APP下载

大学生支教未来道路与意义

2016-04-07赵楚涵梁健张爱玉张航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反馈

赵楚涵 梁健 张爱玉 张航

摘 要: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呈飞速发展态势,大学生寒暑假支教作为一项耗时耗资较少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大学校园中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事物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消极因素的出现。本文就社会对大学生支教褒贬不一的态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多个支教队的调研访谈,探讨大学生支教未来道路的模式和大学生支教的意义。

关键词:志愿行为;反馈;大学生支教的意义

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诸多问题出现:培训选拔机制不健全、支教者的供给与受助学校的需求不一致、支教效果无法反馈等等。另外,部分支教队表现较差甚至出现扰教的情况,社会对大学生支教滋生出众多负面舆论。社会对寒暑假支教的信任度逐渐降低,甚至出现拒教的现象。要使我国的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走向组织化、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向社会展示正能量,得到人们的信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探索。

网络上流传许多大学生寒暑假支教的负面报道。譬如: 湖南省花垣县教育局表示,8年来,暑期支教活动在该县关工委、县妇联、团县委等单位的组织下,先后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3所院校的1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到花垣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不过,2013年7月12日这一天,却有3支经常在该县支教的队伍遭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拒绝。另外, 一篇网友写的文章《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通过支教地区孩子的口吻,反映社会人士对支教的质疑态度。在这样的社会舆论的包围下,各校有关如何做好支教、如何看待支教的调研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笔者发现很多调研是支教队成员在支教的过程中进行的,调研数据准确却缺乏客观普遍性,调研内容能够表述现状但未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针对上述背景,我们团队进行支教现状的调研与痛点研究。

调研项目始于2014年9月。为获得一手的准确的资料,团队成员跟随支教团队实地调研,根据支教队伍的教学表现,考察当地师生、家长、学校的态度,政府政策情况。在高校本地,通过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的方式,调研到青岛7所高校375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获得13个短期支教项目的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志愿者支教态度、支教发展现状、团队组织内容、高校扶持政策等。调研结果显示,支教学生在短期内给支教区的孩子带来知识的灌溉,眼界的开阔,但是支教效果不能保证,这包括支教团队素质参差不齐、支教内容与支教地区需求不同、支教延续性中断等等。

支教效果需要得到保障,保障的方式是我們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调研结果与社会态度的分析,我们引入“支教—反馈—调节”的概念。支教活动需要支教大学、被支教地、地方教育机构、社会彼此之间的互相协作。我们团队提出“信息共享,互利共赢,良性循环”的理念,即在区域内,由相关机构部门进行全局的把握和统筹。在支教之前,了解受支教对象的需要,然后对本地区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进行合理分配,在相关机构的监督下,志愿者的招募人数得到保障,择优而选,提高志愿者质量。在供给和需求比较平衡之后,建立信息平台,加强支教者与支教地的联系,便于支教反馈,成果分享。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出台支教鼓励政策,系统化支教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奖励流程,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一个基本的支教模式。支教组织的建立需向所在大学提出申请,并对支教成员进行培训,组织支教成员到当地学校听课学习,积累教学经验。培训结束后,对支教成员进行教学考核,给予是否合格的评定。支教组织的解散亦需向所在大学提出申请。支教组织应有至少一位老师带队,负责行政管理。带队老师需要对支教内容记录保存,在校备案,支教成员更换时可以延续团队支教内容的统一性。支教组织向被支教地区的政府、学校和被支教对象获取信息,信息包括被支教地的教学水平,经济情况,所需支教内容,被支教学生的基本情况,最重要的是被支教地区接受支教的意愿。支教组织应向被支教地区提供所在大学的考核合格证明和支教计划,以证明组织支教能力。支教过程中,支教组织由教学和行政两部分组成,教师负责教学任务,行政人员负责课堂纪律、课堂监督及教学考核等任务。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支教效率。通过对每堂课的考核,可促使大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利于支教效果的提升。支教活动结束后,信息的反馈也应加以重视。支教组织向所在大学提供活动总结报告,并汇报支教情况。学校也要向被支教地区了解情况,学校依据双方反映情况对支教作出调整。并将调整情况传递给被支教地区。如此形成“支教—反馈—调节”的良性循环。

另外,项目团队探讨支教现有的意义。虽然支教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大学生志愿者有着美好的愿景,但由于经验的缺失、前期考察的不足、支教无法延续,支教无法给当地的孩子带来长久有效的效果。支教地区的孩子认知有限,需要积极向上的引导,短暂的支教让孩子们开拓了眼界,但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传输丰富的知识、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志愿者们带来了有趣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形式吸引孩子,孩子们得到了快乐与知识。可是支教结束后,孩子们接受的落后教育没有改变,十几天的教学留下的只是美好回忆与短期效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保支教的意义?

短短的几天里,支教队员带给孩子们的知识有限,却可以带来足够的快乐。支教队员们绝对能够保证的是给孩子们带来一个愉快的假期。

支教队在出发前会发起募捐活动,带给孩子们金钱和物资的帮助。这样看来,支教的一个很大作用是给予学生经济上的支持,并能够获得社会募捐者的关注。

短期支教队伍能在家访中,收集到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这些资料信息整理好后,提供给有意向的资助者,让他们确定资助对象及资助金额。同时,短期支教队伍可以同慈善机构取得联系,向慈善机构提供实地走访的信息。这样,短期支教队伍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支教地区予以帮助。

另外,支教的意义最能体现的方式便是支教长效化的建设。部分支教组织已经有所实施,但效果仍不明显。在这个问题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继续摸索向前。

现今支教体系已经成型,想要有所改变一定不易。由于支教的多样性,不同的支教团队、不同的受援学校有独特的支教形式。具体支教问题要具体分析,希望能通过有效的理论方式,规范支教,高效地开展支教。

寒暑假支教是我们大学生易于做到的公益事业,希望对我国公益事业有着美好愿望的同学在将来离开大学校园后,能够更多的参与到三下乡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这些国家出台的早已成型的公益活动中。

猜你喜欢

反馈
开展微格教研落实有效教学
班主任工作中一则实际案例引发的思考
浅析华锡设计院劳动争议“一三一四调解法”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