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核工业强国——国防科技工业“十二五”成就系列报道之三
2016-04-07本刊编辑部
■ 本刊编辑部
努力建设核工业强国——国防科技工业“十二五”成就系列报道之三
■ 本刊编辑部
核工业是国之重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充分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的两个作用,提升我国的核力量,加大核技术的应用开发,更多地为国民经济作贡献。
——许达哲
坚持创新发展,核工业建立了军民融合的完整核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了每个重要生产环节都有科技平台支撑,组建了一批国家基础研究实验基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以中国实验快堆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研发平台,为核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的努力,推进核能成为我国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核技术应用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出口,开辟国际合作新天地,核工业在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适应的核工业强国的征途上,取得累累战果。
一、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成就展,展示了核工业在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适应的核工业强国的征途上取得的累累硕果
2015年1月15日下午,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成就展在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开幕,从两弹一艇、核电发展、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果、国际合作、核安全体系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核工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
经过30多年特别是“十二五”的努力,实现了核电自主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规模2800万千瓦,我国成为世界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并在国内外将分别落地。核电“走出去”战略取得重要突破。
据介绍,2014年共有5台机组投产,分别为:阳江1号机组、宁德2号机组、红沿河2号机组、福清1号机组和方家山1号机组。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至此增至2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达到2029.658万千瓦,在建26台机组,约2800万千瓦。按最新规划,到2020年在运机组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包括红沿河二期、CAP1400示范工程、“华龙一号”国内示范工程迎来重启后的首个高峰。以此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六年时间要新建4000万千瓦,即每年平均开工6台左右核电机组。“十二五”期间在建规模保持着世界第一。
——我国的核燃料产业已形成闭式循环的产业体系,在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构建了国内生产、海外开发和国际贸易三线并举的铀资源供应体系。核燃料循环各环节产能建设和生产,不仅能满足中国核能发展的需要,也已经走向了世界。正在规划建设涵盖铀纯化转化、铀浓缩、燃料组件生产一体化配套的新基地。建成了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初步掌握后处理能力和技术。
——把核安全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在建核设施的安全质量均处于受控状态,核设施周围辐射水平始终保持在天然本底范围内。核安保工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立军民融合的完整核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每个重要生产环节的科技平台支撑,组建一批国家基础研究实验基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以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后处理中试厂、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核聚变环流器二号A装置升级改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研发平台,为核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切,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核工业在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适应的核工业强国的征途上取得的累累硕果。
二、核动力研发与自主设计助力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跨越
以我国核动力研发与自主设计的主力军、不断进取的核电工程总承包商、践行核电“走出去”的排头兵、核动力运行服务的领跑者、差异化小堆产品的孵化平台、核动力设备的重要供货商、核燃料元件与后处理技术的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核动力研发与自主设计助力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跨越。
——核动力研发与自主设计的主力军。2011年,岭澳二期核电站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首次自主设计。从秦山二期、岭澳二期,到秦山二扩、方家山、福清、红沿河一期、宁德、阳江、昌江,一座座核电站的研发设计,中核核动力积累了经验,积聚了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新型号研发设计进军的能力与力量。
2014年,依托30余年积累,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ACP1000),顺利通过了国家权威评审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获得了国家能源局关于福清5、6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路条”,完成的型号主体研发和试验验证,使“华龙一号”正式转入了工程应用阶段。目前,其国内示范工程、海外首堆工程全力在向FCD节点推进。
2014年,中核核动力的AP1000消化、吸收工作也顺利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设计能力评估。核安全局认定中核核动力已掌握了AP1000的设计手段及关键技术,具备开展AP1000项目自主化工程设计能力,目前工程自主化设计进展总体良好。此外,差异化的ACP系列其他三代核电技术研发正在积极推进,三代核电产品型谱化基本成型。超临界水冷堆、行波堆、钍基熔盐实验堆等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正在有序推进。
——核电工程总承包不断进取。中核核动力除要继续做好核电工程设计外,还承担起了提升总承包能力,为业主提供优质总包服务的重任。2007年至今,中核核动力已陆续承担了国内外10余个核电项目工程总承包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培育了核电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多项目管理能力。国内首批总包的福清1号机组、方家山1号机组分别于2014 年12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或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正式完成了EPC总承包任务。福清2-4号、方家山2号、海南1-2号、田湾3-4号等国内总包项目及海外总包项目等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积极践行核电“走出去”。截至目前,中核核动力已成功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现了多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走出国门,较好地积累了海外市场开发、海外核电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近年来,随着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核核动力的这一步伐也正在加大,与阿根廷签署了建设重水堆核电项目的实施协议和框架合同,拿下了我国核电企业在海外竞争性市场上的第一单,与巴基斯坦、南非、阿尔及利亚、英国、沙特、苏丹、巴西、马来西亚等国核能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项目开发已遍及欧洲、拉美、亚洲、非洲多个国家。
——领跑核动力运行服务。作为国内核动力和核电运行维护的主力军,中核核动凭借先进可靠的保障手段和奉献精神,一批批核动力运行服务者常年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地承担着多种堆型的役前、在役检查支持服务和关键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服务,已经能够同时开展几个机组大修,初步具备了多项目的复杂管理能力。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动力仿真平台,专业化地提供着核动力可靠性与老化管理。伴随着核电产业的安全高效发展,核动力运行技术研究与服务将日益成为核动力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打造差异化小堆产品的孵化平台。把握海岛开发、工业供汽、城市供热和中小电网建设等领域对核能技术应用提出的多样化需求,中核核动力正在积极从事着小型反应堆、浮动式电站等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先进的模块化小型堆ACP100完成了初步设计、PSAR报告和主要试验验证,浮动核能供应装置总体技术方案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好评。
——成为核动力设备的重要供货商。凭借在核电、核工程、核化工仪器设备领域较强的研发制造能力,中核核动力研发了我国第一台蒸汽发生器,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设计。主蒸汽隔离阀、三代核电爆破阀样机等的研制使核电阀门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Co-60运输容器、新燃料运输容器、百万千瓦级核电全自动数控装卸料机、百万千瓦级核电上充泵等,填补了若干项国内空白。此外,中核核动力在核辐射监测、检测和系统集成、环境监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实物保护系统、核应急响应系统、厂内通信系统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或具有自身优势,在实现核电数字化仪控自主化和国产化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推进核燃料元件与后处理技术的研发。在核燃料元件及生产线、后处理工程、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等领域,中核核动力有着较为完整、配套的研发设计体系。2013年、2014年,自主研发设计燃料组件CF2、CF3已先后实现入堆接受考验,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2010年12月,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热试成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乏燃料后处理关键技术的国家。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核燃料后处理厂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三、核安全、知识产权、电离辐射计量为中国核电扬帆出海保驾护航
当前,核工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对核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社会公众对核安全更加关注,中核集团根据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环保风险管控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等方面的工作。他们将安全环保风险管理作为“事前预防”的重要抓手,在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对重点安全环保风险实行分级管控,确保安全受控。各成员单位通过制定并实施安防环保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定期巡检、规范记录,定期分析评估,加快隐患整改等工作,推动了风险相关隐患的治理,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管控能力。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中核集团自2012年起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安全环保管理提升的抓手,在全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系统已陆续有38家成员单位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达标评审。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单位的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我要安全”机制的形成。
2014年8月22日,“华龙一号(ACP1000)”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的专家评审。 由43位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华龙一号(ACP1000)”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可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
“华龙一号(ACP1000)”在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使命中能够脱颖而出,除了我国核电人在科技创新方面孜孜不倦的努力之外,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专员制等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也是功不可没。
在“华龙一号(ACP1000)”项目设立之初,中核集团就明确要通过全过程知识产权工作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同时为项目后续在国内外的工程实施保驾护航。
为保护自主成果,中核集团组织有关成员单位明确了对科技创新成果保护的基本原则:对需要对外交付的创新方案且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技术方案,要先行申请专利;对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分析使用的方案,以及项目研发过程中新产生的各类分析报告、设计图纸、各种工艺参数、开发的软件等以技术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对外交付的文件、资料均通过保密协议/条款明确其保密责任。而设备国产化方面,中核集团本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联合国内核电设备供应厂商共同开展科研开发,协商处理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问题。
为有效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中核集团在ACP1000项目中实行了知识产权专员制度。知识产权专员协助项目总设计师组织落实项目的知识产权基本目标和原则,负责构建项目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组织开展专项知识产权策划,在项目立项论证、研发过程、验收等各个阶段开展具体工作。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构建了专业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项目组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通过专题会、科研/设计例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主泵电机拥有引领行业的综合性核动力研发基地
此外,“十二五”以来,在国防科工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中核集团所属各计量技术机构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核计量人上下一心、扎实工作,在计量技术攻关、型号工程计量保障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计量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中核集团所属各计量技术机构通过计量科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了 105 项计量关键技术,新建和拓展了一批军工特色计量标准装置;建立起计量对型号工程的坚强保障。中核集团所属各计量机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深入型号工程现场开展计量服务52次,保驾了型号工程的顺利进行;开展检定、校准、测试22237 台;完成产品开发7 台。如在某型号试验期间,完成对放射性核素的现场分析任务,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盘点“十二五”核工业“亮点”
(一)“半壁江山”说四川
四川享有我国核工业“半壁江山”的美誉。在核工业产业发展历程中,四川在核电领域已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已经形成集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原材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的综合比较优势。四川目前已具有了较强的核电科研和设计队伍,具备了力量雄厚的科研技术,形成了核燃料元件制造,核电核岛主设备和常规岛汽轮发电机制造,核电二代、三代主管道制造,核级电缆制造,核级阀门制造,核级材料等较为完整的核电装备产品链。
主泵电机拥有引领行业的综合性核动力研发基地
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我国唯一集科研、实验、设计和小规模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核动力研发基地。该院承担了方家山、福清、昌江、红沿河、宁德、阳江等国内几乎所有二代改进型核电站的核蒸汽供应系统设计,具备核蒸汽供应系统集成采购能力;形成了将应用于福清5、6号机组及对外出口项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同时完成了引进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消化吸收工作,具备自主工程设计能力。投资超过30亿元,占地1025亩的中国核动力研发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已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计划用10-15年时间打造成配套完善、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核动力研发平台。
EPR 1750MW蒸汽发生器拥有国内领先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
东方电气作为我国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已形成火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六电并举”的产品格局,其所属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东方广重、东方武核、东方阿海珐为核心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电产业集群。东方电气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核电设备制造领域以来,全面参与了中国新一轮的核电建设工作,为国内28个在建核电机组中的22个机组提供核岛、常规岛主设备。东方电气核岛主设备批量生产能力包括压力容器年均产能4~6套、堆内构件4套、控制棒驱动机构4~6套、稳压器6~8套、蒸汽发生器及主冷却剂泵12~18套等。在常规岛设备方面,作为成功制造世界首台1750MW级汽轮发电机组的企业,东方电气具备年产6~8套汽轮发电机组的能力。目前正在为红沿河、宁德、福清、方家山、阳江等核电项目提供核岛主设备和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在手订单300多亿元。四川川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具备核电机组1E级开关设备、1E级励磁装置、堆芯支承装置结构件、堆顶结构等的制造能力。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成都瑞迪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已分别形成年产2套和1套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造能力。此外,四川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川内企业也具备核电相关产品的供货能力。
接管段筒体锻件拥有一批核电关键原材料制造企业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之一,在核电产品研制上走专业化路线,核电大型铸锻件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世界少数几家能够成套提供核岛和常规岛大型铸锻件的企业之一。目前,二重是国内承担核电大型铸锻件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企业之一,是国内唯一能够批量生产包括蒸汽发生器管板、半转速发电机转子和气缸的企业,也是世界上唯一通过AP1000主管道热段评定的企业,承担了世界上第一台、第二台AP1000核电站主管道的研制。四川三洲川化机核能设备有限公司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主管道生产和管道预制批量化生产能力,在我国二代改进型核电站主管道制造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具备研制690换热管的基础。
高中压转子
拥有先进的核燃料生产供给线。位于宜宾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生产基地。该公司长期致力于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掌握多种先进类型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具备300MW、600MW、900MW、l000MW燃料组件和相关组件制造能力及全堆芯核燃料元件供应能力,被誉为“核电粮仓”。
目前,四川省承担核电技术服务项目的单位主要包括核动力院、东方电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58所、中科院光电研究所等。其中,核动力院拥有包括物理、安全、老化、设备改进、力学、辐照、腐蚀防护、材料、屏蔽、热室技术等专业在内的技术服务团队,业务涉及换料设计、燃料管理、驻厂监造、试验验证、老化管理、三废处理、放射监测、核电检修等各个方面。此外,东方电气在核电厂设备大修技术服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三废处理技术服务、绵阳58所在核电厂辐射监测仪表技术服务、中科院光电研究所在电厂检修工具供货及技术服务中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顺应核电发展形势以及“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需要,2014年7月25日,由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28家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建的四川核电产业联盟在成都挂牌成立,标志着四川省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平台。这一新平台将有效整合四川省核电装备设计、制造的各方资源,在核电核岛、常规岛设备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协同作战,形成整体优势;提升四川省核电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中国核电四川造”品牌影响力,努力将四川打造成我国核电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
(二)盘点“十二五”中国在建、在役核电机组
2014年核电建设提速,我国运行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在世界上在建机组数排第一位。二代及二代+核电机组中:方家山1号机组、红沿河3号机组、阳江2号机组、福清2号机组、宁德3号及4号机组、昌江1号机组、防城港1号机组等共计8台核电机组在2015年投入商业运行。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核电行业即将步入快速发展期,2014年核电建设全面回暖,先后有阳江1号机组、宁德2号机组、红沿河2号机组、福清1号机组等四台机组于2014/03/25、2014/05/04、2014/05/13、2014/11/22投入商业运行。此外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获得路条,落地福清5、6号机组以及防城港二期3、4号机组。
咸宁核电站
按最新规划,到2020年在运机组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的预期没有变化。以此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六年时间要新建4000万千瓦,即每年平均开工6台左右核电机组。“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高层出面推销,到达成实质性合作,核电成为公认的外交“新名片”,合作伙伴拓展至更多国家,合作内容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2014年,以高层外交活动为背景,国内企业和核电主管部门先后与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了核能核电领域的合作性文件,包括协议、备忘录等。而且,中国企业参与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以及阿根廷和罗马尼亚重水堆项目均已敲定,并以此为参与投资和建设的契机,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为日后在其他项目上继续合作、甚至主导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与国外企业签署的各种合作文件,涉及包括核电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核电站运营维护、燃料供应、退役及废物处理等在内的整个核电产业链,而且核电设备供应、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也在合作之列。在行业层面,由中核、中广核和国家核电牵头联合发起,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参加的“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成立,外界称之为“抱团出海”。
此外,我国遵循核能发展规律,确立了“热中子堆电站-快中子堆电站-聚变堆电站”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近来,我国快堆技术也取得实质性突破。首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2014年底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72小时,首次达到100%满功率运行。
(三) “华龙一号”露峥嵘
“华龙一号”历经两年曲折磨合,在2014年下半年实现了过关和获批落地,在中国核电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华龙一号(ACP1000)”是我国两大核电集团,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机型。在设计创新上,“华龙一号(ACP1000)”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采用177个燃料组件的反应堆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全面平衡贯彻了纵深防御的设计原则,设置了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等。“华龙一号(ACP1000)”的成功得益于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整个“华龙一号(ACP1000)”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2013年,中核集团针对“ACP1000”组织了一次知识产权的专题评审会,与会专家经过两天的评审,认为:ACP1000是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型,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维护等领域,并已自主开发了核电专用软件,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是目前国内能独立出口的三代机型。
“华龙一号(ACP1000)”的成功研发,使我国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长期垄断,进入了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落实核电“走出去”战略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但业内也有分析认为,新建机组的技术路线选择,是我国实现2020年核电规划目标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要打破僵局,实现高效发展,应该考虑“两条腿走路”、多种机型并行发展。中国核电今天能拿出自己的品牌,实属不易,应倍加珍惜。2015年,无论是“华龙一号”,还是AP1000 和CAP1400,在实现核电强国梦面前,最好能齐下一盘棋。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司长刘永德认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从出口堆型说,201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顺利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反应堆安全评审和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设计审查,为核电“走出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CAP1400大型压水堆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初步设计通过审查。从核燃料保障体系说,我国建有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这是核电“走出去”的基础。
(四)核电小堆有着火热前景
小型核电机组是指发电功率在30万千瓦以下的机组。小型反应堆凭借着初始投资小、建造周期短、移动性强、可以有效解决大电网难以延伸区域供电等问题的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因为其利用范围、方式等不同于大型商业压水堆的特点,发展小堆被业内认为是再造一个新的核工业。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在与各核电集团合作进行小堆项目开发。福建、江西、湖南、吉林等省都正在或计划开发小堆项目。因为各个省份地理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于发展小堆的初衷也不一样。沿海省份福建发展小堆主要是用于海水淡化;吉林发展小堆是基于小堆高安全性和热电联供能力;江西和湖南等内陆且少煤省份则是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而小堆的选址、经济投入等方面显然要比大型商业压水堆容易被接受。
小堆对水文环境等要求不高,所以选择沿海还是内陆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靠近用户。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按照目前的电力需求来看,小型堆的发展还是将以供热为主,在发电方面与大型堆的经济效益差距很大,小堆目前的发展空间是增量的供热需求。
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郑明光表示,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情况下,小堆具有不错的商业前景。他认为最先开启小堆利用热潮的领域将是我国的海洋开发——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匮乏的能源供给给了核电小堆以用武之地。
与大型商业堆相同,小堆的发展同样基于安全和经济的前提。对于小堆的设计者来说,解决安全和经济问题是最为重要的。目前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就是对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一种尝试。“多普勒效应”使得高温气冷堆不会发生核电站最严重的事故——堆芯熔化。因此,小型模块化的高温气冷堆进入社区理论上是安全的。而其经济性如何只能通过示范项目的数据得出结论。
发展小堆的前景如此诱人,但是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小堆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根据我国目前的主力电网和电源建设方式,应用于陆地的小堆并不适合目前我国存量的电力体系。低功率的小堆进行远距离输电是完全没有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无法和大型基荷电源比拼经济性。业内专家认为,陆上小堆的在电力体系的应用前景将会出现在我国的主力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基本完善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