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4年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嬗变
2016-04-07张娟
张 娟
(1.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00-2014年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嬗变
张娟1,2
(1.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对过去十五年(2000-2014年)的口译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将它们按照不同的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九大类,理清了过去十五年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发展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口译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口译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对口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口译教学;口译研究;外语教学;
口译教学研究历来是口译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尽管不少学者对口译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然而却一直未见有学者专门对口译教学研究领域进行归纳梳理。鉴于此,笔者对过去十五年(2000-2014年)的口译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理清了过去十五年来的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阐述了十五年来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发展变化,并预测了口译教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深入剖析了口译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对口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有所启迪。
本研究调查了2000-2014年国内15种外语类CSSC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中刊载的关于口译教学方面的130篇论文。这些期刊包括:《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名《国外外语教学》)、《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原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语言与翻译》、《外交评论》(原名《外交学院学报》)。
一、口译教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为了理清十五年来口译教学研究发展态势,笔者根据这130篇论文的不同研究视角,将其大致归为九大类。它们分别是:宏观抽象视角、微观具体视角、教学对象层次视角、港澳台及国外口译教学介绍视角、职业口译人才培养视角、多媒体口译教学视角、口译测试及评估视角、实证研究视角及口译语料库视角。
1.宏观抽象。这类研究从宏观层面上探讨了口译教学应如何开展、口译课程该如何设置、口译课堂教学策略、口译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如刘和平从口译的性质、对象、任务、口译过程、双语思维特点及技能训练心理学等方面阐述了制定口译统一教学纲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1];仲伟合探讨了口译课程设置及口译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柴明熲从社会对口译人才需求角度阐明了应如何进行口译教学[3];刘和平、许明对全球化时代口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4]。这些学者都从宏观抽象的视角来探讨口译教学。宏观抽象视角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前,随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2.微观具体。这类研究通常是从口译教学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环节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或者从某一特定视角来具体分析口译教学整个或部分过程。从口译教学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环节来进行深入分析的有:温年芳从口译笔记的重要性方面探讨了口译教学中应重视口译笔记教学[5];卢信朝从认知心理模式分析了英汉口译教学中应如何对口译听辨技能进行训练[6];徐然提出了口译听力培训方法——“专注听力”,认为口译课前应花一定时间进行“专注听力”训练[7];杨莉对数字口译教学进行深入探究[8];詹成对口译教学中的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认为有效的视译训练对于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9]。
从某一特定视角对口译教学过程或环节来具体分析的有:李育红、李向东基于情境建构对口译教学观进行分析解读[10];许明武、邓军涛从功能语篇分析视角对口译教学语料的难度甄别进行了研究[11];孙利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口译认知过程与口译教学进行了探究[12];冯建中对于我国口译人才在高端性、专业性和小语种上缺乏的困境进行了有效分析,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口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13];宋缨、蒋琴芳、马秋武从语块视角对口译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14]。
笔者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显示,本类视角的研究贯穿于过去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较早的如王永秋的口译听说技能训练[15],较晚的如许庆美、刘进对视译教材编写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的深入分析[16]。但与宏观抽象视角不同的是,微观具体视角类的研究越往后文献越密集,2005年以后的文献占绝大多数,而且近两年从某一理论视角来分析口译教学的文献猛增。
3.教学对象层次。此类研究主要从教学对象层次角度,即本科还是研究生,英语专业抑或非英语专业,来对口译教学进行探讨。相比宏观视角的研究,此类研究表明对口译教学的研究做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此类研究在近十五年内,最早始于鲍川运对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思考[17]。随后,李郁、张泳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18];熊丽君、罗春霞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译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9];韩戈玲、陈丽莉进行了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学实践研究[20];任文结合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及专业实习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MTI口译方向专业实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21];冉永红从开课前相关课程准备、教师与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评估标准等要素,对新形势下的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22];唐媛以大学本科口译教学为例,结合口译教学原则,探讨了技能化口译教学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的体现[23]。
4.港澳台及国外口译教学经验。此类研究主要是介绍港澳台及国外口译教学经验,以及对我国内地口译教学的启示。在近十五年口译教学研究文献中,最早的是刘靖之对香港的翻译及口译教学的介绍[24];之后,黄建凤借鉴英国口译硕士课程来探讨高级口译培训[25];任文将我国与澳大利亚全国性口译水平考试及资格认证体系进行了详尽对比,指出我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可以借鉴澳洲业已成熟的机制[26];杨棣华撰文探讨了欧盟和比利时高级口译培训给我国口译教学的启示[27-28];张吉良、柴明熲从国外不同高校口译院系的招生选拔和毕业考核措施方面入手,分析了国外口译专业概况及其对我国口译教学的重要启示[29];张吉良详尽探究了巴黎释意学派口译办学模式[30];王斌华、穆雷对国外口译专业的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研,并阐述了其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意义[31]。
5.职业口译人才培养。此类研究在近十五年进展缓慢,一共仅有6篇文献。它们分别是:李欣建议加强科技翻译人才培养[32];何群对高级外交外事翻译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33];陆留弟对培养高级口译人才的思考[34];刘和平从新形势下职业译员面临的挑战方面探讨了职业口译的口译教学[35];肖晓燕、张梅从职业角度分析了电话口译在美国兴起的原因及现状、译员的职业准则,以及电话口译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及技能[36];潘珺对中国地区口译职业化进行了调查回顾,并指出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意义[37]。
6.多媒体。此类研究主要是关于借助多媒体如何有效地开展口译教学的研究。如曾文熊对现代电化教育环境下的口译教学进行了探讨[38];秦勉对网络环境下口译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思考[39];陈国兴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口译教学进行了探索,指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和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40];王静以口译教学模拟会议设计为例,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口译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41];刘进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对Webquest在口译“译前准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42];陈卫红尝试建构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43]。本类研究视角贯穿于过去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较早的如李德俊建议用VB实现口译虚拟教学[44],较近的如刘振、何明霞对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探究[45]。
7.测试与评估。此类研究主要是从口译测试及口译教学评估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测试和评估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此类研究也必将是口译教学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研究点。蔡小红首次对口译教学训练评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口译训练评估体系[46];刘银燕、张珊珊对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索[47];邬姝丽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能力评估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进行了研究[48];万宏瑜以视译教学为例,对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口译教师反馈进行了研究[49];曹荣平、陈亚平对形成性评估及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50]。
8.实证研究。在口译教学研究中实证研究自2007年才开始,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如文军、刘威对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51];徐海铭、柴明熲以国际会议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对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译员笔记困难及其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52];刘建军基于学生口译考试语料,对同声传译中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53];陈圣白对模因论视阈下的口译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54];白佳芳对英语专业初学者的英汉口译听辨理解技能进行了实证研究[55];符荣波对英汉双向交替传译中译语停顿进行了对比研究[56];王宇文、黄艳对语块使用与口译产出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57];王永对中国高校口译课教师的教学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58];张威就认知记忆训练对口译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59]。
9.语料库。语料库运用于口译教学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如王斌华、叶亮提出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60];冯千对视频语料库应用于日语同声传译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61];张吉良、高彬提出建设翻译专业交传、同传训练的视频语料库[62]。
二、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嬗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嬗变。基于笔者在本研究中所搜集到的130篇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以上所述,笔者将每五年的文献,按研究视角进行分类统计(所有文章出自本文开篇所提及的15种期刊),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十五年的口译教学研究文献按研究视角分类的统计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宏观抽象的视角来研究口译教学的文献在2005年前应属最多的,但在2005年后呈现急剧下滑的态势,且近一两年在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已经销声匿迹。与之相反,从微观具体的视角来研究口译教学的文献却在2005年之后急剧增多,呈现稳定增长之势。这说明研究者对口译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从教学对象层次研究的文献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2)自2005年起介绍港澳台及国外口译教学经验的文献开始增多,之后这一研究视角的态势趋于稳定。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开始我国内地口译教学经验不足,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得向口译教学先进的地区及国家学习,多引进多借鉴。随后又趋于稳定,说明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口译教学模式,同时也说明我们在借鉴其他地区及国家教学经验时,保持着理性的态度。
(3)从职业口译人才培养的视角来探究口译教学的文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笔者认为并不是它没有研究的价值,没有生命力,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职业口译人才培养是未来口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4)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口译教学也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因此从多媒体技术视角探讨口译教学的文献逐年成倍增长。这一视角的口译教学研究必将不断推陈出新,极具生命力。
(5)口译教学离不开测试与评估,因此,此类研究逐年呈成倍上涨的趋势。
(6)口译教学实证研究呈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和其他类研究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迅猛。近几年来此类文献数量在口译教学研究文献中当属最多,说明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以数据为依据的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7)口译语料库教学研究是目前所有口译教学研究类型中最晚兴起的,但它已初具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它将是口译教学研究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匹黑马。
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口译教学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来描写、分析、解释口译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口译教学研究。
2.口译教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以上文献不仅显示了十五年来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变化,同时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化口译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了启示,从中也可窥探出未来口译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口译语料库,尤其是视频语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及研究,将是口译教学研究及口译研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
(2)培养职业口译人才将是口译教学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这将是口译教学研究的趋势之一。
(3)多媒体技术对口译教学实践及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MOOC、UOOC平台的建立,口译教学将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相当具有发展空间。
(4)口译教学实证研究也将依然是今后口译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而且研究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尽管十五年来口译教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成果颇丰,研究视角不断推陈出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理论借鉴不够充分。从十五年关于口译教学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较多地从单个层面或单个角度对口译教学过程或某个环节进行经验式的思辨总结,较少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2)仅有理论之名,却无理论之实。尽管关于口译教学研究理论借鉴的文献只占少量,但这少量文献里大多都是仅有理论之名,却无理论之实,与理论的结合要么蜻蜓点水,要么生搬硬套,拉郎配,没有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具体的分析中去。
(3)重复研究现象严重。从上述口译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在口译教学研究中采用个人或他人经验、直接或间接数据的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批评建议类的方法进行研究,导致研究方法单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这种重复性研究对口译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建议。针对口译教学研究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理论借鉴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将口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与语言学、测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相联,借鉴和运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
(2)针对仅有理论之名却无理论之实的问题,我们不能仅挂理论之名,而无理论之实,对跨学科理论进行生搬硬套,甚至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强行拉上某个理论。有理论之名而无理论之实往往会导致其结论不能自圆其说,更谈不上让人信服。
(3)针对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实验的方法。在很多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等都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换了下实验数据而已;类似于这种实验就没有多大意义。实验尽管是一种比较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但要找到它与实证研究的最佳契合点,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劳民伤财、重复浪费。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内省法、黑箱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
四、总结
近十五年来(2000-2014年),口译教学实践与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回顾了这十五年来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有关口译教学研究的130篇论文,并对其进行了详尽梳理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近十五年来口译教学研究视角的变化,以及窥探出口译教学研究以后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审视我国口译教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并为今后口译教学实践及研究展示了可供参考的实证依据和重要数据。最后,我们希望学界同仁再接再厉,为口译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和平. 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3):56-58.
[2]仲伟合. 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52-53.
[3]柴明熲. 口译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7(1):48-50.
[4]刘和平,许明. 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2(5):53-59.
[5]温年芳. 口译笔记的认知分析和反思[J].上海翻译,2008(4):43-46.
[6]卢信朝. 英汉口译听辨:认知心理模式、技能及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9(5):53-59.
[7]徐然.“专注听力”——口译听力培训方法之我见[J].中国翻译,2010(3):43-47.
[8]杨莉. 数字口译教学探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4):38-40.
[9]詹成. 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J].上海翻译,2012(2):48-50.
[10]李育红,李向东. 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研究[J].中国翻译,2012(4):45-48.
[11]许明武,邓军涛. 口译教学语料的难度甄别:功能语篇分析视角[J].中国翻译, 2013(6):29-33.
[12]孙利. 关联理论视阈下的口译认知过程与口译教学探究[J].外语界,2013(1):79-87.
[13]冯建中.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J].外语研究, 2013(1):66-69.
[14]宋缨,蒋琴芳,马秋武. 语块视角下的口译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4(3):75-80.
[15]王永秋. 口译听说技能训练[J].中国科技翻译,2001(4):37-39.
[16]许庆美,刘进. 视译教材的编写:现状与问题[J].上海翻译,2014(4):55-59.
[17]鲍川运.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9-33.
[18]李郁,张泳. 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新探[J].外语界,2005(3):32-36.
[19]熊丽君,罗春霞.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6(2):44-48.
[20]韩戈玲,陈丽莉. 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界, 2011(1):72-79.
[21]任文. MTI口译方向专业实习探索[J].中国翻译,2012(6):46-51.
[22]冉永红. 新形势下的本科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3(5):44-48.
[23]唐媛. 技能化口译教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体现——以大学本科口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3(5):52-55.
[24]刘靖之. 香港的翻译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3):36-43.
[25]黄建凤. 从英国的口译硕士课程看高级口译培训[J].外语界,2005(3):43-48.
[26]任文. 中澳口译水平考试及资格认证对比谈[J].中国翻译,2005(1):62-66.
[27]杨棣华. 欧盟高级口译教学培训给我们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141-144.
[28]杨棣华. 比利时高级口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06(3):56-58.
[29]张吉良,柴明熲. 国外口译专业概况及其对我国口译办学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59-64.
[30]张吉良. 经典的变迁——巴黎释意学派口译办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 2010(2):30-38.
[31]王斌华,穆雷. 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24-33.
[32]李欣. 加强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1(2):37-39.
[33]何群. 高级外交外事翻译培养模式[J].外交学院学报,2001(4):62-68.
[34]陆留弟. 关于高级口译人才培养的思考[J].国外外语教学,2003(1):58-61.
[35]刘和平. 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3):34-38.
[36]肖晓燕,张梅. 美国电话口译的职业现状及理论分析[J].上海翻译,2009(1):30-34.
[37]潘珺. 中国地区口译职业化调查回顾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8-71.
[38]曾文熊. 现代电化教育环境下的口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4):46-50.
[39]秦勉. 网络环境下口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外语研究,2005(3):49-51.
[40]陈国兴.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口译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5(4):33-36.
[41]王静. 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口译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 2010(3):34-37.
[42]刘进. Webquest在口译“译前准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1(2):67-70.
[43]陈卫红. 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J].上海翻译,2014(3):51-54.
[44]李德俊. 用VB实现口译虚拟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1(3):33-34.
[45]刘振,何明霞. 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 2014(3):55-61.
[46]蔡小红. 论口译教学训练评估[J].中国翻译,2005(6):58-61.
[47]刘银燕,张珊珊. 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J].外语研究,2009(4):74-78.
[48]邬姝丽. 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能力评估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10(4):37-39.
[49]万宏瑜. 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口译教师反馈——以视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 2013(4):45-49.
[50]曹荣平,陈亚平. 形成性评估及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翻译, 2013(1):45-50.
[51]文军,刘威. 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7(4):42-46.
[52]徐海铭,柴明熲. 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译员笔记困难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J].外语学刊,2008(1):122-127.
[53]刘建军. 同声传译中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一项基于学生口译考试语料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9(4):48-55.
[54]陈圣白. 模因论视阈下的口译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1(2):107-111.
[55]白佳芳. 英汉口译听辨理解技能培训——一项基于英语专业口译初学者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3):16-22.
[56]符荣波. 英汉双向交替传译中译语停顿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3):437-447.
[57]王宇文,黄艳. 语块使用与口译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3(4):28-35.
[58]王永. 中国高校口译课教师教学动机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4(2):108-112.
[59]张威. 认知记忆训练对口译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56-61.
[60]王斌华,叶亮. 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9(2):23-32.
[61]冯千. 视频语料库应用于日语同声传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西部高校日语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为对象[J].外国语文,2014(1):157-160.
[62]张吉良,高彬. 翻译专业交传、同传训练的视频语料库建设[J].中国翻译, 2014(5):49-53.
(责任编辑:张晓军)
The Perspective Changes on Interpreting Teaching Research(2000-2014)
Zhang Juan1,2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changes or development with regards to the interpreting teaching research 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 (2000-2014) and to predi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interpreting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Key Words:interpreting teaching; interpreting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1-0082-06
作者简介:张娟(1982-),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q126);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A05);湖北工程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530)
收稿日期:201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