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之道,其乐无央— 访书画鉴藏家李志远
2016-04-06董大巍
文/本刊记者 董大巍
藏之道,其乐无央— 访书画鉴藏家李志远
文/本刊记者 董大巍
导言:一幅齐白石的画作,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一缕墨香的晕散,牵系了一世的执着。他说,收藏是一生的事业,喜怒哀乐皆系于此。好古研物,考鉴赏玩,进而传承分享是最极致的享受。他还说,与收藏结缘,是我一生的福报。
董大巍:李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您就艺术品收藏和当下的一些市场问题进行探讨。最早关注您是因为您的一篇盛传在收藏界的《三项注意八不信》,既有指导性又有趣味性,给我们具体谈谈好吗?
李志远:呵呵!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做收藏是门苦差事,好多人因藏而兴,好多人因藏而衰。生活中经常会有藏友问及我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我把自己20多年在市场上的喜悲教训,总结成了《三项注意八不信》。第一注意不要向卖瓜的人问瓜甜瓜苦;第二注意不要向挂羊头的人问是不是狗肉;第三注意不要向拉大旗的人问是不是虎皮。第一不信无才无德的专家,专家专内是专家,专外是砖家;第二不信跳行隔门的画家,画家因为地域、门派、师承的关系对书画鉴定有很多固有的偏见;第三不信见钱眼开的家属,有些家属为了蝇头小利盲目鉴定,认贼作父、认贼作夫,沦为不良商人的托;第四不信欺师背祖的徒弟;第五不信乱编出处;第六不信单一出版;第七不信老旧装裱;第八不信精美的镜框。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便可以规避好多的风险,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对藏友们特别是新入行或准备入行的朋友们能够带来一些帮助。
董大巍:作为一位资深的鉴藏家,您已在艺术品市场奋斗了20多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从单一到多元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请给我们谈谈您收藏的起点或者说是渊源好吗?
李志远:说到起点这个话题还真是有些沉重,我是河北唐山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一夜之间夺去了22万人的生命,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满目疮痍。震后的重建是艰苦的,那时人们的收入都很低,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一处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窘境之下,我的父亲拿出来一张珍藏的齐白石的画对我说,你把这张画拿去卖了吧!我那时根本不知道齐白石是谁,更不知道这个东西还能卖钱。我对父亲说,我到哪去卖啊,谁会要这个东西?父亲说,你哪也别去,就去北京的荣宝斋,他们那就收画。
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给我的是一张齐白石先生的《玉米草虫图》,才两平尺,当时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心想这个东西估计也卖不了几个钱。找到荣宝斋后,人家一看到我的东西就惊讶了,他们问我要多少钱,我说你们看着给吧!他们说齐白石这个题材的画很少见,比较稀缺,可以多给我些钱,一万两千块钱。当时把我吓了一大跳,这也太多了吧!上了些税后,我拿回来一万块,这在当时可着实是一笔巨款啊!就这样,我家的房子盖起来了,生活又重新开始了,而影响我一生的收藏之路也从此启程了。
从那之后,我就意识到字画这个东西值钱、有价值,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字画上。同艺术品市场初期的很多草根收藏家走过的路一样,我从唐山老家买,然后卖到北京去,赚这其中的差价。说实话,当时对这个东西什么文化背景、艺术水准没有什么具体的认识,就是为了卖钱。就这样倒腾了几年之后,慢慢地,在这样一个文化圈子的潜移默化中,我的心灵已经不自觉地受到了艺术的滋养和吸引,过去的观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真正爱上了艺术,爱上了收藏。
李可染/暮韵图
董大巍:一张齐白石的画使您和收藏意外的结下了一生的缘分,真的颇有传奇色彩。我看到在您的收藏体系中,齐白石的作品的确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请给我们谈谈您对齐白石艺术的认识,或者您认为齐白石艺术最大的的魅力是什么?
李志远:由于把我领进收藏之门的是齐白石的那张《玉米草虫图》,于是此后我就特别关注齐白石的作品,对他研究所下的功夫也最多。我发现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是有它深层次的原因,齐白石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曾立志“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他的作品最贴近生活,贴近底层社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积极、向上、谐趣。单以他的写意花鸟画取材的广泛度来说,瓜、果、菜、蔬、花、鸟、虫、鱼,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老百姓司空见惯的、耳熟能详的他都拿来入画,而且画得妙趣天成,招人喜爱,不能不说这是他的创举。
齐白石是一位从传统走上革新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魅力,核心还是其晚年独创的红花墨叶画风,可以说是开宗立派,影响深远。他大胆地将红色运用到中国绘画之中更是石破天惊的创举,因为传统的文人画推崇是以黑色为主基调的水墨画,“运墨而五色具”,墨的干湿浓淡就是绘画的颜色要素,到了齐白石这被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这就是他的了不起。
董大巍:“无鉴不藏”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练就一双慧眼是立足于藏界的不二法门。我们知道您在齐白石、李可染、黄胄等近现代书画名家的鉴定上具备较高的权威性,您是如何在当下这样一个鱼龙混杂、乱象纷呈的艺术品市场做到吹沙见金,去伪存真的呢?有何心得感悟?请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鉴藏之道。
李志远:“识伪知真”,应该先鉴别伪的才能知道哪个是真的,这是属于我自己的“反向鉴定法”。怎么个反向法?比如别人研究齐白石是看他的真画,研究虾是怎么画的,荔枝是怎么用的色,我却是把那些画齐白石假画的人研究个底调。齐白石家里人、学生们仿他画的很多,较为出色的有齐良迟、娄师白等人。齐白石自己就曾经说过,从我这屋里出去的东西才是真的,从这个院出去的都不一定是我的。于是,我就去认真研究这些仿齐白石画的人,比如那个题款斜着肩膀的,一看就是王森然;一看比较辣,比较狂,那就是卢光照。他们再怎么模仿,其自身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会表露出来的。
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闯江湖到1992年参加国内的第一场拍卖会,至今已奋战千场,过手藏品数千件。过五关斩六将多矣,走麦城丢盔卸甲也不少。在烟雾弥漫、地雷布遍、随处陷阱的拍场,
我明白了两条真理:“人造的东西人还可以再造”;“赝品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更多”。
要说感悟,我总结为“上有天下有地,中间还得靠自己”。需要学习弘一法师说的“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要做好学问,唯有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董大巍:大家都说现在市场上真正的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很多好作品一旦被收藏从此便难觅踪迹,要么被收藏者秘不示人独自赏玩,要么被束之高阁落寞蒙尘,对此您怎么看?
语言不仅仅只是电视广播节目向公众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还是播音主持工作者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的体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主持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让受众与节目有效连接,而且其语言表达效果能够直接展示相应的知识功底、思想道德和性格特征等。
李志远:我认为“分享”是每个收藏者应有的一种境界,“分享”才是收藏的终极之乐!
我的第一种分享方式就是撰写博文,我在雅昌博客上发表的博文已经超过500篇,点击量超过千万。博客里面有我的悟,有我的感,有我的展,有我的看,我把一切都跟大伙分享。社会给予我很多,我在收藏的过程中也时时想着如何回报社会的这份心意。
其次就是我认为有些东西应该回到本属于它们的位子上,2009年我将秦仲文先生著作的《中国绘画学史》手稿捐赠给了北京画院,三通李可染手稿捐给李可染基金会,周思聪素描出版物《周思聪画稿与写生集》原稿捐献给中央美院和天津美院,一封黄胄手迹捐给了炎黄艺术馆……这些都是我多年的心血。
黄胄/丰收舞曲
收藏不能只囿于一粒一尘,要把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让她的文化价值充分得以体现,让更多的人得以认知。藏品最终的归宿还是国家、社会,历史上那些令人景仰的前辈藏家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不能辜负这些藏品,得对得起流传到自己手上的艺术。
董大巍:我们知道,您不但收藏上颇有建树,对艺术品市场的观察分析上也有自己的心得,自从2011年市场进入调整期以来,已历时四年,下滑的不仅是成交额还有人们对市场的信心,请您对2016年市场的前景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做一下分析好吗?
齐白石/虾戏图
李志远:关于201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我个人的看法,首先是上半年艺术品市场仍会处于本轮市场调整的最为困难的时期,市场萎缩的态势虽有改观,但市场信心不足的基本面不会有大的改变;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转变驱使市场转型速度加快,融合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加大;三是艺术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速。
总体来说,2016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会在震荡中前行,在实践中探索,年内不太容易会有什么太大的起伏变化,这是由大环境决定的。
李志远:要说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诚信机制问题,核心是“三假”问题,即:制假、贩假、假拍;二是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核心是由市场“明星”与看“名头”评判价值向价值投资及价值发现转型;三是退出机制问题,核心是提升艺术品的变现及流转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董大巍:文化部新版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将于3月15日正式施行,各方解读新《办法》中的焦点是艺术品的鉴证溯源问题将会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国家质检总局倡导推行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已经在全国开始普及推广,您认为这会给艺术品市场带来那些改变?
李志远:新《办法》的实施是行业及市场倒逼的结果,多年以来艺术品市场形成的顽疾与乱象和法规建设的滞后不无关系。新《办法》中好多亮点可圈可点,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特别是艺术品身份的溯源和谁鉴定谁负责的规定最为值得称道,单就这两条来说,这无疑是鉴证行业的重大机遇。国家质检总局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包含了鉴证和溯源两大板块,从设计层面和体系规划上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和架构的优势。为艺术品鉴证,为艺术品溯源,等于建立了一个官方的艺术品“身份证”管理制度,这必将为艺术品市场的“正本清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既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和广大艺术品爱好者的热盼,希望这个体系能够尽快应用于市场,服务于社会。
潘天寿/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