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主要形态及其原理
2016-04-07李阳明
李阳明
版画的主要形态及其原理
李阳明
摘要:版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必须利用“版”做为媒介而进行创作。版的复数功能使得这个画种是唯一具有多幅相同原作的绘画。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单阐释了中国传统版画的基本概念,从“凸”、“凹”、“平”、“漏”四个形态类型及原理进行分析。如今的综合版无论采用多么复杂的,视觉效果多么地别出心裁,都脱离不了此基本形态及版画的复数性。
关键词:版画;版种;基本形态
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版画通史》中说到:“版画,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刻在版上而创作出来的画。”版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必须利用“版”做为媒介而进行创作。版的复数功能使得这个画种是唯一具有多幅相同原作的绘画。版画在中国的发展最初不是由于艺术的需要,而是由于文化传播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版画概念,应该从雕版印刷术说起。中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扉页画》曾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且保持最完好的版画。但因为1974年在西安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被推断为唐初印刷品。所以就目前来说,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尚未定论。关于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从》中说过一段话:“雕本,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传统版画的版材主要使用一些木质较硬且均匀的木板,有梨木、枣木、黄杨木等等。传统版画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单刀,也称拳刀。刻版主要有伐刀、衬刀、挑刀,复刀四种刀法。印刷颜料采用水性颜料,通常为水彩颜料、水粉颜料、墨汁、国画颜料、丙烯颜料等。印刷工具主要为鬃帚、趟子、马莲、毛刷和毛笔。而画面承载物——纸张,多为宣纸、过滤纸等。基本方法是刻好版后在版面上施于水性颜料,而后用宣纸覆盖,将版面上着墨的痕迹印刷在承载物上。
上面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单阐释了传统版画的基本概念,然而就现在而言,版画大致可分为“凸”、“凹”、“平”、“漏”四个形态类型。
一、凸版
从普遍意义上说是指木刻版画,木版画源于我国隋唐之际,但油印木刻及艺术创作性的木刻却发端于西方。西方木刻的工具与传统中国雕版印刷的工具不同,主要由三角刀、圆口刀、平刀、斜刀为主。印刷不同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方法,欧洲的木刻不用水性颜料而用的是油性的油墨。欧洲的早期木刻主要也是以复制性木刻为主。陈琦老师在《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一书中提到:“中国古代版画的推动者为书商,西方古代版画的推动者为画商。”所以欧洲的早期木刻发展就与艺术联系在一起。当时西方的画商敏锐地察觉到版画的复制功能和其艺术价值,大大推进版画的发展。就如后文要提到的凹版版画一样,也受到推崇。木刻版画的创作形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才发展成为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丢勒在木版画与铜版画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丢勒的木板画主要使用三角刀,通过精密的排线来体现物体及人物的轮廓和体积关系。他被看为西方木版画的一个高峰。我国现代木版画创作最初就是和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30年代,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作为“武器”而引进中国,使得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是以借鉴德国和苏联现实主义版画家柯勒惠支、麦绥莱勒、梅斐尔德等具有现实及革命意味的版画开始的。这就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及文革时期的黑白木刻等等。如果说版画首先是东方影响西方,那么在30年代开始便是西方影响东方。
凸版之所以称为凸版,是因为其印刷的部分是没有被刀刻去的部分,从平面上看为凸起的部分。这就与凹版截然不同。上文中木刻的刀具,木刻的版材就现在而言并没有固定的材料,每种木头所制成的版材都有着不同质感,不同的纹理及坚韧度,版画家们可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质地的版材进行创作。就其画面承载物也不单一为宣纸,卡纸、水彩纸、及各种肌理底纹效果的纸都能成为木版画的承载物。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与雕版印刷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先用木刻刀制好版,滚上油墨而不是水性颜料,将纸放在版面上印压,也可借助于木版机施加压力。值得一提的是木版画的印刷部分己经可以采取半机械化操作方式进行印刷,这推进了木版画的发展,但也仍然有观点认为手工印刷所呈现出的画面的手工痕迹及不确定性的意味是机器无法达到的。所以,至今也有部分版画家们执着于手工印刷。
二、凹版
一般说来是以铜板为代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源自欧洲的一种传统版画形式,不过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因为从今天考古的结果来看,我国宋代就己经用镂刻着花纹的铜版印制官府钞票、商家广告等等。如果镂刻于铜板并施以印刷形成图形都属于铜板画,那么我国铜板印刷技术产生于1000年前,比欧洲要早400年左右。
铜版的制作方式分干刻法、蚀刻技法和美柔丁技法。干刻法,顾名思义就是用钢刀、钢针等在铜板上直接刮刻,但是如果单纯使用雕刀刻铜板,坚韧的金属质地使得雕刀雕刻版面时有很大阻力。因此古老的干刻法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这迫使版画家们继续研究铜板画的新技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终于发明了蚀刻法。蚀刻法与干刻法不同,先在铜板版面涂一层防腐蚀的涂料,一般为沥青或沥青混合涂料。待涂料干后用钢针刻画,无需太费劲,只需轻轻划破防腐层露出铜板版面即可。根据腐蚀的时间,酸的浓度可产生不同轻重的具有偶然性的线条。蚀刻法的线条较为流畅,与钢笔线条相似。美柔丁技法,是用摇点刀在铜版上反复滚压形成无数密集的小点,再将版面用刮刀和压刀将部分版面上的凹凸有选择的磨平,产生不同深浅的明暗调子。由于现代技术的产生与事物的发展,目前还发明照相制版、软蜡制版方法及糖水、飞尘法等等。铜版画的印刷方法是将油墨擦进凹槽,与木版不同的是,铜版印刷时需要将铜版表面的油墨全部擦干净,通过铜板机的大力印压,使藏在凹处的油墨被粘印出来,呈现在纸上。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铜板印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铜板在材料上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也使得当下的凹版版画不再限于铜版板,也可以由锌板,铝板,塑料板,ps板等材料代替,其木板也可用于凹印等等。因此,运用凹版概念制作的版画已不只是利用铜板来完成,只要在版画制作过程中运用的是凹版的原理和技术都可以称之为凹板版画。由于铜版画的概念即凹版概念不断被拓展和延伸,所以其名词的运用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延续性以及交流的便利。
三、平板(石版)
石版的历史至今不过两百多年,与木刻版画与铜版画不同,石版的历史比较清晰,公认的石版画创始人是阿洛伊斯·森纳菲尔德。根据他的自传讲述,石版的发明来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发现了石版的水油分离的性能。最开始,石版运用的是石灰岩质的石印石,这种板材质地均匀,表面有细微的小孔,可以保持水分。石板版画在制版之前有稍许繁杂的处理版面的过程。磨版,将金刚砂撒在石板表面用玻璃棒、打磨器或另一块石版加水进行对磨。需将石板完全磨平,再把石板边缘打磨至有弧度。然后清洗版面控干水分再用5:100的冰乙酸再次清洁版面,使版子保持中性,然后便可以制版。运用油性的铅笔、颜料、汽水磨等油性材料在石版上绘制,待干及稳定后用松香粉和滑石粉擦涂均匀于版面,再用毛刷刷干净,用配好的硝酸擦均匀于版面腐蚀,根据画面的深浅调整腐蚀的酸度和时间,从而达到石版水油分离的状态。在保持石版表面湿润的同时用滚子将版面油性的地方滚上油墨,然后在其表面覆上纸张,用石版机进行印刷。石版画的技法还包括刮刻技法、水墨技法、照相技法、套色技法、碳粉技法、肥皂技法、酸腐技法、丙烯反转技法。这都是后人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在这就不详细说明了。总之,石版的印刷原理是根据石版水油分离的特性而决定的。
四、漏版(丝网版画)
通常人们认为丝网版画源于上世纪中叶,是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现代版画家们创作的一系列丝网版画作品。但是,其实丝网版画采用的漏版印刷方式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了。最早漏版印刷技术使用于古代染织技术。我国和古代埃及在2000多年以前就出现了的早期的印染技术。
漏版的制作印刷原理是将印刷介质,如油墨,水性墨等通过刮印或其他印刷手段,从中间有镂空,有丝网网孔的间隙里将墨漏下,呈现在承印物上。和其他几个版种一样,漏版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不单单指丝网版画。而是泛指那些以漏孔印刷为主要印刷方式的版画 。丝网版画的媒介与其他版种不同,丝网是由纤维经过经纬编织的,纤维的粗细决定了丝网的目数,目数的大小表明了丝网作品印刷出来的油墨颗粒的大小。丝网版画的技法有:手绘技法,即用毛笔直接将封网胶画在丝网上。感光胶技法,即是用刮条将感光胶刮满整版,将透明片画好,压在丝网下一并放入曝光机曝光,再用水枪把未经感光的地方冲掉,露出网孔。四色印刷技法,即是利用电脑处理画稿,分成四色:黑、蓝、红、黄。四个颜色进行套版,按顺序印刷。还有一些技法包括独副版画技法、水墨技法、油画棒及色粉技法。在此就不细说丝网版画的制作过程了。
以上讲述了版画的基本形态概念及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思想、技术的进步,如今有了一个新的版种,综合版。综合版综合利用了版画的印刷原理,使用不同凹凸质感的媒材,集合凹版蚀刻,凸版雕刻的印刷方式。将复杂多样的媒介与版种混合的形式综合在一起,利用各种不受规约的材料制版,将其固定在版面上,或掺和金刚砂,乳胶等进行综合印刷,使版面表面和凹陷处都藏有墨,通过综合版机的大力压印,呈现出版面的各种凹凸痕迹,创作出有别于其他版种的视觉效果。但不丢弃版画的基本形态和复数的特性。
李阳明 湖南省邵阳师范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 中国版画通史[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 陈琦. 刀客圣手与绘画巨匠[M].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
[3] 杨劲松. 重叠肌理[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4] 齐凤阁. 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M].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 廖修平. 版画艺术[M]. 雄狮图书出版公司, 1987.
[6] 孔国桥.“在场”的印刷:历史视域下的版画与艺术[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6)02-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