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几项举措
2016-04-07龙红山
■ 龙红山
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几项举措
■ 龙红山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贯彻国策,举国掀起军民融合热潮。去年末,国防大学和福建省龙岩市政府联合举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兼发展计划司司长龙红山在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围绕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了主要任务和举措。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讲话,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充分说明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国防科工局正在抓紧编制“十三五”规划,其中,军民融合是一项重要工作,要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以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总目标,坚持寓军于民的正确方向,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根植于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之中。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着力扩大军工开放,重点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资源共享,推进技术、产品、能力和资本的军民深度融合,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当前和近期,主要任务和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拓展“民参军”
第一项工作是重新规划布局军工科研生产能力,过去国防科技工业主要是将核心能力布局在十大军工集团,现在形势发展了,情况也变化了,国内民用企业有许多先进技术和产品,达到了与国外先进企业“同台竞技”的水平,特别是民营企业在部分技术领域已有明显优势,可以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提供支撑。下一步军品能力结构调整,就是要面向整个国民经济来布局和规划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进一步把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国家工业与科技基础之上,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了,目前由国防科工局牵头,正会同总装备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抓紧推进,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项工作是降低“民参军”的门槛。一方面要告诉民口企业能做什么,缩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范围,这是一项核心工作。目前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已达成一致,对许可范围、目录进行了调整。新版目录许可项数只保留了过去的三分之一,对三分之二的条目进行了压缩,不再设立为许可管理,放宽准入限制,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当然,军品毕竟有其特殊性,要有所控制,但控制的范围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要主动引导社会优质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发挥地方国防科工办的作用,系统梳理本地区有优势的企业、产品、技术、人才等,上下沟通,有效互动,建立相应的平台,搭建军工和地方的对接机制,将“民参军”的范围进一步扩展。
二、进一步推进军转民,辐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每年都有大量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到武器装备领域,但是这些成果如何应用到国民经济领域,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做贡献,这方面还有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工作力度,实现突破。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10.4%,国防科技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是12%,比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率还要高,说明军工经济的成长势头非常强,军工在技术方面有很多优质能力,也是高效益能力。下一步,我们希望将军工科技成果转化这部分能力进一步做强做大。
现在很多地区在开展军民融合的示范建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在发展改革委层面进行统筹;一个是产业,就是在国防军工系统的产业,国防科工局正在进行规划布局,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同时加强与财政部、发改委的沟通协调。据初步统计,经过“十二五”期间不断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占军工民品产业的比重大概是二分之一。“十三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计划将军工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到占军工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为此,国防科工局从2014年开始与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合作对接,目前已经和四川、江苏、江西等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加强规划衔接、军民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军工配套、推广高分应用等方面,议定了一系列合作事项,与黑龙江、辽宁、湖北等省的战略合作协议也在抓紧推进当中。通过局省战略合作,探索把军工产业和当地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军民协同机制,推进军民资源共享
一方面,军工系统拥有大量的高端科研实验能力,国防科工局正与科技部共同研究,探索如何将这部分资源为民所用,对国民经济领域开放。同时,国防科工局也在与民口一些部门进行对接,民口资源也要为国防科技工业所用。下一步,一是要研究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拟制目录清单,分类分布推进军工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建立协同机制,探索军工重大的项目、重大的设施与民口统筹规划,比如大型试验设施,高性能计算中心等。二是通过完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建设需求信息收集发布机制,通过搭建平台,告诉大家,军工有哪些设备设施可供民口来开展实验。同时,依托地方政府搭建地区民口前沿、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平台,统一向军工发布。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已经开展,比如国防科工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2015年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有效推动军民技术和产品的双向互动。
四、深入研究,探索建立推进军民融合的长效机制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还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跨部门的协同机制,资源配置分散,行政效能不高,执行层面缺乏政策法规。推进军民融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国防科工局正在与有关部门协商,探讨建立哪些制度和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目前最难的问题,真正要建立长效机制,部门利益的阻力还是不小的。怎么打破阻力,需站在国家的角度,统筹谋划,体系设计,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实现强军梦强国梦的必然途径,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