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2016-04-06林琳
林琳
高校的扩招,给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优秀学子上大学的机会。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提升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部分学子成为贫困生的几率大大增加。虽然有国家、政府、高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帮扶资助,贫困生在经济方面有了大的改善,但是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情况却并没有随着经济压力的减少而有所改善。所以,做好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营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一、高校贫困生在思想状况上的特殊性。
1、自卑心理严重。高校的贫困生大多出身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由于窘迫的经济条件,他们大多学习优秀,性格内向,很少参与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集体活动,朋友圈狭窄,蜷缩在一个封闭的角落,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独立性较强。贫困生大多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懂得替父母分担忧愁,不会产生依赖心理,独立性较强。3、逆反心理严重。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这就使得一部分贫困生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他人的偏见,误解老师、同学的善意帮助,反感教育和学业,故意和学校、老师对着干,以此来发泄心中的郁闷。4、思想消极。由于物质条件的不足,贫困生无法享受家境优越的学生所能享受到的一切,所以他们非常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再加上世俗的冷漠和同学的玩笑,加剧了他们的悲观消极态度。他们消极地对待生活和学习,在生活遇到挫折、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种消极的心理很容易演变成反社会的仇恨情绪,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隐患。
第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构建完善的贫困生帮扶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奖学金、助学金的作用,扩大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额度,缓解学习成绩突出的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启动助学贷款诚信机制,通过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等措施,鼓励贫困生贷款上大学;高校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吸引更多的贫困生积极参与,一方面缓解其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贫困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锻炼。高校为贫困生参与社会锻炼提供机会,鼓励贫困生自给自足,运用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赚取生活费,扩大贫困生的视野,增加贫困生与社会的接触。
2、健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贫困生自立自强,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的视野相对狭窄。他们大多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及的处境,所以在学习方面比较用心,他们的肩膀背负着家庭和自己的未来,心理压力较大。所以,高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健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机制,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活动。目前,高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置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一部分贫困生来说,是羞于主动咨询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门诊、电话、网络、微信、QQ等各种途径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方便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匿名咨询心理问题。其次、规划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素质教育课的积极作用,增加理想导航课、人生认识课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比重,帮助贫困生正确地认识现实,正确地对待现实中的不公正现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后,建立贫困生的心理防御和干预机制。在贫困生思想出现问题之前,高校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和敢于措施,密切关注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加强贫困生的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首先,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武装贫困生的头脑。一部分贫困生之所以思想偏激,出现社交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社会缺乏理性的分析,对于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三观发生偏移。高校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武器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国情,交给他们正确分析事情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加强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大写的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培养贫困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建设。高校需要根据现实,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摆脱精神困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