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宁古城88问

2016-04-05巢生祥

群文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平土楼西宁

巢生祥

西平亭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切断了与青海羌族的联系,前119年,为加强北方防务,一次移民70余万口,从东起朔方,西至令居,设立田官,督戍卒屯田。元鼎六年(前111年),将军李息、徐自为逐羌人至西海,汉军进入湟水流域,设农亭20余处,每亭约百人,共两千余人,屯田守卫。

1、西平亭的性质

西平亭是农亭。根据是《中国官职大辞典》农亭条:西汉在西部遍设农亭,其下有坞壁田舍(小障蔽物,一曰城),是军屯系统的基层单位。

2、位置:据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辩》记,建国路发现,水井中有汉朝时汲水用陶罐;又西宁食品厂一带,叫农亭台。大致耕地在建国路至曹家寨一带,亭址在八一路和建国路交汇处附近。

3、规模:亭址约60米×60米左右。其下的坞壁田舍(分为若干点,当时不可能有大农业,每个点约耕种百亩地),住址约30米见方的堡寨。

每个亭有戍卒百人,种田500亩,分四五个点,亩产按200斤计,年收成10万斤,可够200名士卒口粮。

4、五泉

通过五泉的认识,可判断西平亭的位置。《水经注》记: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右则五泉注之,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

五泉在神祠之右,即西边;又五泉东北流后至土楼南(土楼南是南川河入湟水处)北入湟水,故在南川河西无疑。

土楼神祠在亭西北五里,神祠到建国路正好约五里。

汉末西平三城

汉朝末年,董卓之乱中,西部地区豪强纷起,西平小豪强麴演、阎行、麴英、麴光等闻风而起,他们构筑军营,招募壮勇,会集族众,揭竿而起,在西平的二阶台地上建了三个兵营。公元400年前,阚骃或黄义仲看到三个小城后,写于他们的《十三州志(记)》中。这便是《水经注》记的“魏黄初中,凭倚西平亭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的来源,其实,在黄初中根本没有需要和条件筑城(请参看《西宁古城考》)。

东汉建安十九年置西平郡,其时,中央尚未有效控制湟水流域,韩遂、麴演等豪强势盛,当时任命阎行为西平郡留后是权宜之计(以后麴演自称郡守,麴英杀临羌令,西都长都说明地方势力很盛,中央政令无法通达)。

至于郡治所,即任命的小豪强的军营。又有三个城如何进行行政管理之说,也不存在,在当时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多少行政事务。

南凉城

到1950年尚存的南滩两段古城墙遗迹是南凉筑的东、西二城的南城墙遗存。志书记载:“西宁州古城自城西至南迤东八里余”。专家们对这两段城墙不作考证,是古城研究的重大失误。

南凉城筑于公元400年前后,到1386年筑明故城,存在了近1000年,是西宁最古老的城。南滩古城墙是南凉东西二城的南城墙,到1950年以后逐渐消失,存在了1550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现尚存200多米。

1、南凉筑城的理由(即需要)

南凉秃发氏来自漠北,建立了家族封建王国,在西北地区他们没有后方,因此每占领一地,必需筑建城垣以固守。秃发利鹿孤于398年到401年镇守西平,并以西平为都,他有部众一两万人,俘虏一万多人,必须筑城安居和筑城为牢。

2、筑城条件

东城长约800米(据遗迹长),南北宽约400米(北城墙位于中南关南,北边是沙土),周长2400米,土方量9.6万立方米(10米×(6+2)÷2)。西城长1200米,宽450米(到人民街北),周长3300米,土方量13.2万立方。

这一地区地基为黄土,易于筑城。如果用两万劳力(俘虏及士卒)筑城,东城需48天,西城需66天,一年内可完工。

3、规模:东城32公顷,西城共54公顷,共计86公顷。南凉城是西宁历史上最早的城垣。

以后历代(北魏、隋唐、宋(唃厮啰),元朝均以南凉城为郡、州、县治。

唐朝,南凉东城驻河源军,西城为鄯城县。

青唐城

1034年唃厮啰迁青唐,因家族内讧及西夏元昊的进逼,倚靠后妻乔氏家族五六万人,避居历精城(通海、多巴、上五庄一带)从1034到1058年不住青唐城,没有筑城的需要和条件。

青唐城即南凉城。西城东部是隔城,王室所居(东城墙出土佛器可证),还有部众数千户;东城住陷羌人子孙及商贾数百户。南川河西有佛祠、僧舍千余楹。

元朝西宁州城即青唐城,元亡,州城废。

青海历史学界的专家们,对西宁古城的始建、沿革、变迁及其位置、规模的思考和推断,大致因袭了前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昱在《青海历代建置研究》载“两汉王朝在今青海地区的行政建置初探”(下简称“初探”)中的论断。细读该文,似乎对西宁古城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的研究,仅凭个人对史籍片言只语的见解,谈了一些观点。之后的研究者,包括西宁市城建局、文物所,对西宁古城(从西汉到元末)没有进行全面的研究,而仓促地出台了“西宁市城市形态变迁图”,后又在青唐公园制造了“青唐城微缩模型”,一时追随者甚众,一组违反西宁市历史进程,违反古城研究中应考虑的诸多因素,仅凭《水经注》记:“凭依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对此说没有深入分析其可靠与否)的词语,随声附和,将错误的见解认成真实,这确是青海历史研究的悲哀。

笔者从1998年开始研讨西宁古城,至今已十余载,在青海省市报刊上发表短文、论文,近百万字,并且出了专著《西宁古城考》,但迄今没有看到有关专家丝毫修正错误的迹象。而青海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执牛耳者不闻不问,似乎要将正义的呼声以沉默来化解,以时间的流逝而使谬论成为“事实”,正确的见解被湮没,确实可忧。

人们或许认为,你所执的见解可能有错,所以不被专家们采纳。为了证实事实的真相,现就专家们的见解。提出以下88问,向专家们请教,也请读者诸君详评。

一、《水经注》曰:“阚骃曰‘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今在亭东(西)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请问

1、“右则五泉注之”,土楼神祠之右是在祠的西边?还是东边?

2、如果五泉在神祠的西边,怎么能推断到北门城外的香水园左右?

3、“雁次相缀”是什么形貌?是一字横排?抑或是一路纵排?

4、北门泉、香水泉处西宁二阶台地北缘崖下,是“雁次相缀”吗?

5、五泉“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土楼的南是何方位?

6、五泉东北流后,到了土楼南,在湟水北入湟,是否指五泉在土楼西。

7、五泉在神祠之右,那么距西平亭多远?

8、土楼神祠在亭东北五里,西平亭应该在南川河西的古城台一带,如何断为湟光一带?

二、关于西平亭:王昱先生说:“西平亭在神祠西南五里,在五泉之南,是西平郡城东城的方位,再结合西宁地形,大致可推断西平亭位置在今西宁湟光一带。”又说:“西平亭是在今青海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

9、西平亭在湟光,到神祠有五里吗?

10、西平亭是行政建制的亭吗?

11、西平亭置于元鼎六年(前111年),那时候西平有汉族居民吗?

12、没有汉族居民,设行政亭有何用?

13、汉族士兵进入西平后,口粮是大问题,当时朝廷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4、作为乡或村级政权的西平亭能负责西宁一带的安全吗?

15、西平亭有多大?按王先生和“演变图”为13.4公顷(见附图1),这样大的亭有何用?

16、西平亭内有多少人?以何为业?

17、临羌新县破塌城,筑城时间晚,而仅6.25公顷,请问“行政亭”大于县城吗?

三、西平郡城:《水经注》曰:“魏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

18、《注》记“筑三城以为郡治”是当时的实录吗?

19、《水经注》成书于何时,郦道元到过西平吗?三城是据何记载,何人所见?三城是三面城墙吗?

20、西平郡置于建安十九年,《注》记为“魏黄初中,究竟置于何时?

21、初探”8页最后一行“增筑南、西、北三面城墙”,符合《注》的记述吗?是否有私改古籍的嫌疑?

22、西平亭的西城墙有多长?能作郡城的东城墙吗?

23、“屯田奏”说“邮亭多败坏者”亭置于前111年,到前61年已多败坏,到222年,经过了330年,西平亭还能做郡城的东城墙吗?

24、西汉时“城”词的使用,是指城墙吗?

25、《史记》中“韩信略定韩十余城”、“常山二十五城”、“下齐七十余城”等的“城”是城墙吗?

26、东汉时的西平社会经济状态,属于商品经济社会吗?需要筑一个大城吗?

27、西宁二阶台地无泉、无水源,居民依靠什么生活(农耕或畜牧)?

28、南灌沟是何时兴修,东汉时的西平有条件修建这个渠道吗?

29、汉末魏初西平有多少人口?需要集中到一个108公顷的城垣内吗?

30、108公顷的大城可住五六万人,汉末魏初的西平有多少工商户,需要这样大的城垣吗?

31、民国时期青海的州县级政府,只在一个50米见方的大院中办公。1800年前的西平郡官吏有多少人?需要108公顷的城垣吗?

32、汉末魏初,中央政权在西部的军事中心在西平吗?还是在兰州、凉州?

33、如果说西平亭不能作东城墙,应该说筑了四面城墙,为什么说筑了三面城墙?

34、汉末在西平西部有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的军集团或军事联盟吗?需要在西平设重兵守防吗?

35、所说西平郡城位置,西、北至崖边,南至仓门街、解放巷一线,东至湟光,这一带都是沙土地基,解放巷是砂石地基,有筑城的土壤吗?

36、需要从有粘土地方取土,运距有多少?运输工具是啥?

37、筑108.83公顷(见附图2)的城垣,土方量共多少?需要多少劳动工日?

38、西平年施工期多长,几年完成?

39、运输土方量多少?需增加多少劳动工日?

40、垂直运输如何解决,需增加多少工日?

41、制作生产之具(编背斗筹)、伐木、采薪、种菜、做饭,需用多少劳动力?

42、劳动力从何处征来,需多长施工时间?

43、劳动力的口粮每年需要多少?从哪里供给?

44、中央会支持时服时叛的地方小豪强,提供财力、物力、劳力吗?

45、小豪强能解决筑城所需吗?

46、魏黄初中,西平小豪强连年杀郡守、县令等反叛事件,有筑城的社会条件吗?

47、临羌县新城破塌城只有6.25公顷,西平郡西都县是临羌县析出,它的城垣会超过临羌县15倍吗?

48、和金城郡城比较,金城郡城垣也比西平郡城小的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关于南凉城,志载:“自卫城西至南迤东八里余乃元废州城。”

49、到1950年,南滩还有两段古城墙,研究者为何没有谈到,没有调查吗?

50、志书载:“自卫城西至南迤东八里余”的南滩古城是何时筑?

51、专家们以及“演变图”认为南滩古城是青唐城,是唃厮啰筑,此说的根据是什么?

52、南滩古城是由于什么需要和条件下筑成的?

五、青唐城《演变图》说:“青唐城位置,东到共和路西至长江路,南到玉树路,北到七一路,总面积368.68公顷,周长7828米。”(见附图3)

53、既然在二阶台地西北部在黄初时筑了一个108公顷的大城,唃厮啰何必又筑城呢?

54、唃厮啰迁青唐后有多少人口,需要筑368公顷大城?

55、当时属农耕社会,368公顷大城可住二十万人,居民吃饭依靠什么?城内及郊区可耕地有多少?

56、唃厮啰依靠后妻乔氏,有五六万户,避居林精城,那里有水有草,可耕可牧。青唐城无耕无牧,住工人还是农民?

57、唃厮啰迁青唐时,和二子(辖征与毛毡角)不和,又温逋奇子一声金龙暗通西夏,内忧外患,有筑城条件吗?

58、据《西宁府新志》“蔡公祠记”,景佑初(1034年),西夏军侵青唐,宋朝派蔡仲回率千人来救援,景佑二年湟中大旱,仲回以粮储赈灾。当时有筑城的条件吗?

59、筑368公顷大城,有多少土方量,需要多少劳力?

60、唃厮啰时期有筑大城的劳力吗?

61、吐蕃在历史上有筑大城的记载吗?

六、关于王昱的“西平亭正确位置未必正确”文中有关认识的质疑

62、“西平亭既不是军事系统的基层屯田组织,也不是一个小堡寨。”否定《中国官职大辞典》中说的西汉时期在西北边塞设“农亭”以资屯田防守。把“坞壁田舍”解为土障(战壕或掩体)的认识对吗?

63、《注》记方位顺序有颠倒,例如:牛心川水“又经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经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先亭后城,颠倒一。“湟水又东,迳土楼南”,已写了亭和城,土楼写在后,先城后楼,颠倒之二。王昱先生没有发现《注》的顺序颠倒吗?

64、王昱先生的“方位顺序”和《注》记一致吗?是否也颠倒了?

65、“青海省社科院内基建时挖出几个泉眼”这些泉眼是泉吗?是五泉吗?和《注》记载吻合吗?

66、“三个城不利于行政管理”。在1800年前的郡县有多少行政管理工作?

七、曾永丰“西平郡城考”中的问题

67、西平郡城是湟水流域第一个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城垣。此说的依据何在?

68、西平郡城“的诞生,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有曹魏势力向西扩张的主观努力,标志着西平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完全形成和汉王朝对湟水流域的有效统治。”试问:219年韩遂败走西平,220年麴演结旁郡作乱,223年麴光反,杀郡守,227年麴英叛,杀临羌令、西都长,能说明汉王朝在政治经济上的有效控制吗?

69、“考古资料分析”的A区,一个高7米,底厚4米的等腰三角形的土堆,能作为108公顷的城墙吗?如何防御?(见附图4 A区)

70、关于“青唐城”,他写道“西城墙、北城墙,明清城垣延用。南城墙在南干道上,东城墙在共和路一带的范围。”这个城垣超368公顷,需要多少劳力筑城,需要多少时间,有劳力吗?

71、这个青唐城的城墙周长7828米,而城的顶宽2米,底宽8.5米(4.5米加4米),高9米,一个7828米长的城墙,其顶宽2米,能够守卫吗?城墙顶上能储存檑木砲石吗?(见附图4 B区)

72、大同街省文联家属院现存残迹断面形状(见附图5),对这个残迹怎样认识的?

73、南滩古城的西城墙和明故城西城墙在同一条线上吗?

74、南滩古城是一个大城吗?

75、南滩古城的两段南城墙在同一条线上吗(请查阅城建部门绘制的“等高图”)?

76、南滩古城的东西两段城墙,相距多远?是连在一起的吗?

77、南滩两个古城的北城墙在何位置?

八、青唐城微型模型图有关问题

78、《青唐录》记的青唐城是一个连在一起的大城吗?

79、模型图大城四面各有二门,符合我国城垣建设,各方位有一正门,而后四通八达,纵横辐射的筑城规律吗?

80、按西宁地形这种格局的作用何在?

81、青唐录记西城无虑数千家,东城仅数百家拥有368公顷以上的城垣作何用?

82、青唐录记:中有隔城伪主居,隔城是内外城格局吗?

83、市城建局的“西宁市城市形态演变图”青唐城位置(见附图)这个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有啥需要,筑城有无条件?

九、对其他人看法的质疑

84、杨文盛先生说:222年(黄初三年)凭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是“以西平亭旧城作为西平郡城的东部屏障,然后又筑南西北三面城墙,并与原西平亭连成一体,地跨今城中南滩至南川河后北折沿湟水河岸东折,至西平亭旧地。(作者的西平亭“在今西宁东城外”,即共各路以东了)这个西平郡城比城建局的青唐城还要大,试问在黄初中由谁来筑一个400多公顷的大城?

85、在他的“第二次筑城”中说,唃厮啰杀温逋哥(奇)后,迁都西宁,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筑城。有记载吗?有大郡城在,还要筑城吗?

86、刘秉德先生说:“今南门外体育场的南看台即古西平郡城南城墙遗迹。它实为西平亭城的南城墙,如果西平亭城在共和路南,那向西由体育场南看台延长,至南山寺前再北折,与西宁西城墙结合,又从北城墙东至东稍门,不就形成四平郡城了吗?西平郡城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不过这个城也有400公顷,黄初中筑这样大的城有何用?有条件吗?

87、作者说:体育场的南看台“实为西平亭城的南城墙”,这个西平亭从共和路到体育场也有100公顷了,可能吗?

88、刘先生还说:“所谓土楼,是指土楼山,即神祠(北山寺)所在的西宁北山,因山形似土筑楼房而得名,东延至火车站以东皆形似。”试问,整个北山能起到南川河汇人湟水的座标作用吗?

猜你喜欢

西平土楼西宁
“美味”的土楼
“红美人”的故事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