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关联视角下的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2016-04-07邓小丽
邓小丽
摘 要:区域产业关联理论是研究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要素流动和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基于《2005年金砖国家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利用BRICsIIOT 2005的数据,对中俄双边产业关联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俄产业结构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比较优势互补特征较为明显,俄罗斯在农林牧渔、采矿业水平上要高于中国,中国的比较优势在贸易及交通运输业上,俄罗斯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两国在制造业上各有优势;中国对俄罗斯各产业的需求拉力和供给推力都要大于其反向作用,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有很大需求,两国的产业关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竞争压力。
关键词:中俄贸易;产业关联;经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91-03.
引言
中俄两国作为最大的邻国,同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两国交流加深,两国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2014年5月20日,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过程中,两国元首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认为,中俄关系已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而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关键在于加强经济合作。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七部门整体结构下的BRICsIIOT2005中俄投入产出“中间需求—中间投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制造业下十四部门交易矩阵中中俄产业关联现状,为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借“一带一路”机遇,发展中俄贸易提供理论基础。
一、BRICsIIOT简介
本文使用的《2005年金砖国家国际投入产出表》,是由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和日本贸易振兴会(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共同整理并发布的,包括巴西、印度、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美国7个经济体,并通过各国间的进出口,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数据关联[1]。
在投入产出表的内部,体现着完整的数量均衡关系。在不细分产业部门的前提下,行方向体现一个经济体所有产业产出的均衡关系(每一个单一产业部门均具有此均衡关系),即:
Aij+Fij+Li+Qi=Xi (1)
i代表直接发生关联的7个经济体(i=1,2,…,7)。式(1)反映了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即来自其他全部经济体的总需求,是由包括中间需求(Aij)7×7、最终需求、向其他国家出口和统计误差共同组成。这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产出,除了满足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中间需求、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最终需求之外,还有一部分流出到关联外的国家和地区。
将所有行向国家汇总,即可将上述均衡关系整合为:
Aij+Fij+Li+Qi=Xi (2)
列方向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需全部产业投入的均衡关系,即:
Aij+BAj+A*j+DAj+Qj+Vj=Xj (3)
式(3)反映了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总投入,即来自其他全部经济体的总供给,是由包括中间投入(Aij)7×7、附加值、从其他国家进口、运费保险、关税和统计误差共同组成。这表明任何一国的产业需求,除了由来自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中间投入、本国和其他国家的附加值之外,还有一部分由关联外的国家和地区提供。
将所有列向国家汇总,即可将上述均衡关系整合为:
Aij+BAj+A*j+DAj+Qj+Vj=Xj (4)
而由于任一国家或地区的总需求(总产出)和总供给(总投入)具有平衡的特征,所以整合上述关系有:
Aij+Fij+Li+Qi=Aij+BAj+A*j+DAj+Qj+Vj (5)
整个区域依然保持投入和产出的均衡关系,即:
Aij+Fij+Li+Qi=Aij+BAj+A*j+DAj+Qj+Vj (6)
有关国际投入产出的各类模型的构建,如投入产出分析、关联分析、波及效果分析等,均是基于这些数量均衡关系。
二、七部门下中俄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分析
本文基于《2005年金砖国家国际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初步分析了七部门下中俄两国投入产出的“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的整体结构特征。区别于以往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一方面采用最新的2005年的数据,有利于分析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在这期间中俄产业关联表现出的新特征和变动趋向;另一方面,本文利用区域内两国之间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构建两国交互产业关联下的“中间需求拉力系数”和“中间供给推力系数”等指标,分析中间需求结构对产业关联的影响及反馈。
(一)七部门下的“中间需求—中间投入”分析
在研究中国与俄罗斯的投入产出关系时,需从2005 BRICsIIOT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中,将两国直接的关联数据单独提取。例如,利用BRICsIIOT 七部门交易矩阵,从中分析“俄罗斯一中国”产业关联的中间需求数量关系时,需要从投入产出矩阵中,提取俄罗斯国家AR001-AR007各行数据项分别对应的中国AC001-C007各列数据项,得到一个7×7的方阵。用AR900表示AR001-AR007的行向加总,AC900表示AC001-AC007的列向加总,ETRi900表示俄罗斯的第i类产业贡献的全部中间需求(向前文所述的7个经济体,含本国),ETCj900表示中国第j类产业获取的全部“中间投入”,TD(R→C)i /ETRi900表示中国吸纳的俄罗斯第i类产业向中国提供的中间需求,占俄罗斯第i类产业提供的全部中间需求的比重,TS(R→C)j /ETCj900代表中国第j类产业吸纳的全部中间投入中,俄罗斯国家提供投入所占的比重。同理,按相同的方法提取汇总,得出“中国—俄罗斯”产业关联的中间需求数量关系。endprint
分析中俄中间需求结构的“俄罗斯—中国”一栏,从中可以发现,俄罗斯分产业部门下的制造业(Manufacttiring,AR003)、采矿业(mining and quarrying,AR002)分别对中国产业整体中间需求贡献名列前两位,由中国吸收的中间需求为55.573(十万美元)和20.412(十万美元),占到俄罗斯两类产业中间需求的2.293%和2.217%。另外,中国产业吸收的俄罗斯国家的中间产出,占俄罗斯国家全部产业的总中间产出(7325.023(十万美元))的1.472%。由“中国—俄罗斯”一栏所示,中国的制造业(AC003)、贸易及交通运输业(ACOO6)对俄罗斯中间需求贡献名前两位。从占中国各产业部门中间需求的比重上来看,制造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占比最高,分别为0.094%和0.079%,均比整体0.067%的水平高。因此,可简单得出结论:中俄在产业结构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距,具有较为明显比较优势互补特征。中国在贸易及交通运输业上的水平要高于俄罗斯,俄罗斯的比较优势在农林牧渔、采矿业上,两国在制造业上有各自优势。
分析所有产业的绝对数额,俄罗斯向中国所提供的中间投入为107.852(十万美元),大于中国对俄罗斯的27.227(十万美元),但由于彼此产业容量有巨大差异,如中俄产业的总中间投入分别为40 932.691(十万美元)和7 325.023(十万美元),其相互提供的供给对对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则另当别论[2]。
(二)产业关联中间需求拉力系数和中间供给推力系数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俄产业关联特征,本文借鉴李晓(2009)提出的中间需求拉力系数PDCRi 和和中间供给推力系数PSRCj [3]:
PDCRi = i=1,2,…7 (7)
分子项TD(R→C)i /ETRi900表示中国全部产业吸纳俄罗斯第i类产业部门贡献的中间需求,占俄罗斯第i类产业部门贡献的全部中间需求的比重,反映出中国产业整体发展,对俄罗斯七类产业的需求拉力;分母项TD(C→R)i /ETCi900表示俄罗斯吸纳的中国第i类产业部门贡献的中间需求,占中国第i类产业部门贡献的全部中间需求的比重,反映出俄罗斯产业整体发展,对中国七类产业的需求拉力。PDRCi 表示两种需求拉力的比。由式(7),通过计算即可得到中俄产业关联整体效应下,各产业部门间的中间需求拉力系数。
从中间需求方面来看,中俄的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Electricity,gas and water supply,004)、建筑业(Construction,005)互不为对方提供中间需求,两个产业部门间并无产业关联。从整体来看,中国对俄罗斯各产业需求拉力的综合水平为对方的22.14倍,比反向需求拉力大得多。其中,采矿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系数均高于1。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以上分析中,得出中国在贸易及交通运输业表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中间需求拉力系数来看,在贸易及交通运输业,中国对俄罗斯的需求拉力反而大于反向的需求拉力,这表明中国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发展表现出对能源的高度依赖,较强地拉动了俄罗斯制造业的发展。
同理进行列向汇总后,构建交互产业关联中间供给推力系数:PSRCj :
PSRCj = i=1,2,…7 (8)
分子项TS(R→C)j /ETCj900表示俄罗斯全部产业供给被中国第j类产业吸收的的部分,占中国第j类产业吸收的全部中间投入的比重,反映出俄罗斯产业整体发展,对中国七类产业的供给推力;分母项TS(C→R)j /ETRj900表示中国全部产业供给被俄罗斯第j类产业吸收的部分,占俄罗斯第j类产业吸收的全部中间投入的比重,反映出中国产业整体发展,对俄罗斯七类产业的供给推力。PSRCj 表示两种供给推力的比。由2005 BRICsllOT中俄交易矩阵,分别进行列项细分和行项汇总,得到“中俄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结构”,通过式(8)进行计算,即可得到中俄产业关联整体效应下,各产业部门间的中间供给推力系数。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俄罗斯对中国供给推动作用的综合水平为0.62,要小于中国对俄罗斯的供给推动作用,可见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升级而言,有比俄罗斯更为重要的产业供给国,如日本、美国。其中,中国的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受俄罗斯产业整体推动的程度要更高,其他产业则表现出中国对俄罗斯较强的推动效果。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俄罗斯对中国产业发展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中国对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无论在需求拉力还是供给推力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效仿关志雄(2003)和姚枝仲(2006)的研究方法,将其定义为产业关联的“非对称竞争压力”,而中俄产业“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结构则表现出中国→俄罗斯单向的非对称压力[4]。
三、中俄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中俄产业关联的研究结论:第一,中俄在产业结构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距,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互补特征。中国在贸易及交通运输业上的水平要高于俄罗斯,俄罗斯的比较优势在农林牧渔、采矿业上,两国在制造业上有各自的优势。第二,中国对俄罗斯各产业需求拉力的综合水平为对方的22.14倍,比反向需求拉力大得多;俄罗斯对中国供给推动作用的综合水平为0.62,要小于中国对俄罗斯的供给推动作用。第三,中国对俄罗斯各产业的需求拉力和供给推力都要大于其反向作用,两国的产业关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竞争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