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易错点集锦(下)
2016-04-07王廷虎
王廷虎
易错点九: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学生由于对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不透,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掌握不深而易造成分析判断或解答的错误。
【例9】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解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被完全置换出来后,铜才开始被置换出来。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硝酸铜有剩余,锌一定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可能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也有可能与硝酸铜没有发生反应,且锌没有剩余。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锌,可能有铜,A、B两项错误;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和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点十:工业炼铁的原理和实验评价
工业炼铁的原理、实验设计是学生做题时常出现的易错点,特别是CO的还原性、毒性以及CO还原Fe2O3的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正确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实验的原理,掌握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习中要结合CO的化学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例10】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模拟炼铁。
(1)为了避免玻璃管a在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加热前应。
(2)a管中氧化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B装置可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装置(填“能”或“不能”)用来收集CO。
(4)若a管中氧化铁全部还原成铁,冷却后称量铁的质量比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减少了2.4 g,则加入a管中氧化铁的质量是g。
【解析】(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加热前要先通一氧化碳排尽玻璃管内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不纯发生爆炸。(2)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3)装置B内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一氧化碳气体排出装置内的溶液而被收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为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可用该装置来收集一氧化碳。(4)氧化铁(Fe2O3)中Fe与O元素的质量比为(56×2)∶(16×3)=7∶3,因此,氧化铁中氧元素质量为2.4 g时,铁元素的质量为2.4 g×73=5.6 g,则氧化铁的质量为2.4 g+5.6 g=8 g。
【答案】(1)先通一会儿CO(2)3CO+Fe2O3高温2Fe+3CO2(3)CO2+2NaOH=Na2CO3+H2O能(4)8
易错点十一:饱和溶液与浓溶液
饱和溶液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条件改变,饱和与否也随之改变;而浓溶液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只是相对于其他溶液而言,溶质质量分数大还是小的关系。解题时要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5 g某物质溶解于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解析】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加溶质,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也可改变温度,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可蒸发溶剂,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A项错误;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则60 ℃时100 g水中加入100 g硝酸钾,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硝酸钾20 ℃时的溶解度为31.6 g,即20 ℃时100 g水中加入31.6 g硝酸钾,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相对而言,前者比后者浓,C项错误。
【答案】B、D
易错点十二: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核心是“四要素”,即温度、100 g溶剂、达到饱和、溶解的溶质质量,“四要素”缺一不可。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所以在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值是固定的,在求溶解度时可以利用这一比值。溶解度的意义是,在该温度下,100 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例1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强弱的定量描述,A项说法正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与溶质的量、溶剂的量、温度、溶解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只通过溶解度不能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B项说法不正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溶解度就表示了这种溶解的限度,C项说法正确;溶解度表示一定温度时某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的最大量,因此,只要是相同温度、相同溶剂,溶解度大的物质,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一些,反之,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也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D项说法正确。endprint
【答案】B
易错点十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关于因托盘天平称量错误或量筒量取水的体积读数不正确(仰视或俯视),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的数据分析,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学生的易错点。托盘天平称量时,若“左码右物”且用了游码,则称量的溶质质量比计算值要小,因此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偏大,实际量筒内水的体积比计算值小,因此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若仰视读数,读取数值偏小,实际量筒内水的体积比计算值大,因此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另外,在分析时还要抓住导致配制溶液时所出现误差的根本原因:溶质质量或多或少,溶剂质量或多或少,分析操作对溶质、溶剂的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即可正确解答。
【例13】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④用4 g食盐和100 g水配制溶液
A.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会导致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水的体积因此而偏大,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④用4 g食盐和100 g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 g100 g+4 g×100%=3.8%,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B
易错点十四: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于酸、碱及酸性、碱性两组概念易混淆。酸、碱是指化合物的分类,而酸性、碱性则是指溶液的性质。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碱性溶液也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如Na2CO3溶液显碱性,而Na2CO3属于盐。同时还要注意,有些不溶性的碱,如Cu(OH)2、Fe(OH)3等,是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虽然是碱,但难溶于水,其水溶液中几乎不含OH-。
【例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一定是酸
B.能够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一定碱性溶液
C.碱一定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D.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Na2CO3是碱
【解析】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如NaHSO4溶液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但NaHSO4是盐,A项错误;能够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一定碱性溶液,B项正确;可溶性的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溶性的碱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C项错误;Na2CO3溶液中含有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Na2CO3是盐,D项错误。
【答案】B
易错点十五:溶液pH的判断和测定
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来判定,而溶液的酸碱度就必须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pH试纸的使用正确与否,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常见的错误操作是将pH试纸用水润湿,或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在洁净的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待测溶液的pH值。
【例15】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5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1
【解析】pH试纸不能放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试剂,A项错误;pH试纸也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就被稀释了,造成所测pH不准确,B项错误;石灰水呈碱性,pH大于7,C项错误;盐酸呈酸性,pH小于7,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点十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很简单,但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却较难把握,特别是有沉淀参与的反应,由于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记忆不牢,易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例16】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图2箭头所示。
图2
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这一类型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填一种)。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NaOH→Na2SO4;NaCl→NaNO3。
(3)图2所示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他们分别是:→;→(填化学式)。
【解析】(1)Na2SO4可与BaCl2反应生成NaCl和白色沉淀BaSO4,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2)NaOH与SO3或H2SO4反应都能生成Na2SO4和H2O,NaCl能与AgNO3反应生成NaNO3和白色沉淀AgCl。(3)图示转化关系中可以逆向转化的有:Na2CO3能与Ca(OH)2[或Ba(OH)2]反应生成NaOH和CaCO3(或BaCO3)沉淀,Na2SO4能与Ba(OH)2反应生成NaOH和BaSO4沉淀。
【答案】(1)复分解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2)2NaOH+H2SO4=Na2SO4+2H2O(合理即可)NaCl+AgNO3=NaNO3+AgCl↓(3)Na2CO3NaOHNa2SO4NaOH(合理即可)endprint
易错点十七:有机物组成的判断
对有机物组成的实验测定是学生常见的易错知识点。通过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要明确实验原理、影响实验的因素以及如何检验生成物等,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去分析和判断。一般是根据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先计算出有机物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再根据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来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而有机物中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等于各元素的质量除以对应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碳元素的质量/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元素的质量/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元素的质量/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17】完全燃烧2.8 g某有机物,生成8.8 g CO2和3.6 g H2O。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
C.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解析】有机物燃烧生成CO2和H2O,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8.8 g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 g×1244=2.4 g,3.6 g H2O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 g×218=0.4 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有机物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为2.4 g+0.4 g=2.8 g,因此,该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A项错误;有机物中碳、氢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4 g12∶0.4 g1=1∶2,B项错误;因为有机物中碳、氢两原子个数比为1∶2,其化学式可能是C2H4或C3H6或C4H8等,其相对分子质量不可能是46,C项错误;有机物中碳、氢两元素的质量比为2.4 g∶0.4 g=6∶1,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点十八:物质的提纯
物质的提纯(即除杂)是利用被提纯物质和杂质的性质不同,来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除去被提纯物质中的少量杂质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利用转化法除去杂质时,一定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加入的过量除杂试剂也应最后除去;所选择的除杂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物质反应;除去杂质时,选用的试剂和方法要考虑易分离、操作简单、安全,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
【例18】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铜粉铁粉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
C硝酸铜溶液硝酸银加入过量铜粉,过滤
D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加入适量稀盐酸
【解析】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可以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会将铁反应掉,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然后过滤即可得到纯净的铜粉,A项正确;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并不能被点燃,B项错误;向混有硝酸银的硝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从而把硝酸银除去且不增加新杂质,C项正确;向混有碳酸钠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也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D项错误。
【答案】A、C
易错点十九: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鉴别是利用各种物质的不同特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加以区别的过程。常见的鉴别原理有两种:一是依据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进行鉴别,如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二是依据物质间反应时所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检验与鉴别,即所选择的试剂和被检验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须能够产生变色、放出气体(通常指产生气体的气味或在溶液中反应时产生的气泡)、生成沉淀(注意观察沉淀的颜色及在酸中的溶解情况)等现象。
【例19】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HCl、Na2CO3、CaCl2、HNO3
B.FeCl3、NaOH、MgSO4、HCl
C.NH4Cl、NaOH、K2SO4、BaCl2
D.KNO3、AgNO3、KCl、NaCl
【解析】A项,Na2CO3与硝酸或盐酸反应都有气泡产生,故盐酸和硝酸无法鉴别;B项,首先根据物质的颜色可鉴别出氯化铁,然后将氯化铁与其他三种物质混合,能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然后将氢氧化钠与其他两种物质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镁,无现象的是盐酸,可以鉴别;C项,氯化铵和氢氧化钠混合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酸钾和氯化钡混合能够产生沉淀,但无法鉴别出四种物质;D项,硝酸银与氯化钠或氯化钾反应均产生沉淀,故盐酸与氯化钠无法鉴别。
【答案】B
易错点二十:混合气体的验证、干燥、除杂、转化、推断的综合实验
有关混合气体的验证、干燥、除杂、转化、推断的综合实验题,一直是学生解题时的易错点。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关实验装置连接顺序的一般原则:气体发生装置(或混合气体)→验证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主要性质的实验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2)考虑验证与除杂的顺序时,一般是先验证后除杂。考虑干燥与除杂的顺序时,若采用洗气装置(即溶液)除杂,则先净化后干燥;若用加热装置除杂,则先干燥后净化。气体的验证要有明显现象,以便观察;气体的除杂要求除杂效果好,并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3)接口的连接:吸收装置(或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或“深”入“浅”出),量气装置(或防倒吸装置)应“短”进“长”出,干燥装置应“大”进“小”出(或“粗”入“细”出)。
(4)尾气处理:有毒气体应利用溶液吸收(如Cl2、SO2用NaOH溶液吸收)或点燃(如CO),无毒气体可以直接排入空气中。
【例20】请从图3中选择适当的实验装置序号填空,并回答有关问题。endprint
图3
(1)实验室制取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实验室收集CO2可用装置;若要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得到纯净的CO2,应在收集装置前连接两个相同的装置,并在第一个装置中放入足量的(从NaHCO3溶液、NaOH溶液、石灰水中选择一个)除去HCl,第二个装置中放入足量的除去水蒸气。
(2)实验室用CO和H2的混合气体还原Fe2O3时,可选用装置。若要设计一套连续装置,检验并吸收反应后的气态产物(100 ℃以上),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先通过装有的装置,后通过装有的装置,再通过装有的h装置;剩余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应采取的措施是。
[提示:Fe2O3+3H2△2Fe+3H2O;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
【解析】(1)实验室可用H2O2和MnO2的混合物来制取O2,因此可选用a装置;CO2溶于水,可用c装置来收集,而不选用b装置;利用CO2不与NaHCO3反应,HCl与NaHCO3反应,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除去水蒸气时可选用浓H2SO4,都选择装置d。(2)用CO和H2还原Fe2O3,可选用g装置。检验产物时,应先用无水硫酸铜来证明有水蒸气生成,然后用澄清石灰水来证明有CO2生成,再用装有碱石灰等物质的干燥管h来吸收剩余的水蒸气和CO2;尾气中因含有毒气体CO,必须要回收利用或燃烧掉,以防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答案】(1)acdNaHCO3溶液浓硫酸(或浓H2SO4)(2)g无水硫酸铜(或硫酸铜或CuSO4)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氧化钙(或生石灰或碱石灰)收集再利用(或收集或点燃除去)
易错点二十一:溶质质量分数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直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也是学生在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易错点。此类试题的难点是求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有两种方法:①溶液组成法。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未溶解的不能算溶质,溶质除了生成的,有时还要考虑反应物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是否是溶质;溶剂(水)根据题目条件通常有两个来源:原溶液中含有的水和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水,如果有水参与反应,还要减去反应的水。②质量守恒法。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沉淀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反应物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质量。在这两种方法中,质量守恒法一般较为简单,但也不能忽视溶液组成法的应用(要具体问题个体分析)。
【例21】马英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 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 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试求:
(1)m的值为。
(2)12 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3)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解析】(1)根据记录数据可以发现,20 g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1.1 g,第4次实验中加入盐酸生成的二氧化碳是4.4 g,说明第三次实验中盐酸完全反应,可推出m的值为3.3。
【答案】(1)3.3
(2)设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11144
xy4.4 g
100x=444.4 gx=10 g
(3)111y=444.4 gy=11.1 g
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1.1 g10 g+100 g-4.4 g×100%=10.5%
答: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