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如何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2016-04-07王惠娟,刘建宏,李秀丽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家庭作业青少年作业

中小学教育,如何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本期嘉宾:邢台市第二十七中学 王惠娟

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中心校 刘建宏

承德市实验小学 李秀丽

【本期话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小学生放学后出来玩耍的少了。对于孩子放学后玩耍的时间,仅7.7%的受访者表示有2个小时以上,37.7%的受访者表示在1~2小时,33.1%的受访者直言不到1小时,更有16.5%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时间。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今,中小学生何以如此之“宅”,这种“宅”会带来哪些影响,具体的解决路径又在哪儿?就上述问题,本刊邀请省内多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现择部分代表性观点刊发,以飨读者。

王惠娟

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户外活动的缺失,让中小学生变得越来越“宅”

正如一些家长在问卷调查中所说的:以前,每当放学后,小区里都有很多孩子玩耍;但现在,放学玩耍的人越来越少,三年级以后的孩子,几乎就看不到身影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放了学就猫在家里不出门了。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小学生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考试仍然被认为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为追求高的升学率,教师大量超纲延时。有的学校由原来的每天6节课增为7节,还赶超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挤出时间提前教授后一学年的新课。当然,一些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存在问题:某些学科布置的家庭作业只是机械地重复练习,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要听写生字、抄写生字;家庭作业的形式单调,如中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外乎读读课外书,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另外还有一些无意义的拓展性作业,家长们要帮孩子完成贴画、剪纸、做模型、收集手工材料等手工类作业,孩子在作业过程中对家长越来越依赖。

一些家长还保留着这样的思想: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能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他们对孩子的成绩极其重视,从孩子有学习能力那天起,便拼命督促“好好学习,不要做与读书无关的事情”。平日里,家长为巩固孩子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要么请家教要么亲自辅导,学生户外玩耍的时间全部被挤占。而到了寒暑假,家长又把孩子送到所谓的“提高班”“奥数班”“补差班”去拓宽“知识面”。

日常生活中缺少户外活动。

一是学校课外活动少。很多热点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尤其是那些口碑好的学校,平行班级达到8个甚至10个以上,班容量也严重超标,多者达到六七十人,但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并没有扩大,师生活动空间非常有限,跑步、跳跃都受到场地限制,很多体育活动无法开展。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不敢组织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有的还取消体育课的长跑内容,也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甚至不让学生离开教室活动,并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认为带有危险性的运动器械。这种做法违反了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表面上看是为儿童的安全着想,实际上是对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我们也尝试节假日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活动场馆,由老师轮流值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但是,教师牺牲休息时间上班又没有相应补贴,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活动只能流于形式。另外,学生一旦在校园内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和教师又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出好心却难以得到好报,这种努力与尝试难以为继,被迫取消。

二是家长带头迷恋电子产品。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工作原因,很多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但是,有些家长尤其是八零后一代的年轻人即使与孩子待在一起,大多数时间也是在玩手机和电脑。时间长了,孩子也就自然养成了“宅”在家里上网、玩电子游戏的习惯。

三是青少年公共体育理念不到位。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务院专门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各级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关心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等等,但是极少数能从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为青少年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开展工作。从社会环境来讲,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智力轻体力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社会对青少年体育服务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社区里几乎没有青少年运动和娱乐的场所。从市场环境来讲,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现有体育企业社会责任不强,对青少年体育服务积极性不高。

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

当前,学校感到压力最大的就是安全问题,似有“谈安全色变”的感觉,以至于本应开展的许多社会实践活动都被迫取消,学生只能被关在校园里。市教育局曾经和电视台一起录播过关于青少年儿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公益节目,有60%以上的孩子还是禁不住“陌生人”种种诱惑,好多家长看了都直冒冷汗。再加上社会的人情冷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潜在威胁,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室内、静态、娱乐性的网络或电子游戏。

刘建宏

“宅”这种生活状态剥夺了孩子的多彩生活,影响其身心健康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宅”在家中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安心学习、放松身心、有安全保障等。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行为不仅得不偿失,甚至会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埋下诸多隐患。

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体能不足。

不少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怎么让他们出门。早期的“被动宅”慢慢就会演变成后来的“主动宅”,大人们忙于工作的“无奈之举”,慢慢就成为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这种看似习惯了的课余生活,实际上是以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首先,这样的“宅”会导致孩子们肌体受损:有些孩子只要一到家就套上耳机,播放一些高分贝、快节奏的摇滚音乐,时间一长,耳膜受损,听力下降;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会导致眼睛干涩,出现干眼症或角膜炎,高度近视者视网膜易脱离。其次,这样的“宅”会致使孩子机体老化。“宅”在家里的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运动,肠道肌肉就变得松弛,蠕动功能减弱,比较容易便秘;长期低头写作业或者玩手机,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最易受牵拉劳损;肌肉活动减少,各大、小动脉管内壁将淤积下大量脂类,导致身体肥胖。更为严重的是,孩子们长期“宅”在家中,血液循环减缓,对心肺、脾胃功能都是一种伤害。据统计,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颈椎病,这一原本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今有低龄化趋势,这和不少人整天埋头刷微信朋友圈、玩热门手游、追电视剧等有重要关系。

沉迷于虚拟网络生活,弱化思想道德意识。

上海市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一项针对中小学生课后生活情况的调查显示,除了温习功课,绝大多数学生“宅”在家里将大量时间都用于网上种菜、养宠物,织“围脖”,玩“塞尔号”等。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部分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人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主动疏离社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依赖家庭到融入社会,再到独立生活。这一过程中,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开始逐渐从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中分离出来。随着生理和心理发育,他们开始将视野转向个人之外,关注外部世界,关心他人评价。而到了十一二岁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就会更多地走向同伴,在渐渐摆脱家庭束缚的同时,逐步完成人生的社会化过程。

习惯了“宅”在家里,孩子不仅长期足不出户,而且与家人也很少交流,他们喜欢通过网络去了解外面世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但是,这种社会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一旦离开家,接触生疏人、生疏环境就容易缺乏平安感,呈现人际交流艰难、行为畏缩现象。加上自我认识强、社会容忍度较差,一旦进入学校,在较强纪律约束的情境下,就呈现逆反心情。

每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且不可重复的过程。倘若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宅”的习惯,那么无论是“被宅”还是“主动宅”,这都将不理于他的身心健康成长。

李秀丽

学校和家长相互配合,积极采取措施,把孩子从“宅”居的状态拉出来,主动参加各种课外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

“宅”作为当下的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利弊共存。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角度考虑,我们要兴利除弊。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加长体育的“短板”,加大青少年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需要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优化家庭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学校万不可布置过多的无效的作业,挤占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因此,家庭作业不是以量取胜的,而要做到少而精:从作业内容上看,可以考虑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相结合;从作业发生的场所角度分析,可以考虑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相互结合;从做作业的时间方面分析,可以考虑短期作业和长期性专题作业相结合;从作业承担者角度分析,可以考虑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和全班作业等不同的作业形式;从作业兴趣角度分析,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和趣味性、多样化作业结合在一起,采取趣味性、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科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因此,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活动本身有层次、有水平。一是实践点的选择注意层次、水平。假若一个学校使用一组社会实践点,就可根据不同年级组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把这些实践点排成序列供相应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班主任应从中选择适合班情的实践点组织实施。二是目的要求的层次性。目的要求要按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要有坡度。如劳动,应该沿着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观点的次序,逐步升华。三是活动内容的层次性。如低年级可到附近单位搞点清洁卫生、公益劳动,或参观访问。有一定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学生,可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四是方法和练习的层次性。初中宜采用观察法、访问法,并作简单的调查记录,回校后写出感想、体会进行交流,或开个主题班会,巩固教育成果。

例如,博物馆、科技馆等是代表公众利益并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更加显现。学校可以向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请示,联合博物馆、青少年宫、体育馆开展活动。

除此以外,社区在占领未成年人课余阵地、活跃其课余生活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如争取项目资金,提供学生活动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并不断改善硬件条件;面向社会广泛招募热爱教育、关爱孩子的义工、志愿者,投身到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的事业中来;设立公益性的“校外课堂”,专门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服务,为他们参与体验、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搭建平台。

家长应转变只重视分数的思想,树立多渠道成才的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像雷锋那样的,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这些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是人才。家长们应当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的人才观,把对子女的期望值定在培养孩子成为雷锋式的“螺丝钉”上。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年龄增长,家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参加室内外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例如,教孩子跑步、跳远、跳绳、打球、爬山、游泳等。从小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不仅可使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身心健康发展,又可培养孩子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还可以使他们消除疲劳,调节机能,增加生活乐趣,促进智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家庭作业青少年作业
特殊的家庭作业
青少年发明家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谁帮派翠克完成家庭作业
作业
当孩子的家庭作业过多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我想要自由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