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小农水重点县节水工程管理对策探析
2016-04-07仝文红
仝文红
(运城市水资源动态监测站,山西 运城044000)
运城市小农水重点县节水工程管理对策探析
仝文红
(运城市水资源动态监测站,山西 运城044000)
通过分析运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群众认识不到位、前期工作粗糙以及重建轻管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和培训,紧密配合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充分利用竞争机制,逐步引导群众向高效节水方向发展,积极探寻有效的管理体制等管理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运城市
1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农业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自2009年开始,运城市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工程建设,先后有13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国家已累计投资运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9.6亿元,整合资金2.3亿元,建设末级渠道防渗7 450 km,铺设管道4 500 km,建设小型灌溉泵站41处,更新机井389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 233.33 hm2,累计新增节水能力达5 100万m3。这些项目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不配套、设施老化和灌溉保证率低下等问题,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和增强,实现了抗旱保收和农业节水双赢的良好效果,但在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2 存在问题
2.1 宣传不到位,群众对节水新技术积极性差
大多数农村群众对节水灌溉技术认识不到位。群众认知和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不高,有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消极应对。
2.2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发展受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行农村经营体制已远不能适应运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与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相适应的是规模化、区域化及集约化的种植模式。在现行体制下,农户种植作物的一致性难以做到区域统一,加之灌溉认识上的差异,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灌溉制度上的基本规范。
2.3 前期规划设计深度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节水投资不断加大,运城市各县(市、区)陆续被列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重点县。由于工程项目多,设计任务重,上报要求急,时间紧,以及设计单位资质较低、技术力量有限等因素,设计质量难以保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资料(勘察、测量)短缺。二是高效节水工程的设计方案,盲目套用灌区的典型设计模式,致使设计成果与实际出入较大,实施度大,同时造成工程投资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三是某些设备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格,造成国家资金的严重浪费,有些设计仅起到了一个履行程序要求和投资预算依据的作用,与工程实施要求的深度相差甚远。
2.4 群众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都在运城市井灌区内实施。位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部分灌区,农民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且由于水价便宜,水资源浪费严重;加之落后的大水漫灌观念,对新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消极应对,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不利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
2.6 重建轻管,建后实际效益远达不到设计标准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不了解,管理体制不健全,已建的节水工程尤其是高效节水工程,重建轻管现象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与设计效益相差甚远。
3 管理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建议在项目确定或工程建设前,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对群众或群众代表定期进行节水技术培训,由水利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让群众充分了解节水技术的基本知识,使群众主动接受新技术。
3.2 紧密配合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走区域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国家鼓励土地逐步向种植大户流转,有利于实现种植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经营,必将给高效节水技术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水利部门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选择发展对象时逐步向这些地域和方向倾斜。
3.3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益不仅体现在节水上,更多应体现在省工、省能、省肥及增产上,应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切身体会直接的经济效益。
3.4 加强前期设计工作审查力度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工程前期工作存在的深度不够、设计粗糙等问题,在加强审查力度的同时,要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3.5 采用循序渐进方式,逐步引导群众向高效节水方向发展
富水地区群众对发展节水技术积极性不高,目前主要为渠灌和管灌两种技术,可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先以大力发展管灌为主,局部可适当搞一些小规模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同时制定相应的节水奖励措施。随着国家阶梯水价政策的实施,阶梯水价的杠杆作用会首先在这些地区发挥效应,高效节水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优势也会对群众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农民群众主动接受高效节水技术。
3.6 积极探寻有效管理体制,发挥工程最大效益
工程效益能否发挥,关键在建后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如合作社、用水协会等),由熟悉当地情况且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专人负责,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工程健康有序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运行高效、科学合理的模式,使工程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充分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职责,责成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具体负责各项节水工程的建后管理事宜。
S274.3[
]C[
]1004-7042(2016)08-0023-01
仝文红(1970-),女,2006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师。
2016-06-08;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