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书论中的“势”字研究

2016-04-06陈汝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笔势书论用笔

秦 琴,陈汝敏

(1.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2500)

历代书论中的“势”字研究

秦 琴1,陈汝敏2

(1.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2500)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历代书论; 书法品评; 书“势”

“势”作为抽象概括,富有哲学意味,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作为修辞范畴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五代,兴盛于清朝。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较早的东汉两晋书论都谈到“势”。自卫恒《四体书势》以来,谈书法之势者甚多。“势”,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有的真切具体,有的则玄虚浮淡,其具体内涵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图就“势”在历代书论中的含义所指及其发展演进做些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势”概念下的一些小概念也稍作了解,如:笔势、字势、气势、体势、骨势等,并总结“书势”论在历代书法品评中的发展演进。

一、字义探源

“势”,《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势”,原写作“执”,是“艺”的初文。“执”字又表示威力,然后造“势”字表此义。势的本义指可以压制或控制别人的力量。《说文》中未记载“势”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说文》无‘势’字,盖古用执为之。如《礼记》‘在执者去’是也。”[1]113“执”在甲骨文中作手持农具种植草木的样子。由此可见,“势”的本义是种植的意思。

先秦文献中的“势”具体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周易·上经》中的“地势坤”,“势”指的是地形高下之势。《尚书·周书》中的“无依势作威”,“势”指的是君臣尊卑之势。《韩非子·惟势第四十》中的“夫释贤而专任势”,“势”从高下之势引申到尊卑之势,这一引申义成为后来汉语中的“势”的主要用法。《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不如乘势”,“势”指的是时运前后之势、时机、机会。“势”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势”在古代汉语中都作名词讲,主要有7个方面的含义:①力量、威力。②权势、权力。③事情的发展方向,势头,趋势。④情势,情状,形势。⑤气势,气概。⑥时机,机会。⑦姿势,形态,样子。

二、历代书论中的“势”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书法史上就出现了“势”这个概念。识书,得先识势。书势主要是指书迹所表现出来的态势。

书势又称笔势,由每一种点画依着各自特殊形体姿势书写而成,又有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的态势。书势或笔势主要靠用笔、结体和章法表现出来。每个书家用笔结体各有特点而不同。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等的差异,不同书家的不同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汉代书论中的“势”——描述不同字体、字形的“势”

1.崔瑗《草书势》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放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2]19

崔瑗从文字的发展源流开始叙述,以草书为载体来阐释书法本体之美。《草书势》肯定了草书的形态之美和动态之美,“志在飞移”,“将奔未驰”,是强调结体行笔的动势,以动感取胜。崔瑗对《草书势》的这些描述与蔡邕《篆势》的描述大体相同。可见,汉代书法家对‘势’的理解主要是力度、速度和趋向。后代书论家们论‘势’大抵不离此范畴。如图1张芝的草书,草书的体势一笔写成,偶尔有不连笔的地方也是血脉不断,用笔的趋向随着书写者的情感而发。

图1

2.东汉蔡邕《篆势》、《九势》

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2]12。

《篆势》一文主要是以汉赋的形式来描述篆书之“势”。首先通过神话传说来追溯了文字的起源。接下来用比拟的手法,分析了篆字字形的整体特征,强调了篆书字形的力量感、动态感。

蔡邕很重视这个“势”,以自然物态作比喻强调了中国文字的气势、力度和运动感。“鹰跱鸟震、若行若飞、蚑蚑翾翾”等词语的运用就是强调动感的具体表现,文中所比拟的一系列物象均也强调动势。《篆势》中的“势”,是对自然界物象模拟的一种动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既生,形势出矣。”[2]6如图2(左)虢季子白盘,以中锋裹毫的用笔书写,线条流畅,有的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线条书写的快慢也直接影响到质感和节奏。

《九势》揭示了汉字本身的美感。第一条讲“结体之势”,其中阐述了形体之势的要诀,要求通过运笔的方向、速度、力度来表现生动有力的笔势,还要注重内在的力度,所谓“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接着蔡邕阐述了八种运笔方法,也有学者称其为“九势八字诀”。如图2(右),散氏盘结构不够整齐,横向发展,不对称,这是“结体之势”的表现。字势也下斜,重心下移,有些字左高右低,中心偏向右下,中轴摆动。

先秦两汉之“书势”论对中国书法理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他反映了古人对中国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理解。开启了后世对书法笔势、体势等“势”的研究先河。

图2

(二)两晋书论中的“势”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之“形彰势显论”。“告汝子敬:“……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章而势显。”[2]29

王羲之的笔势论跟以往的书势论有所不同,提出了“形”与“势”的密不可分的共存共生关系,即“形章而势显”。王羲之认为学习书法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主要的是对“形”、“势”的把握。王羲之不仅要求中锋运笔的运用也要兼顾侧锋的用笔。在《笔势论》中反复论述了书法艺术的节奏感,强调“缓急”,要求书法要表现动态之美、错落之美和含蓄之美。如图3王羲之兰亭序,结构体势变化丰富,有的字重复出现但都有变化,如20个“之”字皆不同。但变化要自然,要随势而变,不可刻意。

图3

(三)南北朝书论中的“势”——骨势、字势、笔势

南北朝时期上承魏晋尚韵重意书风,但也有了新的发展。书论由对书体的分析和赞美向书家的分析转移。故而,有许多以品评书法家为内容的书论著作应运而生,这种转变显示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与魏晋以来的人物品藻风气有关。羊欣“骨势”论首开尚神的审美风尚,引用了“肥”、“瘦”、“骨势”、“媚趣”等论书观念,给后世书论提供了借鉴作用,“骨势、骨力、骨气”等概念也成为中国书法美学的核心范畴。

1.南朝羊欣“骨势”论

羊欣论书别开蹊径。传其所著《采古来能书人名》,以书家为文体,开创了新的书法审美视野。从杨雄到王羲之书法审美视野注重书法本体,以“书势”、“字势”、“笔势”为范畴。“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草,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2]47。

羊欣用“骨势”、“媚趣”分论二王父子,审美眼光非同一般。骨和势在以往的书论中已频繁地使出现。羊欣用“媚趣”一词对应“骨势”,似乎还隐括着“质直”的意思,倾向于书艺的内质。

2.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拘则乏势。”“逸少学钟繇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自缓。”[2]78萧衍崇拜钟繇的书法,他曾以王羲之“学钟”和“自运”之迹相比较,说明钟王书法的差异。他提出的“势巧”正是赞扬王羲之书法“得势”。他说“拘则乏势”,拘束则笔慢不顺,所以乏势。陶弘景说他“郭摹”前人书迹,“虽粗写字形,而无复其用笔迹势”。这些笔势之论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笔势”与运笔速度的密切关系。

3.南朝庾肩吾《书品》

“书名起于玄、字势发于仓史。日以君道则字势圆,月以臣道则文体缺。”[2]85

无论静态的篆势还是动态的行草,“尽形”才能得势。庾肩吾的《书品论》中已经将书势的概念从书法一体之势拓展到一书体中笔势、字势。

4.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2]75袁昂说薄绍之书写的状态,是强调用笔要快,而“顺势”才能“笔势甚快”。

(四)隋唐书论中“势”——形势、字势、体势

随着隋和初唐书法日趋成熟,书法技法理论的探求也逐步深入。“唐人尚法”,是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这种尚法的风气首先表现在隋与初唐的书法理论中。如“永字八法”、欧阳询《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孙过庭《书谱序》,李世民《笔法诀》。隋唐书论虽然不像先前书论中直接论书势的某些范畴,但是,实质上还是在论述书势的内容。

1.欧阳询“字势”论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面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2]105

图4

欧阳询是“唐人尚法”的典型代表,他强调在书写时要注意字势的把握,其次是运笔的速度,要不快,即是缓。缓易得势,疾则易失去规矩。他的论书主张也开了唐人楷书的风气。如图4欧阳询的九成宫,结构严谨,每一个字都各尽其势。唐楷容易写的状如算子,呆若木鸡,所以书写是要注意笔势、字势,要有丰富的表情,不可做缺乏灵性的木偶。

2.李世民——得势、形势、字势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2]117-123

李世民虽然不刻意求书之“形势”,但其追求骨力,注意得势,骨力和骨势还是很相近的。在初唐,书家及理论家大都是推崇二王的,二王中更是首推逸少,唐太宗也不外乎。他评价王献之的字,说其“字势”疏瘦,看来他亦相当注意书法的“字势”。

3.张怀瓘《书断》——体势

“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2]166

这里的“体势”主要指某种书体的字中之势。所谓“体势”,即刘勰在《定势篇》中所说的“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形生势成,始末相承”。“体”即“形”,有了形体,才会有“势”。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书势”论

宋元明清时期,有关书法的论著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是这期间书论家对于书势的研究已经趋向于专门化,其中也不乏包容前说的一些论述。

1.朱文长《续书断·神品》

“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留,拘而不拙,善之至也。”[2]324这是朱文长称赞传颜真卿《千福寺碑》字势符合规范法度。

在《妙品》一文中,他录唐太宗的“今吾临古人书”一段,意在推崇唐太宗书法为“妙品”。当然,这里他并没直接就书势作何评论,但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看出他书品中的“势”论,即注重书法的形态、体势。

2.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馀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3]58

黄庭坚的书论是“以禅论书”的典型,他论书极重“悟”,强调“字中之笔与得妙于心”。他对书法的感悟也是注重用笔的,这里的“回腕馀势”之“势”就是说的用笔,笔中之势。如图5(左、右)《花气薰人帖》、《廉颇蔺相如传》,笔势苍劲有力,气势雄健,体势变化多端,墨色也有浓淡枯湿的变化。其中,《花气薰人帖》文字内容本身就具有禅意,书法和文字都可以看出他热衷佛老,深谙笔法之道。

图5

3.明·汤临初的“形势”论

汤临初论书提出“形势”二字,意在强调笔势,以形势为书法之关键,无疑在书论上是一种进步。“书契之来,原于画卦,形势生于篆籀。”[4]246

汤临初所谓的“形势”是指字体自然形成的态势,而不是避矫揉造作的状态,自然是他“形势论”的核心,自然首先表现在字形。其次表现于笔势,如“点画”、“使转”。这种“自然之势”是书法的根本,是学书者要遵循的法则。

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到清代,经过古人的经验积累与探索,对书法中“势”的表达已经很充分,对创作出的“势”的作品也日趋完善。笔势生体势,体势生篇章。一副好的书法作品一定要有“势”的存在。

结语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凡有生命之力者,必有“势”,人事物理莫不皆然。我们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势”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内涵,汉代书论中的“势”主要是描述不同字体、字形以及点画和结体。魏晋时期的“势”论以王羲之的“形彰势显”为重点,主要指出了“形”与“势”密不可分,共存共生的关系。南北朝书论中的“势”发展到论骨势、字势、笔势,主要指出了字的骨力、阳刚之美、自然态势,通过用笔的变化来展现书法的艺术美。隋唐书论中的“势”较之前与之相关的概念又生出“体势”一语。到宋元明清时期,如汤临初的“形势”论,已经发展到评论书家书写时应有的状态,即“自然之势”。随着时代的前进,“势”的内涵在不断发展演进,当今书坛论书,大家善用的一个词即是“气势”,强调书法作品的生命力、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3]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杨豪良.论书法中的“势”[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73-77.

[6]陈正俊.“势”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64-73.

[7]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2):49-51.

Calligraphy in the“Potential”of the Word

QIN Qin1,CHEN Ru-min2
(1.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Suzhou University,Suzhou,Anhui 234000;2.Weifang engineering Career Academy,Weifang,Shandong 262500)

The“potential”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ancient calligraphy Chinese.The calligraphy of“potential”can be seen combing the“potential”mainly refers to the tendency of testimonies,strength,speed.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potential”in calligraphy is helpful to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ulture.Calligrapher to create a“potential”works,we must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cept of“potential”.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ppreciation; book“potential”

J29

A

1671-9743(2016)10-0073-05

2016-09-27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后期重点项目“恽寿平绘画中的隐逸研究”(SK2015A572)。

秦 琴,1985年生,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猜你喜欢

笔势书论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楷书的笔势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宋朝书论
明朝书论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