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2016-04-07苑吉洋王玉梅李宁

关键词:产业集群评价体系农业

苑吉洋++王玉梅++李宁

[摘 要]在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出以资源-网络-能力为基准的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选取衡量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的27个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 以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1-0029-06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network

YUAN Ji-yang1, WANG Yu-mei2, LI Ning2

(1.Library,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network,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network based on resources-network-ability has been built up. 27 original indicators that measur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luster network are selected, the factor analysis model is used,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network of Qingdao City is taken as the example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cluster network.

Key words:agriculture; industrial cluster; network inno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集群开始迅猛发展,一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1-3]。这些产业集群都是以某种农产品为核心,将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囊括在内,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能加快经济中心的形成,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国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保证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如欧盟的财政支农政策、美国的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等[4-5]。从2003年开始,我国也将重点转移到农业上来,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回归农业。2003年以来,中央已经连续出台了12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也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其中,2013年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强调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把解决好农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将农业改革落到实处,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网络化创新能力是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获得竞争地位[6]。但是,随着集群的发展,区位与资源禀赋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就导致产业集群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也在由低成本和政策优势向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转变,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农业产业集群要想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创新平台,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以资源要素为基础,通过集群内主体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集群竞争优势[7]。

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建立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农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有利于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目的。

二、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集群网络化是由Bothwell于1992年提出的,将网络化创新称为第五代创新模式。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是在一种特定地域网络内,农业产业集群各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企业成长模式[8]。通过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交流、集体学习对创新要素进行整合,促进技术、知识在集群网络中的创造、积累、应用和扩散的过程。

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是在资源的流动中整合资源,加快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是说资源与关系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资源观是用来解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资源的集合体,以资源的特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和持续的竞争优势[9]。但资源观无法解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而关系观则弥补了资源观在这一领域的欠缺。关系观认为企业间关系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这种关系被称为网络资源。因此,资源观与关系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创新。但是只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资源吸收利用,转化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本文构建了由集群企业内部资源、网络资源和吸收能力共同构成的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框架

(一)资源视角

资源是制约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来获取跨越式发展是创新的重中之重。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营的各种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生产设备、厂房、人员、资金等,以及无形资源,如企业文化、技术专利、商标等。这部分资源对企业来说最稳定、最可靠,是构成资源网络的重心,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网络视角

网络关系是指企业所处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网络规模、主体间互动、制度建设、服务支持等。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单个企业内部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自身实力较弱,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要摆脱内部资源不足的劣势,就要通过外部方式来获取,将企业置身于一个资源网络中是突破资源约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集群环境中,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竞争者、合作者、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这时候该组织环境便成了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集群中的企业通过建立“关系网络”获取外部资源,有助于突破资源约束,推动自身乃至整个集群的创新与发展。

(三)能力视角

企业内部资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网络关系为外部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但是,具有相似资源和网络关系的企业往往在创新方面仍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企业的创新成长不仅需要丰富的资源和外部交流,还需要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配置、学习、使用以及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这是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的本质。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整合各种资源。

(四)资源-网络-能力视角

集群环境下企业所拥有的内部资源、网络关系和企业能力是集群网络化创新的源泉。在资源—网络—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可使用的资源增多,可利用的机会增多,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决策中更具有灵活性,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由于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处在组织中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势必会对网络中其他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促进整个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网络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此良性循环,集群创新的持续竞争优势便显现了出来。

三、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资源-网络-能力的创新能力分析,再结合农业产业集群指标体系科学性、完备性、适用性的构建原则,本文建立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内部资源是指农业企业本身具有的资源,主要从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A32:技术改造强度=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产品总销售收入×100%。网络资源是指主体企业从上下游产业链或所处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主体间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吸收能力指主体企业在获得网络资源后,对资源的开发、配置、学习、使用以及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其中C12:新产品出口创汇=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销售收入×100%,该指标从新产品出口层面说明了新产品的质量、功能等综合创新情况。

四、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青岛市为例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结合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指标为依据,做了相应的问卷,并针对青岛市制粉业、畜禽加工、花生、海产品、蔬菜加工5个产业集群及农业局发放了问卷。总共发放问卷12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其中制粉业18份,畜禽加工17份,花生20份,海产品18份,蔬菜加工17份,农业局21份,问卷有效率为89.6%。

为避免量纲不同而带来的数据间无意义比较, 在进行问卷数据统计时,对每一选项按照顺序从1到5进行赋值,对原始数据进行同向化和标准化处理,为接下来的数据处理做准备。

(二)因子分析过程

本文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选取的原始指标进行分析。首先要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来测度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626>0.5,bartlet 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05,说明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依据标准化后的相关系数矩阵,得到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因子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

由表2可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前6个因子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方差的 80.291%,说明前6个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对变量的可解释性较强。由此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前6个因子为公共因子。为了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对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并运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用因子分析的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各个变量在公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根据重要程度识别出各个因子。由表3可知,公共因子 F1在B11、B12、B13、B14、B21上的载荷值较大,从构成内容分析命名为基础环境;公共因子F2在指标A11、A21、A22、A31、A32上的载荷值较大,从构成内容分析命名为研发资本;公共因子F3在指标C11、C12、C41、C42上的载荷值较大,从构成内容分析命名为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4在指标A42、B22、B23、B41、C51、C52上的载荷值较大,从构成内容分析命名为集群辅助支撑系统;公共因子F5在指标A12、C21、C22上的载荷值较大,从构成内容分析命名为公共因子集群创新文化建设;公共因子F6在指标上A41、A42、C31、C32上的载荷值较大,从构成内容分析命名为集群品牌建设(见表4)。

(三)结果分析

根据因子得分情况,分析探讨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的基本情况。

就整体来看,表6显示的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能力尚可,尤其是莱西的花生产业集群与青岛的海产品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水平较高,与青岛市这两个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相符。制粉业产业集群、畜牧加工产业集群与蔬菜加工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具体分析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评价的6个公共因子。表6显示的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水平分析中基础环境F1较好,这说明青岛市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合所在集群的发展,政府给予的产业、税收等政策也很好地刺激了当地集群的发展。在集群创新文化建设F5、研发资本投入F2方面也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集群外围主体支撑F4尚显不足,这说明青岛市农业产业集群受周边主体的刺激较小,集群主体间的交流较少,资源整合程度较低,品牌建设F6也尚待加强。

具体分析不同集群的6个公共因子。基础环境F1上,5个产业集群都处于较好水平,尤其是海产品跟畜禽加工在产地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处于绝对优势;研发资本投入F2上,制粉业、畜禽加工产业集群研发资本投入较低,这表示其在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以及培训经费等发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盈利能力F3方面,花生产业集群因为较长的产业链,使得副产品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盈利能力;集群外围主体支撑F4方面,所有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处于较差状态,尤其是蔬菜加工产业集群,这是因为集群中的大多数企业缺乏与周边主体的互动,资源整合能力不高;集群创新文化建设F5方面,5个产业集群的水平也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产业集群在网络化创新氛围、创新凝聚力方面的不足;集群品牌建设F6方面,除了花生、海产品以外,其他产业集群的品牌文化建设还需加强。

五、结论

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分析,需要企业、政府及支撑机构的共同协作。

首先,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改变以往“引进”“消化”“吸收”“模仿”的创新模式,而要转向自主创新。一方面,纵向产业链上要利用项目带动创新,形成创新团簇;另一方面,横向产业链上要学习竞争企业与互补企业的创新模式,找到创新盲区,实现企业创新。其次,政府要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网络,通过规划或政策引导,促进区域产业链向高端扩展。再次,要根据区域农业实际情况,着重建立和完善与农业产业集群内发展密切相关的中介机构,建立融资与风投体系,完善多渠道融资系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农科院、信息中心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最后,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合作体系,迅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主体间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Bothwell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1990s[J].R&D management, 2007(3):221-240.

Steinle C,Schiele H.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 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e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6):849-858.

Elicia M Maine, Daniel M Shapiro, Aidan R Vining . The role of clustering in the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0,34(2):127-146.

Mark J Ahn, Anne S York .Resource-based and institution-based approaches to bio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alaysi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28(2):257-275.

Piotr Pachura PhD. Regional Cohesion.Clustering and Networking in Regional Policy[J].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2010:7-11.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李习保.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13-24.

张晗,吕杰.农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20):85-92.

余佳群.创新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评价体系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