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语言文字运用课

2016-04-06黄丁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移步换景年段

黄丁群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那在语文课堂中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落实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从“立足年段,依‘标’定点”、“立足方法,步步推进”、 “立足能力,扶放有度”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言 方法 能力 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集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语文课堂中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出本真的“语言味”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立足年段,以教材为抓手,借助《标准》,把准每个年段的教学落点和教学尺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步步推进,才能上出本真的“语言味”。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立足年段,依“标”定点,着眼本真的“语言味”

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一课,它是一篇游记。对于这种体裁的文章,三年级学生已接触,五、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会学到,那对于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应如何定位呢?

执教者认真研讨教材,发现本单元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而《颐和园》一课的课后练习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浏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二是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方法。表面一看,落点够清晰了,但之后又细细一想,有了这些还不行,因为还不清楚三年级学生曾学过什么,五年级的学生要学些什么,也就是说,执教者教这一课的教学点是什么,起点在哪,尺度去到哪。于是,执教者又深入地研读了《标准》与《教学参考书》,通过解读这两本书,执教者发现,三、四、五年级的教学要求都不一样,三年级下册的要求是:学会有序地观察,能抓住景物,把具体的场景表达清楚。四年级的要求是学会移步换景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表达的方法,初步认识过渡句的特点,五年级的要求是能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表达景物,并能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等。

有了这么清晰的指引,执教者决定细化目标,根据年段以及课文的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点定为:

1、认识移步换景这种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过渡句体现移步换景。

2、通过感悟语言美来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从这两个教学点我们看到,执教者不再绕着内容去教,而是真正的在用教材,因为从教者确定的两个教学点发现,课堂不但关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更关注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来学习“怎样写”,最后还让学生尝试“怎样写”,通过尝试学会“怎样写”,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语言味”的课堂。

二、立足方法,步步推进,练出本真的“语言味”

学习《颐和园》一课,必须要指导学生学习移步换景的方法,这是大部分的老师都知道的,关键是采用怎样的教学环节,才符合四年级的年段特征,省时高效地让学生明白并学会运用。为此,执教者再次研读《标准》,找出三、四、五年级的年段要求,进行对比,然后把准四年级的目标,采用了“三步走”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导中理解,练中运用。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哪几个景点?

2、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3、把句子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4、作者按照自己的浏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景点,这种写法叫什么?

5、小结移步换景的写法:

6、要把移步换景这个方法用好,还要用上什么词把景点串连在一起?

7、尝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介绍校园。

我们的学校

( )学校雄伟壮观的大门,就会看见几个大花坛,花坛上……

( )鲜花盛开的花坛,( )我们的教学楼……

从飘满书香的教学楼( ),( )一楼的活动室,准会看到一个绿草如茵的大操场……

从案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选择的起点是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因为从第一点中我们已知道,学生三年级学会了“有序地观察,能抓住景物,把具体的场景表达清楚”。所以完成这样任务是没有难度的,教者也没多作指导,但后面找“过渡句”,学习“移步换景”的方法,是新知识,也是这一节要突破的重难点,因此教者花了一定的时间,安排了多个环节:先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接着在读中指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过渡句”,然后通过观察、对比,认识“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最后迁移运用,尝试用所学的方法介绍校园,学生就是在这种步步推进的思维训练中,练出了本真的“语言味”。

三、立足能力,扶放有度,品出本真的“语言味”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学生“学会阅读”,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课堂上只带着学生理解一篇文本写了什么显然不够,突出“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这样的本体性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眼点都应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这个环节上,这已是教师们的共识。但现实中,往往很多教师都没有真正掌握品读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品读,也不知道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品读的度。其实这时候只要你细细解读《标准》与《教学参考书》,书中已把各个年段的学生品读中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达到怎样的度都已清楚列明。

如四年级上册,《标准》在领悟体会方面,要求教者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欣赏评价方面,要求教者引导学生尝试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句。既然都是初步感受,那说明学生在三年级没有太多的训练,因此,我认为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应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手段,扶放有度地引导学生学习揣摩语言文字,感悟其中的奥妙。

下面以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指导品读句子“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1)指名读句。

(2)能把“这一种花、那一种花”换上花的名字读读吗?

(3)换上花的名字写也不错呀,可作者为什么用“这一种花”“那一种花”来表达呢?我们再来读读,看读出了什么?(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

(4)读着读着,我又发现有一对词有问题,你发现了吗?(谢——开)

(5)质疑:把一组反义词放在同一句话中,不矛盾吗?

(6)变换着节奏引读。读后问:有什么感觉?(眼前的花越来越多,感觉眼花缭乱)

(7)小结方法:读书就是要这样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才能品出句子的意蕴、情感。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句写花美,也没有只停留在花美这么浅层的理解上,而是通过一次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领悟品读句子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巧。课堂中,教者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读一读,再让学生换上花的名字对比读,体会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然后让学生读中发现“谢”与“开”这一对反义词,并在引读中感受花越来越多,说出眼花缭乱花的感觉,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层层深入地品读“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十四个字,目的就是学习如何品读句子,才能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奥秘所在。笔者相信,如果教者长期通过这样的指导去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训练,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欣赏评价能力一定能快速提高。

总之,《标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与《标准》,找准每一课的教学点与落脚点,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重视学生方法的习得与运用。这样,教者在课堂中就一定能上出本真的“语言味”,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出版地:北京 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1.

[2] 梁昌辉.聚焦性阅读:从教教材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 2015.09

[3] 陈群.三步推进,读写联动[J]教学月刊 2015.09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新城小学)

猜你喜欢

移步换景年段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菩萨蛮·玄英梦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移步换景法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会移步的骷髅
导演的手法——舞台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