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仍将继续歌唱
2024-04-20王若宇
文/王若宇
1956 年10 月26 日,久卧病榻的赛诺维娅·坎普鲁维被好友惊喜地唤醒。他们带来了丈夫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讯息。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无法言语的她,眼里渐渐明亮了起来,小声哼唱起了《摇篮曲》。匆匆赶到医院的胡安,在门外听见了妻子的哼唱,眼眶湿润,在每个难以入眠的夜晚,都是妻子的歌声让自己的情绪镇定,写下一篇又一篇佳作。
在文学中相连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胡安始终沉浸在19 岁那年深夜里突然惊醒的惶恐中,陷入扭曲的情绪难以自拔,神智常常紊乱的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与此同时,1887 年出生于布拉瓦海岸的赛诺维娅正在美国享受着阳光和惬意,她的父亲是道路工程师,母亲则是波多黎各富商的女儿,自幼家境优渥。长期的异国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她的习惯。正如此,多年后,她重新回到西班牙时,散发出来的气质已然不同于当地姑娘。
仅仅是一瞥,胡安仿佛发现了自己的太阳。他写下无数的求爱信件寄给赛诺维娅,期待着这个女孩能够拯救自己濒临崩溃的世界。文采斐然的胡安让赛诺维娅眼前一亮,但她迟迟没有回应,在她的计划中,并不想与西班牙的男性交往,更何况是一个有着精神病史的人。
整整两年,赛诺维娅都没有给胡安明确的回复。但不经意间,文学成了两个年轻人的牵线红娘。在阅读中,赛诺维娅偶然发现一部质量上佳的作品。于是,她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并与胡安分享。胡安非常认真地给翻译作品进行了修改,以共同作者的名义发表了译本。已经小有名气的胡安向赛诺维娅提议,两人可以在文学创作上合作,“我们翻译的那些美好事物都将以你的名字发表,希望将来我们两个人在书中紧密相连。”他们一共翻译了二十部作品,这些作品叩开了赛诺维娅的心门。她甚至认为,真正的作家都应该有着绝对执拗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精神世界与现实的摩擦,才能产生出最有价值的作品。于是,怀抱文学理想的两人,在人们的诧异不解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尊重彼此的灵魂
婚后的赛诺维娅成为胡安诗歌创作的命题,当胡安的《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在文坛卷起诗歌创新运动的浪潮时,赛诺维娅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压力。她发现,胡安并不是一个讨喜的人,除了对自己和家人,他轻狂而蔑视一切,在作家中人缘并不好。而且,为了搜集创作素材,胡安把家里贴满了剪报,连赛诺维娅也不得不称自己的卧室就像铺满报纸的猪圈。为了创作出“完美”的作品,他连续多天不进食、就寝,不允许他人发出声音。这种偏执也成为他人攻讦他“精神病”的理由。只有赛诺维娅能够理解这种专一的状态,如果有人敢当着她的面说胡安,一定会被赛诺维娅狠狠地怼回去。胡安收入微薄,赛诺维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她继承的财产并不足以覆盖家用,于是在波多黎各大学担任老师,还经营着出租家具的店铺。她用心支持着丈夫,也支持了一批年轻的诗人。
赛诺维娅对胡安充满了认可,欣赏他“从14岁开始就找到了自身财富的矿藏”。跟胡安结婚时她便意识到,自己这一生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一个既成事实提供帮助。而这个事实,就是尊重他创作的作品,尊重彼此的灵魂。
在四十多年相濡以沫的生活中,难免会因为琐屑的生活产生矛盾,胡安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赛诺维娅的陪伴。这种绝对需要让人感到压抑,可想到丈夫曾经的经历,赛诺维娅不得不说:“虽然他把我逼疯,但是我还是深爱他。”她开始专注于帮丈夫整理文字,这种文字的交流,把他们紧紧牵连在一起。
痛失灵感缪斯
1954 年,二人旅居波多黎各时,赛诺维娅癌症复发。身边的人们都建议赛诺维娅回美国接受治疗,但丈夫当时精神状态严重失常,对自己极度依赖,赛诺维娅狠不下心来。即便医生告诉她,正是这么多年对胡安的保护,才造成了现阶段胡安的情感型的精神病症状,赛诺维娅也依然不想单独去美国治疗。于是,她选择了在波多黎各进行放射性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并不科学,两年后,波士顿医院的医生看到赛诺维娅被放疗灼伤的身体时,不得不告诉她,因为严重的烧伤,她的身体已经不能够再次手术了。
“那我还有多久的时间?”赛诺维娅问,得到“三个月”的答复后,她立刻动身回到波多黎各——她需要将胡安的生活安排妥当,并把他现存的手稿整理完备。在她去世前两天,胡安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赛诺维娅来说,这也是她四十多年陪伴最有价值的证明。胡安将日复一日为自己付出的妻子比喻为“灵感的泉源”“文学的缪斯女神”。
赛诺维娅去世,胡安因为过度痛苦,精神病复发,入院后一年也追随赛诺维娅而去。人们在精神病院的房间里找到了胡安的笔迹,上面写着:“致赛诺维娅,我的灵魂。”
“每个黄昏,天空仍将宁静而蔚蓝。每个钟楼上的钟,仍将和今晚一样敲鸣。死亡将带走一切爱过我的人,我的乡村每年都将面目一新……我要走了,我独自远行,没有绿的树,没有家园,没有白的井栏,也没有宁静而蔚蓝的天空……可是鸟儿仍将继续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