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我国粮食产业优劣势研究
2016-04-07赵志强赵予新
赵志强+赵予新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粮食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粮食产业优劣势也就越来越凸显,我国粮食产业在人力资源、区位资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产业链上存在比较优势,但也存在人均土地资源缺乏、粗放式生产、粮食品质欠缺、粮食储备和物流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缺乏的劣势。针对我国粮食产业的优劣势,相应地提出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业链;比较优势;相对劣势;产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58-02
前言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上的跨国粮商依靠其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管理和经营战略不断渗透于我国的粮食市场。短短二十年时间,国际上跨国粮商成为我国粮食市场的一股重要而强大的隐形力量,甚至在若干领域已经具有垄断优势,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相对而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基础十分差,粮食产业资金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管理松散,导致劳动效率低下、市场集中度不高。随着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跨国粮商将更进一步进入我国粮食收购环节,并通过粮食价格、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全面抢夺我国粮食收购市场,进一步蚕食我国粮食产业的话语权。
总之,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分析我国粮食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壮大我国的粮食行业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粮食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4—2013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口总数由13亿增长到13.6亿,充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面对全球粮食产业竞争,粮食科研人才为粮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区位资源优势
我国具有发展粮食产业良好的区位条件。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优势,首先我国主要产量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区,光热条件充足。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交通区位优势,我国主要粮食产业区的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我国加速建设立体交通网,公路、水路、邮政和民航均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势
2004—201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呈波动上升的局面。2013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 95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51千公顷。2013年全年粮食产量60 193.8万吨,比上年增加1 235.8万吨,增产2.1%。其中,谷物产量55 269.2万吨,增产2.47%;小麦产量12 192.6万吨,增产0.75%;玉米产量21 848.9万吨,增产6.26%。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全年因单产提高而增产的粮食约为1 478万吨,因播种面积增加而增产的粮食为358万吨。
(四)粮食产业链的比较优势
虽然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的建设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并不是没有优势的,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1)粮食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探索,特别是具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国有特大型或大型粮食生产企业。(2)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模式,我国粮食企业在产业链经营中采用的“企业+协会+农户”等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3)作为连接市场与生产农业协会的力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我国的农业协会作为缓冲器,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作用已经显现,农业协会在粮食生产、收购、销售中日益明显的关键节点地位,是我国推行粮食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相对劣势分析
(一)人均土地资源缺乏
我国土地资源具有“一多三少”的特点。我国的国有土地面积总量多,但是人均耕地少,特别是高质量的耕地比较少,并且可开发后备资源也少。我国虽然拥有居世界第3位的土地面积,但是人均土地面积就不尽如意,仅及世界人均1/3,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位。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缺乏水源、严重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的耕地占相当大的比例。可开垦成耕地占后备资源面积的2/3。随着城镇化、森林砍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土地面积日易减少。目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
(二)粗放式生产,粮食品质欠缺
我国的农业生产延续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缺乏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化种植,整体上落后,竞争力不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生产要素的构成中,土地和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从投入角度看,有助于粮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但是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看出,起决定作用的技术要素在我国明显不足,导致了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导致了我国粮食品质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粮食储备和物流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户分散、小规模粮食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粮食物流收储企业只能从极端分散的小农户收购粮食开始,进入一系列物流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地域品种的差别而呈现很大的不同,过长的物流环节,极易引起粮食流通不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物流能力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尤其明显,急需外输的粮食产品由于运输能力有限、运力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制约了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落后
首先,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在生产过程中全凭劳动者的个人经验操作,并且不能够强有力地捕捉、分析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表现不灵敏。农业信息化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小农户与国际大市场严重脱节,形成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的劣势。其次,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三、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粮食企业加强整合粮食产业链
粮食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业务组合、组织结构整合产业链。大型跨国粮企对产业链的整合涵盖了农业产业链的多数环节,上至化肥的生产和分销,下至食品制成品的生产。新环境下企业合作和联盟对商业模式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与开发,并且通过合作企业使其产品与服务进入不同领域的消费市场。在运营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实现其本土化经营。我国粮食传统上是“产、供、销”各产业链相互分离,效益偏低、产量偏小的粗放增长方式。为了顺应国际粮食贸易发展方向,我国应闭合各产业链,形成各产业相互融合的全产业模式,实现粮食产业集聚效应。
(二)促进精深加工,发展附加值高的粮食产业
增强我国粮食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通过高新技术设备促进全产业的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粮食产业。以玉米为例,不能仅以加工饲料为用,还要通过技术的改进及设备的更新向精深加工推进,生产出玉米系列的粮食附加产品。对于其他诸多粮食品种,也应效仿玉米深加工,按产品成分特征需求,通过加工充分开发,提高其附加值。所以说,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深度发掘粮食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粮食深加工业是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必经之路。
(三)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重视物流环节
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前提是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因此我国需要放开商业储备,不断完善粮食社会仓储体系以及搞活农户储备。在确保政府粮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和农民承储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来提高承储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食仓储设备,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粮食仓储业务。我国不仅需要重视建设粮食储备,还需要充分关注粮食的物流问题。
(四)迎合世界经济趋势,加强农业信息化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所表现的全球市场的动态和主要经济体从走出低谷的不明朗情势,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加重了我国粮食贸易的压力。因此,今后必须紧跟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重视和切实加强信息监测、分析、预测工作,找出产生贸易问题的症结,加大对各主要粮食贸易国的政策研究,以保障我国粮食贸易的有序发展。我国粮食企业在必要情况下应以联盟合作的形式建立一个专业负责获取粮食产业经济信息的平台。利用信息化加强世界粮食市场与主要产粮国农业信息跟踪。企业只有掌握政治联系与产业链信息变动才能灵活调整策略,适时整合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