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016-04-07孟宪红
摘 要: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的,通过一定的情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于上述观点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论述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视角是如何看待个人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客体关系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增权视角
1 客体关系心理学及其观点
客体关系心理学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分析性治疗。相较于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更关注关系问题以及过去的关系对人格的建构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关注关系甚于本能欲望,认为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影响人类成长的重要因素。
可以这样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框架,因为它更加注重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但尽管如此,环境因素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较狭窄地把对环境因素的关注停留在心理层面。
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客体是一个核心概念。所谓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活动的婴儿、儿童和成人,可以说这些外在世界的客体是个人的环境因素。一般来说,母亲是最初的重要客体,而且是真实的客体。初生的婴儿在心理上与母亲处于共生熔合状态,在生理上高度依赖母亲的照料,婴儿通过母亲或乳房对他的抚养来理解外部世界。Fairbairn认为婴儿将母亲分成了二个部分:一个适时地、把他喂养得很舒服的母亲是好的,并且是一切好的事物的代表。同时, 婴儿觉得自己也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由此可知,母亲这个客体是婴儿认知外部世界的渠道,或者说个体通过客体这种环境来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
在个体与客体互动的过程中客体关系形成了,进而影响到人类成长。实际上,客体关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与外在世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正常孤独、正常共生、分离与个体化三个阶段。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完成了由内到外,由自身到他人的区分,形成更多的自主,这也体现了通过关系建立,个体能更准确地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
2 生态系统理论及其观点
提到生态系统理论,不得不提到著名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1979),Bronfenbrenner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人类行为的研究,并且对发展进行了生态学式的理解。在他看来,发展过程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一个发展着的个人不能仅仅被视为被环境所影响的傀儡,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其次,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最后,环境不能仅仅理解为家庭、朋辈群体,而且要包括更大的社区和社会。在Bronfenbrenner看来,环境应该包括四个层面: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围系统和宏观系统。这对个人-环境实践的启示是,个人-环境的配合体现在不同层次,个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换关系。
Meyer(1983)综合不同传统提供了一个综融性的生态系统框架,强调应该将聚焦调整至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关注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和资源分布等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品质和适合程度等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指导社会工作的实施。
总结来看,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人与环境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由不同层面的生活空间构成的系统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一种互惠关系,互惠的结果体现为调适度,即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与其具有滋养性环境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情境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人,促进个人人格更好地发展。
3 增权视角
增权视角强调案主与其所在环境的互动能力的重要性,与生态系统理论是相互关联的。在增权视角下要对环境进行评估,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经济的。物理环境包括社区、邻里、住户单位和家庭氛围。另外,了解案主的工作环境也是有益的。增权视角的先驱Solomon(1976)认为,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发展:在早期的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良好经验带给他们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与能力,而这样的信心与能力增强了他们协调人际关系、充分运用社会制度去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拥有有利于接受并良好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但对于很多受压制的人群而言,他们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的和直接性的。间接性权力障碍,比如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减少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协调和社会制度的运用,并进而直接制约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承担。直接性权力障碍,比如劣质的服务可能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并阻滞个体的发展。
4 三种理论关于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异同比较
综合来看,客体关系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视角都关注个人与其所处背景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其相同点体现在:
1.关注环境因素。如客体关系心理学较以往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框架,就更加注重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系环境,还提出修通的概念,即将环境中的案主及重要他人置于活生生的情境之中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构,体现出对于环境的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也认为应该将聚焦集中在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如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等环境方面;增权视角也认为了解案主的环境是非常有益的。
2.关注外在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分析了母亲对婴儿的影响,如果客体关系出现病态就会对个人造成困扰,如出现自恋、躁狂和抑郁等;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会对个人的适应性产生影响;增权理论认为压制性的环境会对个人造成各种障礙。当然这也包括相反的一面,即良好的关系或环境可以促进个人成长。
3.在这些理论视角指导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会注意将案主置于具体的情景中去考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干预核心就在于形成一种有利于治疗的环境,进而让案主感觉到安全,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情,激励其动机,促进工作关系的形成;生态系统理论也提出胜任能力与调适的概念,调适实际上是一个互惠的过程,从而产生滋养性的环境,其能够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和支持,这样的环境也可以改善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增权视角中社工鼓励案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跟社会结构进行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做到环境丰富化。
其不同点在于:
1.对于环境的理解不同。客体关系心理学中的环境是一种关系环境,这种环境是与客体联系在一起的,客体可以是真实的客体,也可以是幻想的客体。当然,客体关系心理学中很重要的客体是母亲;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不仅是指家庭、朋辈群体,社区和社会,还包括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和资源分布等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不同层次的系统;而增权视角下的环境更多关注的是不平等和压迫性的体制。三者之中,生态系统理论对于环境的界定范围更广。
2.在评估时,对环境的把握程度不同。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探索案主当前的生活情境,聚焦于案主正在经历的生活转变或生活事件,集中于当前的问题;而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是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增权视角当中对于环境的把握也是一种整体的视角。
3.个体与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客体关系心理学中个体与环境的作用方式是单向的,即更强调客体这种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是一种互惠的关系;增权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与生态系统理论是相关联的。
4.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与案主的关系不同。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社工是案主可以利用的客体,社工就如同案主的母亲一样,为案主提供“足够好的母爱”;在生态系统理论中,社工与案主、案主与社工之间是一种相互给予的互惠关系,帮助不是单向的;在增权视角中,社工与案主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工作联盟,强调权力分享。
注释
[1]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5-46.
[2]吴利娟.社会工作理论第三周讲义.2011:17.
[3]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9.
[4]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4):195.
[5]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7.
[6]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7.
[7]]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5.
[8]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4.
参考文献
[1]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5-145.
[2]吴利娟.社会工作理論第三周讲义.2011:17.
[3]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4):195.
作者简介
孟宪红(1980-),女,辽宁开原人,博士在读,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社区工作、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