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2016-04-07生延超
生延超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生延超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探索和研究,选择能够反映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构建包括旅游需求、供给和支撑三个方面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比较及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区域内部发展水平趋向合理化;从区域格局看,我国4大区域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较强,中部良好,东北中等,西部较弱的趋势,6年里东部地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领先,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区域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实力并非一致。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支撑
一、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多元化,旅游日益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短短的10多年间,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旅游总收入成为我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为3.38万亿元,占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1万亿元)的5.5%。从旅游产业构成来看,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3175.5亿元和162.2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6276.1亿元和516.6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8.27和3.18倍。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区域差异很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2年旅游统计数据中第一名的广东省的旅游总收入为7389亿元,而最后一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仅为103.4亿元,广东省是宁夏的71.5倍,是什么原因造成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简单就能用上述数据来衡量和评价?如果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来衡量和评价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那么哪些指标可以纳入这个评价体系?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指标的汇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上,缺乏对旅游发展现状的整体掌握,如T.C.Chang(1996)提出了区域旅游模式,主要集中在景点带动型发展方式上[1]。Marjorie Kelly(1998)则以约旦国旅游业的旅游发展潜力为例对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给后续的旅游发展水平的探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2]。Derek J. Wade(2001)研究了坦桑尼亚国旅游发展潜力,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进一步探索[3]。这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这一概念,也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整体上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其发展程度的测度提出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如曹新向(2007)[4]、王兆峰(2008)[5]、叶新才、李洪波(2011)[6]、丁建军、朱群惠(2012)[7]等,他们通过建立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不少非常有价值的结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关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的研究,如王辉、张萌、朱宇巍、王亮(2012)[8]、李杏、马婧、孙克勤(2014)[9]等,他们通过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也给后来的相继研究提供了借鉴。而真正关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还很少涉及。早在2009年,陈淑兰引入熵技术与AHP相结合,对我国中部6个省份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提出构建中部6省合理的空间结构系统[10]。此后,张广海、刘真真、李盈昌(2013)在运用主成分TOPSIS法对我国11个沿海的省市2000~2010年的旅游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通过马尔科夫链、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得出我国11个沿海省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出现了“俱乐部趋同”现象以及旅游业发展重心从南方向北方逐步转移的大趋势[11]。王新越、吴宁宁、秦素贞(2014)对山东省2001年至2011年旅游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把山东各市依据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2]。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学者较为注重对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而在旅游发展水平的研究方面较少;在国内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的发展潜力、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区域旅游合作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在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研究相对不多,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研究的角度较为较为单一,从需求角度研究的较多,从供给角度研究的较少[13];在研究的区域上,区域范围较小,多为某一特定区域,例如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六省,或者某个省份的部分区域,而从宏观上对整个国家层面的研究非常少;在研究方法方面,运用熵技术和加权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较多,方法较为单一,但较为成熟。近年来,部分学者运用TOPSIS加权主成分分析法、马尔科夫链、空间探索性分析法(ESDA)等,建立相关模型进行分析的研究开始出现[14],但是主要存在于理论模型方面,真正测度出我国旅游发展水平的研究仍然不多;在研究时段上,多数研究都是截取某一时间段上几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而选择连续时间段研究的文章没有,这样就很难测度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真实程度。
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是了解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理论支撑,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那么对于完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测度模型和分析方法进而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理论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从需求、供给、支撑三个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2年共6年不间断的数据进行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比较和综合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的测度方法
1.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内涵与特征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是指在区域旅游产业运用自身的生产要素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的转化力,主要反映当前的发展能力。可以说,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是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一种界定,它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空间旅游,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的能力。可以说,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是对特定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一种分析,是基于现有供给能力、需求条件和支撑条件的一种概括和综合。区域旅游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是区域差异性。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旅游资源禀赋不一样,旅游开发阶段不一样,开发程度也不一样,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空间格局的差异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具有区域差异性。
二是发展动态性。区域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间的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生命周期,不同的时段,发展水平不一样,影响因素也不一样,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也会随着区域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变化而呈现出动态性。
三是行业综合性。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旅游业是一个边缘产业,也是一个交叉产业,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和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所以说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体。对其进行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中的制约作用。
表1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2.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1)研究方法介绍。因为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所以方法上就是众多指标的综合,现有的关于众多数据综合的方法比较多,典型的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法等,AHP和模糊评价法较多主观成分,权重选择方面较为主观,权重计算较为复杂,而且多为定性分析,不涉及数据本身;神经网络法难以解释推理的过程和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以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较为客观。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尽量减少数据信息的损失的情况下,把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线性组合不断地抽取信息,直到所抽取的信息与原来的指标相差很少时为止。
(2)指标的选择。通过参照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模型以及发展潜力模型的指标选择[15][16],同时还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的研究区域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基本的统计单元,通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导向原则,选取了24个能够充分反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详细见表1。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年鉴》,以及各个年份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公报,少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的百度搜索以及国家统计局官网,还有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经过上一年份以及下一年份推断计算得出,其中2011年的《中国旅游年鉴》主要为综述,没有统计资料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导致2010年较多数据缺失,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这一指标,2007~2008年分为国际百强社、国内百强社,2009~2012年为百强社,未区分国内、国际,为了便于统计以及指标的代表性,2007~2008年选取国际百强社为指标。
三、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数据检验
本文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经过对2007~2012年指标的检测,得出各年份的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KMO值都大于0.5,Sig=0.000<0.05,说明所选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2007年)
然后对原始的变量进行Z值标准化的处理,在依据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按规定提取出特征值>1的因子作为主因子,主因子的特征值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0%及80%以上即可,比例越高原有变量的信息损失越少。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得到2007年的6(A1~A6)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8.258%,2008年的6(B1~B6)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9.027%,2009年的6(C1~C6)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3.164%,2010年的5 (D1~D5)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4.874%,2011年的5(E1~E5)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5.023%,2012年的5(E1~E5)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0.836%。6个年份中2007~2008年的因子累计贡献较大,信息损失很小,其他年份损失较小。2007年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详细见表2,为简便起见,2008~2012年的年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这里不再列出。
2.数据的测度与计算
以2007年为例,运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Hi,然后计算各省份的因子综合得分,把旋转后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提取的6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然后进行加权汇总计算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表示第i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i=1…6),通过以上计算建立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得出综合评价模型,L表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运用此评价模型计算出31个省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各主因子、综合得分以及排名,结果见表3。
依据以上模型,计算出2008~2012年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表3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主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2007年)
依据以上模型计算出2008~2012年的综合得分以及排名,结果见表4。
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1.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价
通过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对我国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将研究区域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10省;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共6省;西部区域,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2省;东北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共3省,详细划分见表5。
表4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及排名
本文对我国2007~2012年6个年份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果。2007年我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得分依次是东部为1.361,中部为- 0.273,西部为- 0.966,东北为- 0.123,从四大区域的综合得分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东部区域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西部最弱,东北和中部的发展水平相当,东北比中部稍好。东部与西部的综合得分差距为2.327,综合得分差距较大,说明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差异较大。
2008年我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得分依次是东部1.38,中部- 0.314,西部为- 0.961,东北为- 0.129,以上四大区域得分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大区域,西部地区依然排在最后,中部区域水平有所下降,与东北的差距有小幅度的拉大,但是整体看2008年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与2007年基本相似,空间差异依然较大。
2009年我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得分依次为东部区域为0.65,东部区域为0.543,西部区域为- 0.113,东北区域为- 0.201,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009年东部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依然在四大区域之首,但是随着中部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中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的发展水平接近,只差0.107,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家推行的“中部崛起”战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早在2009年我国的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0.763,首次超过我国的东北地区。总体而言,2009年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分布格局较为合理。
表5 2007~2012年我国4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得分依次为东部0.628,中部0.554,西部- 0.766,东北- 0.139,从测度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仍然为东部区域,最弱的区域为西部,2010年的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与东部差异较大,中部与东部差距较小,整体而言,东西差异格局较大。接下来是2011年四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为0.652,0.507,- 0.763,- 0.137,从数据结果分析,2011年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布与2010年基本相似,空间差异格局整体趋向合理,但是东西格局差异仍然较大。
2012年我国4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依次是东部0.671,中部0.598,西部- 0.77,东北- 0.356,东部地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为第一名,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较好,接近东部地区,西部仍然最弱,值得关注的是东北地区,虽然比西部好,但是和东部、中部的差距较大。整体而言,2012年我国4大区域空间格局东部、中部较为合理,东北与西部空间差异较大,整体空间差异格局较为不合理。
综上所述,2007~2012年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空间差异格局整体趋向合理化,但是各年份趋向合理化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009年四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格局是最合理的,2007~2008年的空间差异较大,内部结构不合理,2010~2012年的空间差异格局逐渐缩小,整体趋向于合理化。4大区域旅游产业综合得分详细见表5。
2.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通过建立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模型,运用SPSS19.0软件测度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年份的综合得分水平,然后按得分进行了排名,详细见表6。
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实力并非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但排名呈下降趋势的省份有北京、上海、福建,以北京为例做具体分析,2007~2008年北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2.873、3.010,排名都为第二,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最前列,但是从2009年开始排名就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北京的综合得分为- 1.55,在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下降到16名。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都高,但是研究发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不一致,北京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素,北京、上海的潜力是巨大的。
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且稳定的省份有江苏、广东、山东、浙江,这4个省份6年的综合排名都在全国的前5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高、稳,旅游发展趋势较好。这四个省份都是沿海省份、面积较大、经济高度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极为便利,这都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良好且小幅度上升的省份有河北、湖北、湖南、四川,6年排名基本保持在7~14名,其中作为西部省份的四川是唯一一个6年都稳定在前10名的省份。这与四川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关系,四川省截止2012年已经有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旅游资源的最高级别,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排名最落后的4个省份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4个均为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6年的排名基本都在倒数5名,区域发展水平落后,且各个年份排名基本处于最后,这与区域分布格局有着正相关系。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6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选取了旅游发展水平需求、供给、支撑的规模和质量等6大指标类和24个和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处理,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年份的综合得分。经过测度与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区域内部发展水平趋向合理化;从区域格局看,我国4大区域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较强,中部良好,东北中等,西部较弱的趋势,6年东部地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领先,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实力并非一致,最明显的区域就是北京市和上海市。
表6 2007~201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及平均值
该结论对研究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对把握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及时把握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以及演化趋势;同时,对于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空间不平衡的把握,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指标的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数据处理方法尽管采用了主成分分析,但是以年度数据为基础,使得处理结果只能采用空间格局的比较分析,不能进行时间维度的横向比较,这是一种遗憾。
参考文献:
[1] Chang T C, Simon M. Urban heritage tourism: The global- local nex- u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2):284- 305.
[2] Marjorie Kelly. Jordan’s potential developmen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904- 918.
[3] Derek J. Wade. B. C. Mwasaga. Paul F. J. Eagles. 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 [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93- 101.
[4]曹新向.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7,93(1):19- 22.
[5]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31- 35.
[6]叶新才,李洪波.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框架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51- 56.
[7]丁建军,朱群惠.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52- 61.
[8]王辉,张萌,朱宇巍,王亮.生态位视角下的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32- 138.
[9]李杏,马婧,孙克勤.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庐山文化遗产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旅游资源,2014,30(12):1525- 1528.
[10]陈淑兰.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9,29(2):327- 331.
[11]张广海,李华.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J].旅游论坛,2013,6(2):24- 30.
[12]王新越,吴宁宁,秦素贞.山东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人文地理,2014,138(4):146- 154.
[13]冯翔,高峻.从全新视角看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4):56- 65.
[14]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动力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06,21(12):43- 47.
[15]张广海,刘真真,李盈昌.中国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与开发,2013,32(4):22- 27.
[16]周建明,宋曾文,罗希,王茜.基于三度分析的环渤海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研究[J].旅游论坛,2013,6(5):67- 71.
(责任编辑:周小红)
On the 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HENG Yan-chao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level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chooses indexes reflecting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tourism demand, supply and support. It adop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measure, analyze, compare and m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takes on a good developing trend, but regional difference varies much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region is reasonable;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takes on a stronger trend in Eastern China, good trend in Central China, medium in the Northeast, and weak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last 6 years, eastern China has been taking the lead, while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Central China is on steady ris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not necessarily in accord with regional economic power.
Key words:regional tourism; tourism supply; tourism demand; tourism support
作者简介:生延超(1978—),男,河南南阳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区域经济。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JY09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JL06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JD4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A049)。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F592.3;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107(2016)01- 005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