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6-04-07高漓葛波孙立元韦丽兰吕超黄雅丹
高漓 葛波 孙立元 韦丽兰 吕超 黄雅丹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也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是创新,而环境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建设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创新环境 创新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渠道,也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与否制约着研究生质量的优劣以及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日新月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才间的竞争。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必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我们在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环境的建设。本文将就我校在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建设中的举措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不断地实践与探讨,为发挥并拓展创新功能提供新思路,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改革招生制度,注重能力选拔
招生是确保选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第一关。笔试应由外语及与专业有关的科目组成,外语笔试题目通常是阅读理解相应专业的外文文献,以测试学生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偏重于考察外语应用能力。与专业有关的科目测试则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一般来说,笔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入学后的适应能力,是对学生资质的检查,不以选拔为目的。而面试实际是导师对学生进一步考核的过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研究欲望和研究能力。通过面试,导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所具有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能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直接选出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学生。这样的招生方式从多方面直接检查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专注于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后的学习。
二、学科及导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前提。在学科专业方面不仅需要一批站在该学科学术前沿具有高瞻远瞩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需要一批年富力强、充满干劲并对该学科十分了解的中青年骨干,只有通过老中青三代协同作战,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点,才能持续地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激发各自对创新的渴望,从而使得科研水平不断进步。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
通过建设大型仪器科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教师和研究生开放,充分利用先进设备,提高技术和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加强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和维护方面是实现管理开放和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扩大实验基地的受益面,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研究生动手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各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学科交叉,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断创新,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
四、加快实现和推进实验、图书资源共享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各高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和图书资料的建立工作,近几年来,其培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采用建立实验室开放、共享新型的管理制度和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的实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实验研究和图书资源共享。这样集中经费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学科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即避免重复购置,又充分发挥设备的利用率及做到设备仪器条件的互补。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提高了文献资料使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五、采用“严进严出”政策,设置适当比例的淘汰率
对于入学资格的审查可以更加严格,这样从源头上没有封死很多具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但部分条件不符合的生源,当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学校就对其严格要求,并设置适当比例的淘汰率,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证的研究生少于入学人数,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而且有竞争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们的潜能,从而不断创新,刻苦钻研,取得满意的成绩。
六、兼顾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近年来专业型研究生的大幅扩招,使得很多高校特别是刚刚开始招收此类研究生的高校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与科研的相互关系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或偏见,认为科研和临床工作是二者不可兼得,仍沿用老方法培养,缺乏创新性。但其实医学研究生区别于普通医生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具备科研能力,具备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科研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在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建设上时间不长,特别是在专业型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上仍有经验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等劣势。但招收研究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的基础建设、学科及导师队伍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并大力建设科学实验中心及数字化图书馆,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改善自身的创新环境,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实现创新环境的有效管理时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到教育理念与实践两方面的较为复杂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会呈现波动性,所以对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不断探讨与实践,不断摸索才能达到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田逢春.建设开放性实验平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9).
[3]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温静.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