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物流业助推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6-04-07弓宪文
弓宪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5)
发展现代物流业助推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弓宪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5)
摘要:现代物流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和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重庆城镇化进程中,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保障制造业优化布局,提升消费服务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性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重庆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且是解决城镇化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重庆的实际情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及生态城镇化视角,探讨以发展物流业推动城镇化的途径,对于重庆的新型城镇化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流业;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城镇化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的直辖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举措。重庆直辖以来,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重庆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集群发展、加速发展、提档升级的重要阶段。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城镇化进程中,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性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重庆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且是解决城镇化所面临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对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物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
重庆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城镇化进程中,物流业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重庆货物吞吐量由2000年的2448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2502万吨,公路线里程由2000年的30354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120728公里,货运量也大幅上升,从2000年的2.69亿吨上升到2012年的11.01亿吨,货物周转量从306.39亿吨公里增长到2831.02亿吨公里,社会消费品流通总额从720亿元增加到4043亿元(见表1)。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9%,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增强。
(二)投入稳定上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重庆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的131.3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4.6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重庆至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内蒙、兰州、成都、武汉的国内通道射线网络。确立了国家级物流枢纽、市级物流枢纽、区级物流枢纽、城乡配送网络差异化联动发展思路。重点规划建设了国家级物流枢纽,加快形成了“三基地四港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物流基本功能。从物流业投入的劳动力资源来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从2000年的40.2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0.66万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
(三)企业继续成长,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纷纷入驻重庆,中远、中集、香港招商物流、马士基航运、美国联合包裹公司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开设分公司。物流服务主体和物流市场初具规模,运输、仓储、货代、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发展迅猛。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本土物流企业正在发展壮大,跻身国内先进物流企业行列,并积极参与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货物周转量增长率,物流业产值增长率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有力促进了物流业竞争力的提升。
表1 重庆物流业发展概况
注:本文表中的数据是由《重庆统计年鉴》(2001-2014)整理获得。
现代物流业通过影响劳动力增长、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经济要素,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已得到广泛认可,成为重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发展物流业推动重庆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城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极其复杂的系统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也必然涉及到与人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城市空间结构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生态城镇化五个维度分析,探讨物流业推动城镇化的实现途径,能够较为全面完整地监测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分析人口城镇化与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协同演进状况,反映新型城镇化的丰富内涵。
(一)发展物流业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重庆直辖以来,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由1996年的29.5%提高到2013年的58.34%,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幅。城镇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1013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732万人,城镇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占比从2000年的31%提高到2013年的54.84%(见表2)。
发展物流业推动人口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吸引和聚集人才,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事实上,重庆物流业从业人数从2001年的40.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53.49万人,年均从业人数45.65万人,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3.02%,物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有效渠道之一。物流业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加,对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贡献增大。通过物流业的发展,改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增加人口聚集程度,促进人口城镇化的效果已经显现。
表2 重庆人口城镇化进程
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城镇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总数。
(二)发展物流业推动经济城镇化进程
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是人类生产活动向非农产业转换,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集聚的过程。在“十五”及“十一五”期间,重庆的经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GDP从2000年的179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2656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从2000年的6274元增加到2013年的42795元,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则基本保持在40%左右(见表3)。
表3 重庆经济城镇化进程
注:人均GDP=GDP/总人口;工业产值比重=工业产值/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总产值。
发展物流业推动经济城镇化进程,应着力提高物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提升物流业发展的内涵促进经济城镇化。物流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镇经济、实体经济的活力,推动产业向各类园区集中,强化城镇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仓储、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有效对接,构建安全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提升重庆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重庆物流业总体发展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提升物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推动经济城镇化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发展物流业推动社会城镇化进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重庆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176元增加到2013年的25216元;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2000年的3.1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0.89平方米,人居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6.79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7.10平方米,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保持在40%左右(见表4)。
发展物流业推动社会城镇化进程,重点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缩小城乡差距,走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道路。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直辖市,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可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城乡联系,提高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重庆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发展物流业可以降低流通费用,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城镇化发展,走城乡社会一体的城镇化道路,提升社会城镇化水平。
表4 重庆社会生活城镇化进程
注:人均拥有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总和/人口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人口数。
(四)发展物流业推动空间城镇化进程
空间城镇化指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演化的空间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重庆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42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1395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则从2000年的10.77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33.59平方米;人口密度则从2000年的375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407人/平方公里(见表5)。
表5 重庆空间城镇化进程
备注:人均居住面积=房屋建筑面积/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数/城市总面积。
发展物流业推动空间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物流规划,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物流节点和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一方面,重庆拥有较为丰富的物流资源,道路、桥梁、港口、机场、铁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水平,改善交通状况。物流基础设施参数如容量、航线、航班、连接端点、道路等级、可利用时段、饱和情况、通行能力、瓶颈位置等的合理规划,则可以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丰富城市不同物理区域的功能定位,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物流规划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安全、环境等诸多因素,合理布局各种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促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
(五)发展物流业推动生态城镇化进程
生态城镇化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着力于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重庆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15.87%增加到2013年的41.28%;在典型的三废排放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0年的84344万吨减少到2013年的33450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2000年的71%上升到2013年的84.01%,而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00年的1908亿立方米上升到2013年的9532亿立方米,生态城镇化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表6 重庆生态城镇化进程
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面积;工业废固综合利用率=工业废固产生量/工业废固利用量。
发展物流业推进生态城镇化进程,重点在于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和循环物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重、压力大,可利用土地资源仅占幅员面积的12%左右,城市用地紧张。随着重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增多,环境质量恶化。
发展绿色物流和循环物流,应当严格执行物流业环境影响评价及准入制度,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对次级河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治理力度。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强化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综合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噪声源头控制,确保城镇声环境质量达标,减少噪声扰民。不断提高垃圾、污水的处理水平。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综合利用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引入现代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的城市物流体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运输总量、缓解城市拥堵,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樊纲.物流与中国城市化[J].开放导报,2011(5):7-9.
[2]麦强盛.广东省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70-73.
[3]章志刚.现代物流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6,27(1):34-40.
[4]丁俊发.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新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2):9-15.
[5]刘惠君.对重庆发展物流业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23):185-188.
[6]王燚.由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引发对重庆发展物流业的战略构想[J].经济师,2004,(9):232-233.
[7]谷艳博,宗会明.物流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关系分析——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84-90.
[8]高宜新.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重庆区域经济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4(3):109-111.
[9]黄辉,袁培生.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探索,2002(4):131-134.
[10]梁从友.加快发展重庆现代物流业[J].探索,2005(1):163-164.
[11]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4-12,
[1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151-155.
[13]梁振民,冯维波,陈才,等.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与战略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3):95-102.
[14]向建,吴江.城乡统筹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3(7):82-87.
[15]孙久文,彭薇,黄其刚,等.“十二五”时期重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探索,2010(5):88-94.
[责任编辑刘江南]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1-0022-05
作者简介:弓宪文(1968- ),男,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重庆城乡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2014YBJJ036);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庆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研究”(15SKG196);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重庆物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研究”(KJ131506);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133054)
收稿日期: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