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灯
2016-04-06杨亚利
杨亚利
生命中有一种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爱。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爱是宽容。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作为教师,对学生过度的严厉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恰如其分的宽容则会增进师生的感情。因此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理解、宽容、接纳、化解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和缺点,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良苦。
一个学困生在给我的信中写到“在任课老师里,你不是教的最好的,也不是和我关系最密切的,却是唯一让我觉得最贴心的。他们对我总是提出很高的要求,只有你包容我的顽皮,会在我努力的时候鼓励我,我已经努力拼搏四天,我会让你看到我进入全班前十,我会一直让你感动下去。”这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好,课堂上经常睡觉,或者跑神。作业要么不写,要么抄别人的。一次课下聊天中我告诉他,我能体会他听不懂课的痛苦的和那种无奈,并真诚地表扬了他那天课堂上有一部分时间,很投入地听我的课。一节课哪怕是学会一个单词或者一个句子,对他而言都是进步,都是有意义的。不经意的一次聊天,却意外地触动了这个学生的心弦,让他的学习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他以后的学习之路还会很坎坷,但我相信心灯既然已经点亮,有了方向,有了爱的力量,前路即便崎岖,他也能坚持走下去。
爱是尊重。尊重,是一贴心灵的良药。它可以消除一切不和谐。尊重的根本就是师生平等。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钻牛角尖,极易和教师形成抵触情绪,拒绝批评。教书育人时,教师只有遵循“师生人格平等”的原则,不居高临下与学生对话,不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才能让学生卸下武装,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向教师敞开心扉。
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背10个单词,一部分学生积极地背诵,很快完成任务,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有畏难情绪,但简单劝说后,他们还是坚持背下去,并且发现任务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我把他叫到跟前。当时我坐着,他站在我面前。我问他为什么不背,他只是简单地说背不会。我让他先背5个再背5个,他站着一动不动,仍然不背。我又拿出之前背诵记录让他看,表扬他之前背诵速度快,相信这次也一定能完成任务。他还是不背,并说脚疼,还找个位置坐下了。僵持了几分钟后,我生气地说第二天上课前没背会,就要惩罚他。结果第二天上课时,他直接请假不来了。
过后反思,从谈话内容看,虽然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诚心实意,仁至义尽。但谈话时,我坐着他站着,况且与他谈话的语气也是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这无疑给学生一种老师高高在上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建议。想到曾经有教育专家提出,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做到师生人格平等。事后我又及时找到学生,坦诚承认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对,因而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敌对情绪。面对老师的坦诚,学生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课堂上认真听讲。后来观察,他在英语课堂上确实改变了,不会像以前总是低着头或者打瞌睡,而是认真听讲,组织的课堂活动他也可以积极参与了。
爱是耐心。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说:“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书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在耐心上的考验。
不排除有些学生出问题了,一顿批评,效果立竿见影。但还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一次思想工作,收效甚微。往往今天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做工作。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做有心人,为学生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对于经常受批评而自卑、胆怯、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善于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适地地给予各种形式的真诚表扬,使它们尝到被肯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这届学生中有一个孩子,在新学期伊始,课堂上一直和同桌说话,尽管我不时地走到跟前轻轻提醒,但是不见成效。课间休息时间,我坐他旁边,与他聊天,得知他从小学开始就不喜欢学英语,中学时课堂上说话睡觉是家常便饭,单词没几个认的。我说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请他在下次上课时认真听我一节课试试。第二天上课时,每个教学环节,我都不停地关注着他,带动着他去读,去背,去思考。发现他掌握很好的地方,我就用眼神给予肯定,或者提问他。课后与他交流时,我及时表扬了他的学习态度。之后课堂上,一有机会,就让他回答他会的问题,有时还会安排他检查别的同学。令人高兴的是,课前的课文背诵快轮到他时,他主动请别的同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教他读音,最后成功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准确无误地背完了一篇课文。
美国一位优秀教师说,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如果没有爱,教师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如果教师善于在日常教育中去播种这份爱,你就会发现,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最深的感动其实就在每一个平淡而平凡的教育细节中。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