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2016-04-07王璐源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性本善孟子

王璐源

摘 要:众所周知,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而上学便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逐渐走向衰落,陷入困境,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的混乱。针对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厄运,康德提出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未来形而上学体系即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孟子;性本善;性向善

1 康德形而上学的含义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意为“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并称之为“第一哲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应具有其双重规定性:“既是存在物本身的知识,又是存在物的最高级的类域的知识。”这样一来,形而上学就被解释为关于存在物本身和存在者的知识,因而“存在者”和“存在物本身”就被区分开来,从而导致后来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近代以来,由于对理性的极端迷信使得哲学逐渐演变成为凌驾于科学和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从而忽视了生活实践。笛卡尔之后,近代哲学更是陷入了主客、心物分离的二元论之中,而二元论最终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康德认为,在他之前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在未考查理性认识能力之前就对其进行超验的假设,用经验的理性去认识超验的上帝,没有分清本体与现象,把理性认识无法涉及的对象肯定为存在的,从而导致错误的推论和建立了一系列荒谬的哲学体系。因此,康德主张必须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首先,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具有“先天的”特点。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之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又如,对于时间、空间的形而上学阐述:“概念是先天给予的”。因而,康德的形而上学具有先天性,同时又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这种知识虽是先天的,但只能在可能的经验界限范围内使用,不能在超验范围内使用。其次,针对传统形而上学对理性的超验使用,康德主张首先必须对人类的纯粹理性进行一番审查,看看人的理性能力究竟有多大,是否有可能以及怎样才可能建立这种形而上学。康德进行考察的结果,建立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2 康德形而上学的建立

康德的科学形而上学的建立开始于休谟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怀疑,然而康德并不同意休谟完全抛弃形而上学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并且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这种科学是普遍必然存在着的。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仅从经验出发得出的知识、原理只能是先天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康德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必须寻找一种既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用康德的话说,就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证明理性的确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知识是存在的,它具体分为“纯粹数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和“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四个问题。

(一)纯粹数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认为,一切数学知识首先在直观里提供它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学知识的可能必须根据纯直观。纯粹数学只涉及感官对象,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只能按照某种认识主体自身固有的认识形式才能被感知,康德认为这种纯粹认识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它们是纯粹数学的一切知识和判断的基础。通过这种纯粹直观我们才可以将两个数的概念综合成其和数(第三个概念),同样,借助这种纯直观形式就可以解决几何学中关于质和量的规定性问题,因而,时间和空间的纯直观性就使得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二)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自然,从质料方面来说,就是经验的一切对象的总和。纯粹自然知识基于经验。”康德认为,要从经验的判断中获得一种客观有效的知识,需要根据一个高于感性的纯粹理智概念。

康德认为,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按照规则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二者缺一不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知性的先天综合能力在逻辑功能中表现为判断,康德对这种判断形式进行重新整理,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所组成的判断表,并一一对应的建立了先验的逻辑范畴表,发现了十二范畴。康德通过运用知性能力对范畴进行先验演绎,将所有的经验表象归结在十二范畴之中,阐明了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形成关于自然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进而形成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知识,从而解决了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三)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我们的知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而形成了知识,然而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就需要靠理性的作用。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康德通过将形式逻辑的三种推理形式(直言、选言、假言推理)推至极端,得到了理性的三个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

康德认为,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在于错误地将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做了“现实的统一性”,陷入了“先验幻象”。在康德看来,虽然每个表象都是经验,但表象之全体却不是经验,而且我们只有一种认识工具,即只能在经验中使用的知性范畴。因此,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对象时,它就不可避免的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从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针对这个错误,康德对根据三个理念形成的“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进行了批判:

首先,“理性心理学”以“能思的自我(灵魂)”为认识对象,陷入了“谬误推理”的先验幻象。理性心理学存在这样一个推理:“凡是只能被思维作为主词的东西就只能作为主体而存在,因而是实体;一个能思维的存在者只作为这样的存在者来思考时,只能作为主词而被思维;所以,一个能思的存在者只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就是作为实体而存在”。然而,我们可以看出,“实体”是一个知性概念,只适用于经验范畴,而“一个能思的存在者”并不在经验范围之内,根本不能被认为是实体,因此这个推理是无效的,所以,关于作为实体的灵魂概念是什么以及灵魂是否不灭,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得知的。

其次,“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对象,它的先验幻象被称为“二律背反”,在这里,康德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前两组是“数学的”,后两组是“力学的”。在康德看来,“数学的”是不可解决的,建立在自相矛盾的概念上。关于自在之物,我们一无所知。世界的大小的规定性都在于它本身,不依靠任何感性经验。因而凭借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无法回答的。而“力学的”在区别现象和物自体的基础上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再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认识对象,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它的先验幻象是“理想”。康德将以往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都进行了批判,康德认为,这些证明中最重要的是本体论证明,都是从上帝的概念推论出上帝的存在。然而,这种证明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与事物的现实必然性之间的区别,将我们思维的主观情况当成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情况了,错误的将上帝概念中的存在等于现实的存在。

(四)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总问题的解决

“形而上学分成纯粹理性的思辨的运用的形而上學和实践的运用的形而上学,所以,它要么是自然的形而上学,要么是道德的形而上学。”人所具有的理性本能使人总是试图超越当下的存在而去探求本体意义上的存在,但当其企图通过思辨来解决灵魂不朽、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时,就会陷入困境与虚幻的假象。从认识层面来说,我们需要坚持经验的原则,而在人的问题上,康德认为,我们不能仅仅要求人能够做什么,而是要求人应该做什么。仅仅把人看做是什么,就将人降低到了和动物一样缺乏理性的水平上了。因此,康德强调,不仅仅从现象更应该从本体的角度来理解人,要把人当做是能够为自身立法的最高的理性生物。“人是有限的理性的存在”。这样,康德就将人类理性的意志功能即实践理性引入了形而上学,并肯定了自在之物本身在道德实践领域的积极意义。

最终,康德通过实践理性批判,将形而上学引向实践的领域,将理性所不能认识的超验对象(自由意志、上帝存在等)转换为实践理性所追求的对象,从而通过考察作为道德的主体的人的意义,构建了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3 康德形而上学的影响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清理,而且对现代西方者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积极影响来说,康德对于旧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康德通过对理性的考察和批判,比较严密的说明了以往将形而上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思想的错误,消除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对知识的来源以及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是形而上学的重大变革;同时,康德通过具体分析形而上学在道德领域的作用,重建了道德形而上学,从而使得形而上学转向对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去探求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获取真正的自由。就像康德自己所说的:“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于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于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然而,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康德脱离人的认识过程,要在认识之前预先探究人的认识能力,这个出发点就本身是谬误的,也注定了他由此出发建立的认识论体系必然是唯心的和不彻底的。康德认识论的根基是二元论,他用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去批判独断论和怀疑论,用一种错误去批判另一种错误,是无法真正挽救形而上学的。

参考文献

[1]《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庞景仁译。

[2]《西方哲学史》(第二版)张志伟主编

[3]《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马丁·海德格尔著,王庆节译。

猜你喜欢

性本善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刍议
美强力渲染杀人大兵“性本善”
人性善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