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羊黑疫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
2016-04-06青海省共和县切吉乡畜牧兽医站813099
高 继(青海省共和县切吉乡畜牧兽医站 813099)
浅谈羊黑疫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
高 继(青海省共和县切吉乡畜牧兽医站 81309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养羊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一些地方流行性疫病也不断发生,严重危害羊只的健康,给广大牧民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着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夏秋季节,切吉乡部分村社时有发生羊黑疫病。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该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
共和县切吉乡位于共和盆地西南部。东邻共和县塘格木镇,西界海西州都兰、乌兰两县,北接共和县黑马河、石乃亥两乡,南与兴海县毗邻。面积4175.02km2。地势平坦辽阔,平均海拔3000~3500m,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250mm,无霜期60d,农作物生长季为145~165d。切吉乡是一个以牧为主,农业为辅的乡,现有耕地46918亩,可利用草场面积505.69万亩。全乡辖8个行政村,24个社和1个社区。2015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467466头(只、匹),其中羊434527只,牛29823头,猪970头,马1700匹,骆驼38峰,其它畜禽408只(羽)。
1 发病情况
近几年来,本乡部分村社发生羊黑疫病(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的特征是肝实质坏死),其中乔夫旦村、加什科村、莫合村绵山羊存栏16.5万只,夏秋季节有50%的牧户放牧在有沼泽地的草场上,8月份开始到11月份,羊群中开始发病,多数生前看不到症状而突然死亡,或晚上羊进圈时无异常而早上出圈时发现已经死亡,剖检可见心包积液、多量腹水、肝实质坏死、胆汁充溢等,具统计近几年3个村共发病896只,死亡546只,死亡率61%,给当地农牧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但是通过全乡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诊治和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配合,该病得到了很好控制。
2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诺维氏梭菌,分类上属于梭状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本菌严格厌氧,可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根据本菌产生的外毒素,通常分为A、B、C3型。A型菌主要产生α、β、γ、δ等4种外毒素;B型菌主要产生α、β、η、ξ、θ5种外毒素;C型菌不产生外毒素,一般认为无病原学意义。
3 流行病学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发病,以2~4岁的绵羊发生最多,发病羊多为营养较好的膘肥羊只,山羊也可感染发病,牛偶可感染。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胞体污染的饲草后,芽胞由胃肠壁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片吸虫幼虫游走损害肝脏,存在于该处的诺维氏梭菌芽胞即获得适宜的生存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草场上,以夏、秋季节多发。本病的发生经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侵袭密切相关。
4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极其相似。病程十分急促,绝大多数情况是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发生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1~2d,但不超过3d。病羊表现掉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觉,反刍停止,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体温41.5°C左右,呈昏睡俯卧状态,头颈歪向一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
5 病理变化
病羊皮下静脉显著扩张、淤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真胃幽门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常见有少量出血点,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中易凝固,液体常呈黄色,腹腔积液,略带血色,肝脏充血肿大,从其表面和深层可以看到有数目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不规则圆形,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呈半月形,常被一充血带所包绕,其中偶尔见肝片吸虫的幼虫,胆囊肿大,胆汁充溢。
6 诊断
根据牧民在肝片吸虫流行的沼泽草场上放牧,发现急死或昏睡状态下死亡的病羊,剖检见特殊的肝脏坏死变化、羊皮呈暗黑色外观等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作病原学检查和毒素检查确诊。
6.1 病原学检查
6.1.1 病料采集 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与健康组织相邻接的肝组织作为病料,也可采集脾脏、心血等材料作为病料,用作分离培养的病料应于死后及时采集,立即接种。
6.1.2 染色镜检 病料组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氏梭菌,排列多为单在或成双存在,也见3~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
6.1.3 分离培养 诺维氏梭腐严格厌氧,分离较为困难,特别是当病料污染时则更为不易。病料应于羊只死后尽快采集,严格无菌操作,立即划线接种,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离培养。由于羊的肝脏、脾脏等组织在正常时可能有本菌芽胞存在,因此,分离得病原苗后尚要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疾病发生和剖检变化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6.1.4 动物接种试验 病料悬液肌内注射豚鼠,豚鼠死后剖检可见接种部位有出血性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呈胶样水肿,透明无色或呈玫瑰色,厚度有时可达1cm,这种变化极为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6.2 毒素检查
一般用卵磷脂酶试验检查病料组织中B型诺维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7 防治措施
(1)预防本病首先应该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和驱虫开展灭螺工作。驱虫可选以下药物: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皮下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羊5~10mg(25~50kg体重1ml);或阿苯达唑片,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羊10~15mg;或精品肝虫灭片,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10mg(相当于每30~60kg体重一片);或肝蛭静(三氯苯达唑片),按三氯苯达唑计算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羊10mg(50kg体重本品约2片);或肝虫净片,内服,以阿维菌素计每1kg体重0.3mg,或每50kg体重1片;或吡硅酮片,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羊10~35mg;以上各药均在用药后间隔20d再相同剂量重复用药一次,驱虫效果会更佳。(2)常发病地区每年8~9月份定期接种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羊黑疫单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按瓶签注明头份,临用时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液溶解,充分摇匀后,不论羊只年龄大小均1.0ml,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2个月,注苗1个月后再强化免疫1次,预防效果更好。(3)本病发生、流行时,尽量避免在沼泽地草场上放牧,将羊群转移到高燥草场上放牧,避免肝片吸虫侵袭感染。(4)病程稍缓的羊只,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IU,2次/d,连用3d;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静脉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50~100mg,1~2次/d,连用2~3d;或者发病早期静脉或肌内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50~80ml,必要时重复用药1次。(5)加强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羊群的抵抗力,搞好圈舍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病死羊尸体深埋,无害化处理,并做到先预防、早发现、快治疗、严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羊黑疫病的发生,减少牧民群众的经济损失,使当地养羊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4-0021-02
收稿日期:(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