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04-16谢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谢莉

〔摘要〕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受到他周围环境中多种水平复杂关系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从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探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3-0004-03

一、前言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的高发阶段。高中生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往往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进行自我认识,尤其是当个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他们便更加容易丧失信心和斗志。并且由于长期不重视对自身意志的磨炼,高中生的“耐挫力”往往较差,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延缓偿付”期。既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又必须完成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发展,而且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人际关系、青春期、升学择业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其心理发育远远落后于生理发育,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高中生的这些压力和身心特点使其更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身心发展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试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于1977年提出,随后在他的经典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趋向。他将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定义为:研究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成长的人类个体和最近情境(即发展的个体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的性质之间的相互适应,并且这个适应过程受到了不同环境间的影响,也受到了包含这些不同环境的更大的情境的

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他周围环境多种水平影响的复杂关系系统。这一概念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环境看成是互相联系的从内向外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和交互的,都对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指“发展着的人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如家庭、学校等);中介系统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层系统指“发展的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如父母的经济收入);宏观系统指“各种较低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这些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同心圆,前者逐个地包含在后者之中,又受到后者的制约。同时各个系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影响人们的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人的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个体的发展既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单独取决于个人的内部力量。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三、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个体是在与其社会环境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实现其心理的发展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构成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环境变量。

(一)微观系统(micro-system)

微观系统处于环境的最内层,是个人体验和接触的真实的环境,对青少年影响也是最长远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等。

1.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不仅在个体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期望与关注、家庭氛围均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心理状况良好的高中生的父母相对于一般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倾向于民主、宽容而非专断,他们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社会内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

父母期望产生的作用机制与罗森塔尔效应相类似。当父母的关注与期望符合高中生的发展实际且有恰当的教养行为相辅时,个体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敢想、敢做、敢说,高中生才能全面健康成长。

家庭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无形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有研究表明,关系和睦、气氛融洽、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高中生多表现出自信、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性格直爽、温和且独立性强;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专制,高中生则多表现得自卑、孤僻、冷漠。由此可以看出,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

儿童从六七岁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教师、同伴、学校环境会对其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说家庭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土壤,那么学校则是雨露和阳光,学校在系统全面培养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作用三个方面。在我国,学习成绩一直是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然而,这种考核评价标准,却成为了正处于成长黄金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学校评价标准的执行者,他们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管理模式以及创造性等都会影响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3.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是由年龄相仿的高中生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拥有共同的行动目标和行为准则,它在为高中生提供情感与社会支持的同时,又有限制与约束其行为和观念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群体可以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归属与爱的需要,为个体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同伴群体也是个体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既可以为个体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为个体提供比较的对象。

不良的同伴群体关系会阻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由于同伴群体具有行为与目标一致性的特点,在一些不良的群体中,由于群体的压力,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往往会随大流,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介系统(meso-system)

中介系统是环境的第二层次,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学校和家庭对于高中生教育的一致性程度等。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相互支持性,个体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如果系统间联系并不积极则会产生消极后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庭和学校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中生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高中生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不可比拟的。但是,学校和家庭都只是独立的微观系统,两者需要内部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人数较少;且教育者即父母或长辈,具有相对一贯性;而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针对许多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具有阶段性。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且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能够凭借各自的优势,给个体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资源。

(三)外层系统(exo-system)

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却能够对其微系统产生影响的系统。对个体而言,外层系统指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如邻里社区、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1.社会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环境,那么社会教育就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少年宫、科学馆、博物馆等都可以作为社会教育的机构或形式。教育内容上,社会教育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2.大众传媒

以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形式出现的大众传媒,其对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大众传媒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说教的封闭式教育,促进了个体对社会最新动态的认知,为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来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些不健康、消极甚至错误的信息被传入,由于高中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对这些信息缺乏抵抗力,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便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随着个体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使得个体无法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干扰了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宏观系统(macro-system)

宏观系统位于环境的最外层,包含广泛的文化与次文化环境。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类从一出生便被置于既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了个体发展生态环境中的宏观系统,它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体心理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影响个体生态环境中的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而间接地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1.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传统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以一种强大力量作用于现实和未来,现实的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急需创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

2.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个体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而这种独立性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当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于问题的评价,从而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抑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先进的、正确的观念则有助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是其单独个体的行为,而是受到多层系统的影响,每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互动,并以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个体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限定的局限性。虽然它有不完善的一面,但对个体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谷传华,沈德立.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兰文杰,唐青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4:140-144.

[3]刘杰,梦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250-252.

[4]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5-86.

[5]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综合管理,2009,(6).

[6]黄慧. 个人、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问题儿童综合服务接入策略的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方艳娇,苏丽丽.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3:38-40.

[8]裴帅.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研究,2013,1:240-241.

[9]张胜芳,王作军.论高中生心理健康开发的社会文化环境[J].石油大学学报,2003,3:51-55.

[10]生态系统理论的反思之刍议——评布伦菲尔的《闯入生态系统——性别、阶层和派别各领风骚》[J].华夏考古,2011,4:147-150.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芜湖,241001)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