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眼巧看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
2016-04-06杨德志
杨德志
摘 要:从“题眼(问题设计)”为视角,并结合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历史学科高考选择题可分为表象信息类选择题、原因类选择型、本质或实质类选择题、论证类选择题、比较类选择题、判断类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等类型。根据这些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利于提升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题眼;高考;选择题类型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规定的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这样命制出来的选择题具有情境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它往往是由“材料情境(题干)+问题设计(题眼)+选择项”组成。为了帮助师生真正实现备考效率的提高,做到有的放矢,笔者从题眼的视角对选择题做了如下分类。
一﹑信息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在题干部分往往运用文字史料、歌谣、诗词、图表、漫画、谚语等史料文本资源,创设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方面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情境,而题眼的设计则常常要求考生能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提炼,最大限度地获取问题的有效信息,题眼往往会出现“说明、表明、反映、揭示、可见、看出、体现”等关键字眼,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材料选择题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基本题型。例如: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26题)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此题题干揭示的是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及被朝廷认可的历史现象,题眼要求分析这样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历史问题,显然要立足材料内容。A选项的内容没有反映出来,当时还实行海禁政策。B选项也不能说明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仅仅是妈祖、临水夫人得到认可,所以也不正确。C选项是正确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地方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大。D选项显然错误,仅仅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并不能说明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的问题。
【通常解题方法】①阅读理解材料内容,不能断章取义。②对每一个选项要咬文嚼字。③要选择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的选项。 ④表示极端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
二﹑原因类选择型
此类题型是指在题干中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漫画等各种文本新材料,创设再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及某一领域的历史社会现象的新情境,以此作为依托,题眼设计与此历史现象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原因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判断、探究历史现象发生原因问题的能力,题眼往往会出现“原因、根源于、导致、来源于”等关键字眼。例如:
(2015年海南卷第10题)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此题干反映的是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历史状况,题眼要求找出发生此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B选项准确反映了欧洲对美洲殖民扩张的历史现象,它是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源,故其正确。A、C选项都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D选项彼此不存在因果关系。
【通常解题方法】①明白材料反映什么时间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②联系课本相关考点知识。③从学过的相关知识中给出正确答案。④注意问题中的原因类型——“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做到区别对待,不能混淆。
三﹑本质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指在题干中运用文字史料、歌谣、图表、漫画、谚语等史料文本,再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要求考生探究发现此历史现象的本质或实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题眼关键字往往有“本质与实质”字眼。例如:
(2015年天津卷第6题)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
A. 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 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此题干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的历史现象,土地革命内容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显然其历史实质就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选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故B选项正确。
【通常解题方法】①读懂材料内容,明白材料揭示的历史现象。②应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③对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④直接反映材料现象的选项一定错误。
四﹑论证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通常表现为历史因果逻辑性,即论点与论据关系问题,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类型是以某一历史观点、某一历史结论、某一历史概念等理论观点作为题干材料,即论点,题眼问题是以“证明”“佐证”“支撑”等词语呈现,在四个选项中存在着一个可以成为题干论点问题的论据。另一种类型是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现象等史料文本作为题干材料,即论据,题眼问题是以“能证明”“能佐证”“ 能支撑”等词语呈现,在四个选项中存在着一个可以成为题眼论据问题的论点。总之,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理解、判断、分析、归纳、证明等历史学科能力。例如:
(2015年福建卷第24题)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
表2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 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 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 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此题题干论据是一个1909到1931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入变动表,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中美之间彼此贸易,从0到-205美国一直处于出超现象,可以佐证选项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观点,因此论据与论点因果逻辑关系成立,故A正确。再分析中英贸易数据,虽然英国一直处于出超,但从-90到-76贸易有下降趋势,再从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对华贸易数据看,1909~1911年与1919~1921年两个阶段,英国处于优势,1929~1931年美国处于优势,因此图表数据显然不能支撑选项B即“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论点。看中法之间贸易,中国一直处于出超,1929~1931年与1919~1921年贸易相比,数量在减少,显然也不能作为论点即“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的论据。再看中俄之间贸易,1919~1921年与1909~1911年相比俄国在增加,但与1929~1931年相比在下降,因此图表论据显然不能证明选项D“ 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的论点,故D错误。
【通常解题方法】①观察试题类型,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清谁是论点,谁是论据。②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理解试题中的论据和论点内涵,要全面把握,不要断章取义。③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遵循论从史出原则,考查彼此是否具有因果性、一致性、逻辑性关系。
五﹑比较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构成通常题干是以某一历史问题为线索,运用各种历史文本资源,图文并茂,再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特定的某一领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题眼要求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或者要求探究现象变化的原因,题眼中往往会有“共同、变化、差别、不同、转变、变化原因”等关键字眼,考查考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历史信息的分析、归纳、对比、判断能力。例如:
(2015年北京卷第16题)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此题题干是以“剪辫”为历史问题线索,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满汉习俗上的差异,提出“剪辫蓄发”的主张,恢复汉人传统习俗,实质就是要推翻满清王朝。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提倡“剪辫易服”,其意图目的与太平天国的主张是一致的,故题眼要求考生把两种历史现象的共性归纳出来,选项A、C、D与其主张毫无关联,故选项B是二主张的共同目的。
【通常解题方法】①读懂二则材料内容,注意里面的时间信息。②对二则材料涉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寻求二者的差异与共同点。③对问题的具体要求,选择正确方面。④对每一个选项都要咬文嚼字。
六﹑判断类选择题
它是指题干运用图表、山歌、 谚语、对联、漫画等历史材料资源,间接再现某一历史时期具体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此作为题眼问题设计的依托。题眼问题要求考生判明材料揭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题眼往往有“是”“它是”“这是” “此是”“此事”等关键字眼,目的是考查考生对选项的辨别、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例如:
(2015年福建卷第22题)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做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
A. 进化论 B. 万有引力定律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此题题干中有时间、领域方面限制,显然要求必须是16、17世纪时期,对宇宙领域做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选项A是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是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时间领域也不正确。选项C是1900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的关于物种内部能量辐射的内容,与题干揭示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是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宇宙提出的理论,但时间与16、17世纪时期不相符,故以上A、C、D都不正确。选项B是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内容,是宇宙领域的一场革命,故B正确。
【通常解题方法】①懂得材料内容,注意材料中时间、地点、人物、中心词、历史概念。②根据材料获取有关信息,回归课本考点知识。③判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往往是历史学科主干重要考点知识。
七﹑程度类选择题
它是指题干引用史实材料、考古成就、图片漫画等多种有价值史料资源,再现特定的历史现象、历史事物,设计与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关联程度不同的历史问题,题眼中往往会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关键字眼,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比较、探究的能力。例如:
(2015年江苏卷第19题)“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此题干反映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钢法技术推广应用问题,题眼要求考生找出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信息。材料中没有涉及制度变革能否激发技术创新问题,故选项A不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及技术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也不能表明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这样的观点,有点极端化,故选项C也不正确。经济模式与科研方向的关系,材料也没有涉及,因此选项D解读是不准确的。材料中只能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故选项B揭示信息最准确。
【通常解题方法】①理解材料内容,明白材料反映什么方面历史事实。②区分“问题”的层次:“最主要”“主要”“直接”。③明白“问题”具体要求是哪一方面,必须做到区别对待。
以上是笔者教学备考的心得,实践效果不错,但也许不成熟,望同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