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亦城科技中心建筑设计
2016-04-07徐绍玉
徐 绍 玉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谈亦城科技中心建筑设计
徐 绍 玉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介绍了北京市亦城科技中心项目的规划指标、空间形态、总体及单体布局方式,从交通组织、建筑节能、智能化设计等方面,论述了项目的建筑设计特点,为相关企业创造出了品质高端的现代化办公产品。
办公建筑,平面布局,交通组织,建筑设计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亦城科技中心项目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核心区主干道,基地位于荣华大街与地泽北街交界处,东临荣华路,本项目以最佳的建筑形象在荣华路上得以展示,从而充分发挥了项目所处地段的经济价值。
本工程总用地面积为 21 615 m2,总建筑面积为105 700 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40 900 m2,地上建筑面积为64 800 m2。地下整体3层,地上A栋15层,B栋14层,C栋13层,D栋19层,总建筑高度不超过80 m。
建筑主要包括办公、餐饮、娱乐、商业、金融服务、人防、地下车库等多种复杂的功能。
1.2 规划指标
总建设用地面积:21 615 m2;容积率:2.5~3.0;建筑控制高度:60 m~80 m;建筑密度不大于40%;最大允许地上建筑面积:64 845 m2;机动车不小于65辆/万m2。
1.3 空间形态
本项目营造了诸多的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通过对建筑合理的交通组织,将各部分空间合理联系在一起。下沉庭院将外部的自然条件引入到室内,增加地下1层餐厅的采光、通风,降低能耗,同时,也将商业的空间灵活分割,增加休息空间舒适度,在丰富建筑空间的同时,使得地下商业价值进一步的提升,使得各办公空间联系更便捷。沿街绿化带的设置将办公、商业与周边道路及临近空间进行软性分割,使园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诸多细节空间的设计,不但从功能上实用高效,而且从感官上提升了使用的舒适性和趣味性。办公建筑外部留有丰富的展示面,场地内部设置中心广场,通过中心广场的布置,完善交通流线组织与各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把复杂的车行、人行与入口内部空间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地下车库的门厅将办公的部分人流直接引入各办公空间。中心下沉式花园广场,提高各办公空间的视觉效果,同时解决了人们到达休息空间的便捷性。建筑的切角处理在视线上起到引导作用,将建筑的内部庭院与城市的街景相互渗透,达到互相借景并共享资源的作用。
本项目在建筑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建筑形象,还注重多栋建筑之间相互呼应,将建筑作为城市的展示名片,协调整体建筑形态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
1.4 总体及单体平面布局
1)总体平面布局。项目位于荣华大街与地泽北街的交汇处,是人流和车流的交叉点,也是各个方向的视线中心,因此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单体与城市街道的关系,还要考虑整个建筑群对城市节点的影响。既不能让临街建筑过高,使人在步行街道时有拥挤感,同时又要避免临街建筑的体量过大,使人们产生压迫感。
2)单体平面布置。本项目地上由A,B,C,D四栋塔楼构成,根据不同的标准层大小,进行不同的的核心筒设计。其中,A,B,C三塔的核心筒,电梯间均位于一侧1/3平面面积的位置,标准层面积为800 m2,有利于小型集中办公,以满足建筑集中、开阔的功能空间要求,在减少交通面积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使用面积,提高使用率。另外,D塔的核心筒、电梯间布置居中,标准层面积1 400 m2,最大化的满足建筑的窗地比需求,满足自然采光通风。
3)入口处的文化广场节点。入口的文化广场节点是整个建筑场地最重要的节点,是联系周边道路与场地的重要视觉中心,在设计中考虑相应的向导性原则,以及水景的应用,通过斜向的铺地及灯具布置手法,将视觉流线引入到建筑内部。
4)沿街景观。沿街景观是城市与建筑发生共鸣的场所,也是行人对该项目有最直接感受的场所,项目结合带状绿化、灌木以及花台的设置,不仅使外围环境得到了提升,也使得城市景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5)商业配套设施。商业设置在东南侧出入口附近,沿街设置有机动车临时落客区,方便人们临时停车的需求。沿街商业建筑形象典雅且不失商业活力,裙房建筑造型与主体高塔相得益彰,提升了街区整体形象。
6)中心庭院。中心庭院是人们在工作之余休憩的重要场所之一,以异型的索膜造型作为视觉焦点,为严肃的办公区环境注入一丝活力,中心庭院配合水景对环境的渲染,增加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使项目本身更具灵性。另外,局部的景观节点及不同的座椅布置,使整体空间更加有趣,符合中心广场的设计定位。楼间的绿化布置,以园林式的布置形式为主导,设置小型绿地与景观休憩场所,营造出舒适、优美的办公氛围。
2 主要特点
2.1 交通组织合理有序,人车分流
在总平面设计中,道路结构采用双环线设计,外环线车行主要沿基地西侧、南侧与基地出入口相接,避免车辆直接进入基地,车行与人行流线简洁、顺畅,地下车库出入口与外环线直接联系,使车流在外环线双向行驶,避免与内部的人流相交叉,做到人车分流;内环线设计使基地内各办公楼出入口在基地内部相连,同时,内环线与外环线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办公区域的临时停车,不但使建筑单体均有环形消防通道,也通过内部环线与外部环线的有机结合,强化内、外部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
在建筑群各单体的整体流线设计中,考虑到建筑公共空间与各建筑单体之间的联系,对每个建筑单体在地下各层分别设置门厅,有利于办公人流能直接到达各自的区域,地下1层的餐厅与商业分别设置货物装卸平台、垃圾装卸区域,使建筑各区域功能相对完整独立。地下车库主入口布置在基地内侧及场地一角,保证基地北侧的荣华大街北侧没有开口,有利于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车库出入口位置与外部流线相吻合,单向出入口的设置,使建筑区域内车行流线简洁清晰,避免交叉。
建筑单体内部的人流通过核心筒来组织,公共区域楼电梯、机房、卫生间等相对集中,使办公区域完整独立,并且具备有自然通风采光,最大限度的满足办公人员的办公舒适性要求。
2.2 整体建筑绿色节能,采用了大量节能技术措施
为了响应政府低碳、环保、绿色的要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项目以打造绿色建筑为目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建筑节能效率在满足相关节能规范的基础上有更好的提升。
首先,在建筑设计初期,本项目即选择了相对简约的建筑体量,减小建筑的体形系数,从建筑形态上将建筑能耗尽可能降到最低;其次,使用了粘贴外保温体系,使建筑本身达到相关节能规范要求,干挂龙骨幕墙系统,在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之上,通过细部节点的设计,使得幕墙部分内腔整体贯通,形成隔热空间,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使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外窗选用了6+12+6 LOW-E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高效的外窗保温性能对建筑能耗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2.3 建筑智能化设计及全空气系统的利用
本项目在建筑智能化设计方面,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巡更管理系统、无线对讲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机房工程等。
本次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兼顾结构、设备的相对成熟,不但能反映目前国内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在未来若干年内仍然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在通风系统中,办公室排风集中收集后与设于屋顶的热回收机组进行冷(热)交换,能有效的对新风系统进行预热(冷),热回收机组采用热管式。该机组的热回收效率可达60%以上,即从排风中回收50%~60%的能量,预热新风,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耗,节省运行费用。
3 结语
本项目位于亦庄开发区的总部办公区,在满足办公需求的同时,定位于中小企业总部办公的建筑群,可以丰富亦庄地区的写字楼产品线,为开发区企业办公的多样化奠定基础。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Yicheng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 Shaoyu
(ChinaRailwayNo.5SurveyandDesignGroupCo.,Ltd,Beijing1026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indexes, spatial forms, and allocation approaches of the overall and single buildings of Yicheng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 and indicat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rograms from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al energy-saving, and intelligent design, so as to create the qualified modern office products.
office building, plane allocation, traffic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1009-6825(2016)20-0004-02
2016-05-07
徐绍玉(1973- ),男,高级工程师
TU2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