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视野的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现状及对策探索

2016-04-07陈岳贵肖菲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信仰现状

陈岳贵 肖菲

摘 要: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其本质是认知的,但也涉及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是认知、情绪和意志的统一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及特点,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湖州市内2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尝试研究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本次研究实际回收问卷298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33%。

关键词:信仰;现状;教育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基于心理认同视野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R461003)。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建立人生信仰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建立的人生信仰能支撑一生。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从内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情感上热爱马克思主义,在意志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在行为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本身的复杂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因素,因此,在心理认同的视角下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很有必要。

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的现状

由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视,我国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各种不利因素也使得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心理认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的积极方面

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主导信仰

通过调研发现,人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报效国家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大学生占80.8%,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学生占75%,认为‘民族的利益比个人的生命还重要的大学生占57.2%。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有67.9%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45%的大学生认为‘我在生活中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得到大学生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己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之中,在大学生心目中己占据重要位置,高校信仰教育取得一定的实效。

2.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主流价值观上,大学生积极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调查中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应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6.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心国家大事,91.5%的大学生认为要切实加强引导和保护爱国主义。74.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同意‘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观点,”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拥护国家政策,追求创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认同。

3.积极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满意度稳中有升,对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大学生占89.4%,对于辅导员在自己成长成才中起到的作用,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或“比较大”,93.4%的大学生认为有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高校教师队伍评价良好,对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育人意识、尊重和关心学生、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均给予较高评价。

以上充分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确保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调动了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从总体上来看是卓有成效的。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认同的消极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持积极的心理认同态度,但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心理不认同的情况,这是支流问题,但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存在逆反心理、对信仰教育活动存在抵触情绪、在信仰教育实践中存在行为偏差。

1.对教育内容认识不足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大学生认为信仰教育是一种教条的、缺乏新意的理论灌输。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一直是这些内容,认为这些内容没有新鲜感或者这些内容都己经学会了,不用老师再教了。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68.84%的大学生只是有点认识,9.47%的学生认为根本就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大学生选择实用主义、宗教、权利、明星及其他方面信仰的合计占47.17%”。由于现在大学生更多的面临就业问题,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认为只有能实际解决自己生活、就业的才是有用、有价值的。于是整个大学期间都在忙于考证,而把信仰教育理解为没有学习价值的教育,对信仰教育不重视、不想学。

2.对教育活动情绪抵触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大学生对信仰教育工作者和信仰教育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抵触情绪。在调查中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教育中教师水平差、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46.48%的大学生认为教育的形式太枯燥,69%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习成效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在针对信仰教育工作者的讲课方式方面的满意率也不是很乐观,30.85%的大学生不满意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课方式,27.32%的大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课方式持无所谓的态度。”

3.在教育实践中行为偏差

经过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榜样、模范的感召,马克思主义信仰己得到很多大学生的认同。但是,其中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说起来都明白,也可以相信,但是这种信仰太高远,觉得遥不可及。现实生活很实际,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工作就业等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靠信仰解决不了,还是需要依赖社会经验、传统习俗,甚至是“潜规则”。一旦遇到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可能说一套做一套,知行发生分离,不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行为受到周围的人,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的评价,当大学生的行为符合他们的观点的时候他们就会支持、称赞,不符合的时候就会给予否定。很多人将大学生坚持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或行为评价为“傻”,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信仰难以持之以恒,产生行为偏差。

2 心理认同视角下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同度,离不开对外在环境的优化、对教育方式的改进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信仰教育最终是使学生通过外在的思想教育,达到内在精神境界的提高,最终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在心理认同的视角下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要从外在环境上净化影响因素,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大学生真心信服的理论才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发扬。大学生也要重视自己未来,提高自己的人生追求严格要求自己,针对自己的各方面的弱点进行不断的完善。

(一)尊重教育规律,提高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要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不单要从外部的理论创新、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课时增多等方面进行,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尊重教育规律,切合大学生的心理,把握大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的关键性因素,让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只有使大学生从心理喜欢的、认同的教育,才能使教育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心理,成为大学生内在的信仰。

在以往的信仰教育中,老师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上,对其需要心理则不够重视。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因此,了解并重视大学生的需要,结合大学生需要的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将会大大增强信仰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心理认同。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和爱好,满足其基本需要。马克思认为“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2]”并且,依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思想,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心理基础是“需要一价值一满足”,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之所在,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只有先引起大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才会认识到学习内容本身的价值,才会努力学习。所以在信仰教育中,老师要切记“堵塞不如引导,打击不如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策略是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既合乎自己需求又合乎社会要求的爱好。

其次,信仰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的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是有限的,一旦得到满足,便不再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力。高级需要则不然,往往不容易满足,一旦得到满足它对激发人的动机,支配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作用。[3]”人们经常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指人们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了后,就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二)加强自我认同,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不但依赖于老师的努力、教育方法的改进,还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信仰教育归根到底是一项思想上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知道自己‘为何而生,让大学生从自己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进而打造自己自由的心灵”,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种促使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必须要重视自我发展、自我认同,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得到实效。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要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形成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为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具有强烈的自我同一性的大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

首先,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离不开深刻的自我认识。它以认识和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为前提。大学生不但要认识自身,比如我是谁?还要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批评,勇于暴露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其次,大学生要正确评价自我。大学生通过内心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解剖,批判地看待和审视自我做到自我反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自己做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既要看到自己在信仰学习和信仰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又要看到自己对信仰知识认知的不足和对信仰热情的缺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评价自己的行为,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来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将个人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动力指导完善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动力。大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要求确立一个合适的理想自我,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增强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承受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进而改变现实自我,达到理想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2.

[2]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52-153.

[3]朱士鸣.学生心理引导技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92.

作者简介

陈岳贵(1994-),男,浙江海宁人,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

肖菲(1992-),女,浙江湖州人,学生,旅游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信仰现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