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2016-04-06崇淮南
崇淮南
摘 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站在审美的视角解读文本、让情境与心灵开展对话、以言语美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美读中体验美感、在图文并茂中感受板书美、利用教育信息化展示媒体美,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审美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 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C-0070-02
长期以来,教师受困于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活动依附于智育与智育之下,而审美在阅读活动中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自主性学习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仍犹如肥皂泡一样,教师重理性分析,轻感悟体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呼唤人文性,注重形式美与逻辑美的统一,达到以美激智、以美育德、以美悟情、以美启真的效果,让孩子在审美中得到和谐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重知识轻情感。教师对考分的追逐“乐此不疲”,满足于照搬教参,用简单、重复的作业训练学生,作业的形式以抄写、读背为主,而动手操作、能发挥想象力的作业则较为少见。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等视而不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体验。
2.学生主体缺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陷入模式化,或以唱、跳、演等活动营造活跃的气氛,唯自主阅读的不多;或让学生谈天说地,而不着边际,谈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思绪游离于课堂之外;或重视媒体呈现,见媒体而不见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多,感悟、体验的机会被挤占。
3.朗读存有缺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替“读”,学生以“听”代“读”,教师缺少指导,学生缺少感悟;教师过于重视说教,语文课沦为思想的“物质外壳”;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工具性,优美的句子被教师施以“庖丁”之技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该有的美感。
4.评价形式单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无疑是套在师生身上的枷锁,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在意,亦步亦趋地跟从“考纲”,追捧“标准答案”。阅读题考试也偏重于分析句子含义、概括中心思想,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只得大肆灌输,以致陷入了讲解分析的魔圈。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建构
1.以审美的视角解读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融入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在阅读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抓住精彩的词句,感受精美的语言,在美的境界中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如在《钱学森》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从钱学森强调“我是中国人”中感受到钱学森时刻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从“卓越”中感受到钱学森作为“中国导弹之父”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教师也要挖掘文章的美点,创设教学情境,以美的情境、美的形象引导联想探求、观察体验,将阅读与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效果。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安塞腰鼓的资料进行展示,并播放《安塞腰鼓》的演出片断,让学生体会黄土高原的文化之美;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从安静的腰鼓、火暴的腰鼓、寂静的腰鼓中感受体会动静相宜之美、体会文本结构之美;从排比句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弘、雄浑有力,体会修辞之美;在鼓声中齐读第7段,感受冲破束缚、阻碍的力量之美、生命之美。
教师不能成为机械的“教书匠”,而要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站在审美的视角“入境”,才能产生情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审美因素,如在《春天染绿我们双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热闹的植树场面,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体会改造荒山野岭、保护自然之美。
2.让情境与心灵开展对话。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穿越时空,进入特定的时期,与智者对话,感受卓越的见解、深邃的思想、纯美的心灵、超凡的智慧。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材料,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角度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对话,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早》教学中,教者呈现腊梅的图片,让学生画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句,体会梅花的美丽、早、香、冰清玉洁,感受梅外在美,并由此联想鲁迅先生桌上的“早”,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得早、冰清玉洁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学生只有真正亲近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沟通交流,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出美的灵魂。
3.以言语美滋润心田。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可以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赞美、用语言发蒙、用语言启智。首先,语言要平实,要言简意赅,富有说服力,能打动学生。其次,语言要幽默风趣,能引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教师要不断锻炼自己的语言,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创设优美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再次,教师的语言要有机智,要能使课堂妙趣横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要向学生展示语言的魅力,与学生在追寻诗意的课堂中共享快乐、体味幸福。
4.让学生在美读中体验美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朗读,与作者进行心底的交流,感受作者的丰富的情感、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朗读,用心灵拥抱语言,能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
传统教学中,教师困囿于惯性的教学思维,要求学生以什么样的速度朗读,要突出哪些重点词语,用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这种“感情化”的机械操作,完全有悖于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不作纯技术的指导,要让学生的情感在体验、共鸣中生发,从而自然地在“激昂处激昂、委婉处委婉”。
小学语文中的诗歌、童话、散文易读易诵,倍受学生的青睐,教师要与学生同朗读、同感悟,感受律动的音符,体味文本的形美、情美、意美。朗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先读通、再读懂、后感悟,才能读出文味,读出美感。如在《月光启蒙》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自由读课文,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学生在美读中,感受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5.在图文并茂中感受板书美。板书是一种可视化的语言,与教具的演示、语言的描述同等重要,能突出教学重视,展示教学思路,让学生接受信息传递,实现情感深化。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图文并茂的信息源。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板书设计:
6.利用教育信息化展示媒体美。多媒体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能摆脱时空的限制,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呈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信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美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激发对美的追求。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让语文审美走出对智育、德育的依附,重构学生的精神家完,以灿烂的中华文化哺育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周施清.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J]. 小学语文教师,2002,(2).
[2]施茂枝. 让诗意留守家园[J]. 小学语文各科教与学,2003,(3).
[3] 钱友淦. 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发现者[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32).
[4] 赵根定.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初探[J]. 基础教育论坛,2011,(11) .
[5] 王要飞.从审美的视角反思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2011,(8).
[6] 赵令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J]. 考试周刊,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