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2016-04-06盖颖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孝悌现实启示社会功能

盖颖杰

内容摘要:“孝悌”是儒家文化孕育下的经典概念,它从最基本的父子、兄弟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伦理秩序及社会关系的稳定起到维系与促进的作用。儒家孝悌观的发展历经千年,从远古农耕社会到现今的消费时代,孝悌观渗透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作为普适的社会价值准绳不断优化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孝悌 儒家思想 社会功能 现实启示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儒家孝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这与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

一、孝悌思想的理论源起

“孝”与“悌”是形成于古代宗法农业社会的、调和家庭内部父子、兄弟关系的道德规范,自西周至春秋战国,经儒家学者发展弘扬,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道德观念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微而王道绝,人伦颠仆,礼崩乐坏。面对激烈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力图用道德力量矫正社会乱象与人伦纲纪。他以宗法社会宗亲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托提出“孝悌”观念,定位个人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要求君臣、父子各守其道,从而建立为子者孝,为父者慈,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理想社会。

至孟子时代,诸侯间的战争已达白热化,“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残酷的现实,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孝悌思想,系统地提出“五伦说”,即“父子”、“夫妇”、“君臣”、“长幼”、“朋友”五种基本社会关系,仍以父子、兄弟关系作为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

孔孟提倡孝悌,是有其内在逻辑作为支撑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在于“仁”,具体表现即为爱人。爱人,从爱具体人开始,首先表现为爱亲人,所谓“爱亲之谓仁”。爱亲、事亲、亲亲的行为即为孝悌,“欲行仁道于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长。”一切仁爱必自孝悌始,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的表征,是维护家族纵向关系的规范;悌是幼弟对兄长敬重的品德,是处理家族横向关系的标尺,一纵一横两个维度就是把人固定在正确位置的道德坐标。

二、孝悌思想的社会功能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孝悌也是人之天性:“孩提之重,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见父自然知孝” ,“见弟自然知悌”。先天存在于人的道德意识中的孝悌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它实现与否,问题不在于可能性,而在于实践性。儒家提倡的孝亲的实践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供养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谓孝,主要是赡养父母,但动物都能得到奉养,人若只懂赡养父母而无恭敬之心,那就和动物没有区别。因此孔子讲“无违”、“色难”都是强调侍奉父母顺从恭谦的态度。

2、自爱

《论语》中有一段对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不同人问孝,孔子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但对孟武伯的回答是最为平实的。真正孝顺的子女,绝不会为非作歹、让父母亲担忧,父母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儿女的身体是否健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爱是孝顺父母的重要内容,好勇斗狠以危父母的行为都是不自爱的表现。

儒家提倡孝悌,是以人的道德本性化育民众:“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这样就能使人先天赋有的道德品性发扬光大,使统治者也竭力法之,最终实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政治理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他人办事才能真诚可信,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忠尽智,因此“孝悌”是一切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基础。

三、孝悌思想的现实启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由消费文化引发的重大变革。物质生活空前膨胀,拜金主义观念萌芽,导致社会价值观向消费能力倾斜,亲情逐渐淡薄,传统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变革中,“孝悌”观念以其固有的内在规定性,将继续承担维护家庭伦理关系乃至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作用已不在于个人修养的提升,而是切实的社会需要。

相对于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的先民,新时期孝悌观的受众是物质生活丰裕的现代公民。没有战争、物质丰裕,远离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人际模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自我意识较强,相比于传统文化倡导的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理想,更容易接受细化至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努力工作,热爱生活、为人诚实,爱国爱家,在凡此所有事情上不让父母长辈担心烦恼,就是在行孝悌之义。

走正道,做正事,做好人,这是儒家推崇的孝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世俗体现,实际上仍是个人成就事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孝悌现实启示社会功能
病榻侍母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