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农耕文明语境中如何重新审视传统“花儿”会

2016-04-05马俊

群文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土族农耕农历

河湟“花儿”在民间产生流传有几百年的历史,从目前发现对“花儿”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在河州任职的山西人高洪在其诗作《古鄯行吟》之二写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花儿”产生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是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结果。民众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参与者,创造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花儿”作为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地溶入到当地社会民俗活动中,而民俗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集体性和全民性。在融入到全民约定俗成的群众集体活动中就形成了“花儿会”。其实,“花儿会”的前身都应该是庙会,只是唱“花儿”成为了庙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后,因为她具有特殊娱乐审美性和浪漫色彩,让群众能有亲切感,能有凝聚力,所以一些经常有唱“花儿”的庙会,“花儿会”的名字自然就取代了某庙会、集市的名字,被群众冠以某某“花儿会”的名称。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在这里“花儿”流传的区域最为广阔,演唱的民族最多,流传的曲令最为丰富,名唱家层出不穷,自然形成的传统“花儿会”较多。正是:青海的山来青海的水,青海的风光最美;青稞酩 你喝不醉,好“花儿”把你唱醉。在青海境内的传统“花儿会”基本集中在每年春播秋收前后,有的传统“花儿会”,相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伴着这些悠久的历史,还产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传统“花儿会”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了融祭祀、娱乐、商贸、集会、休闲为一体的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节庆活动。历史上,在青海影响较大的传统“花儿会”有: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农历六月初六——初八)、大通峡门“花儿会”(农历六月十五——十七)、大通青山祁家寺“花儿会”(农历六月初六——初八)、互助五峰寺“花儿会”(六月初六——初八)、互助威远镇“花儿”擂台赛(农历二月初二——初五)、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农历六月十三——十五)、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农历六月十五——十七)、乐都马营水峡“花儿会”(农历六月初五——初七)、民和峡门乱泉“花儿会”(农历五月初五——初八)、民和古鄯药水泉(农历六月初五——初七)、化隆昂思多“花儿会”(农历五月初五——初八)、贵德河阴六月会(农历六月二十一——二十五)。这些传统“花儿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密不可分。所谓传统的农耕文明就是人类祖先在最早经营原始农业的时候,根据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寒暑交替物候变化的观察,逐渐摸索出了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并用这套完整的历法来掌握农耕、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生活;在受天文自然环境周期性转换的影响下,人类又约定俗成形成了一系列集体的民俗事件及相关的行为、语言和情感活动。可以说河湟传统“花儿会”就是在传统的农耕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充满了集体农业生活情趣的民间庙会节日。她与我国其他地区全民性歌节,像“歌圩”“三月三”“歌场”等一样,都具有自身的民俗功能。

在青海,传统的“花儿会”的前身都应该是民间庙会活动。过去人们赶庙会一来是求神礼佛,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安康;二来是求姻缘,企盼人丁兴旺;三来是游览山水美景,因为“天下名山僧占尽”。人们在祈祷求福后,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放松心情,踏青游玩,唱“花儿”成为娱人的最重要活动。太阳上来照经堂,喇嘛爷红成火了;人家都有个好心肠,孽障个你带我了。层层落落一卷经,经一卷,尕喇嘛睡着者哩;偷偷摸摸一片心,心一片,想死哈谁知(呀)道哩。“花儿会”作为民间季节性的群众歌唱节庆活动,它和我国其他地区民间歌节活动一样,都与农业劳作有直接关系。我们从以上所列举出青海境内的传统“花儿会”的举办日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花儿会”都是在农业生产的间歇期举行。如:互助县每年农历二月二在威远镇举办的“花儿”擂台赛,就是人们在开播前进行的带有祈盼风调雨顺的一场娱乐性“花儿会”。二月二到了龙抬头,王三姐打了个绣球;唱罢了少年种田走,就盼个丰收的年头。而在全省农历六月依次举行的传统“花儿会”,更是人们在丰收的前夕,进行的一场“花儿”歌唱激情的宣泄,以此释放一个季节劳作之苦的压抑,等待着丰收日子的来临,并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新的劳作开始而注入生机。“花儿会”的民间习俗围绕着农耕文明,所反映出的农业知识、信仰观念、耕作方式、收获习俗和农业娱乐是显而易见。所以说不论什么地方的“花儿会”,它的产生、发展与演变都是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密不可分的。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流行在青海、甘肃的“花儿会”歌唱的主要功能和目的与我国其他地区民族的歌节有所区别。如在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三月三”和“歌圩”,这些歌节就是为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自由选择婚姻提供场所的。参加歌节的群体主要是青年人,男女青年通过歌唱相互恋爱,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提亲来步入婚姻殿堂。而“花儿会”上唱“花儿”主要是为了情感的宣泄和人性的释放。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花儿会”会场上,未婚女青年即便会唱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和人对唱“花儿”,这是因为“花儿”是情歌,歌词难免有很多庸俗之词,作为未成家的年轻女子是很难在公开场合唱出口,她们只是在私底下悄悄地唱,为日后做积累。而在“花儿会”上和公开场合唱“花儿”的都是已经成过家有了孩子的妇女,按民间说法她们已经是过来的人了,有了对爱情、家庭、生活的体验,再加上辛苦的农活和家务劳作,使她们的精神和体力长期处于一种压抑和劳累状态,而通过唱“花儿”能使她们排除苦闷,宣泄情感,寻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也可以说唱“花儿”是人们对婚姻之外,情感缺憾状态的一种精神补偿。正如“花儿”所唱:天爷下了下去给,青燕麦种的要哩;家里的骂了骂去给,尕少年唱的要哩。所以无论在田间地头或在其他公开场合,特别是在“花儿”会场,男女对唱“花儿”也罢,个人徒歌也罢,歌唱所表达出来的相思、相恋、相爱,终极目的是宣泄感情,娱人娱己,唱归唱,唱罢各自扬长而去,毫无干系,可能会因唱“花儿”走到一起或出轨,但这毕竟是个案,这就是西北“花儿会”和“花儿”这种情歌与其他地区歌节和情歌的本质不同。那么,“花儿”会作为一种与农耕文明有着紧密联系,并成为当地传统民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曾经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种不变的原生状态,被当地群众世代沿袭,成为有着深刻地域文化内涵的一道风景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高科技在社会各领域普遍应用,传统文化和原生态民俗活动也在紧跟着时代步伐,悄然发生着嬗变。

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运用基本已改变了传统的农耕劳作方式。传统的节气已基本不再是农业生产所必须严守的规则。上个世纪80年代前,青海的东部农业区哪里有冬小麦一说,而温室大棚的普遍推广,让青海的农民已无什么生产间歇期。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已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区别。随着农村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祖祖辈辈守着土地过日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有些传统的村落开始空巢化或是因为年轻人普遍外出工作使村庄成为“敬老院”和“幼儿园”。有些村落已消失,这些因素都使农村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文明被日新月异新农村生活所取代。那么,伴随着传统农耕文明的解体,紧附其身的长期形成的传统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花儿会习俗活动,也不得不逐渐开始遗失百年记忆,被动接受全新的文化概念。现在的“花儿”会虽然未完全脱离与生产劳动收获的关系,但已与过去就是围绕农业生产收获而开展活动的目的已大相径庭。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如果我们一味要保持传统“花儿会”的原生状态,让其不作任何变化,那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问题关键是应该让其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现在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的依然是传承和保护,谁也没有权利按照今天人们个人的好恶去任意改变传统的文化遗产,更不能打着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旅游文化的旗号进行统一包装,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标准、单一化的文化消费品。那么,在青海的传统“花儿会”要保持什么状态不能变。首先,传统约定俗成的时间不能变。我们不管各地传统“花儿会”是否还处在农业间歇期,不管传统的时令节气符合不符合高科技农业文明的节奏,必须坚持“花儿会”民俗活动时间的原始性,因为有了这个时间的保持,我们子孙后代就永远能寻觅回这个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渊源和记忆。这几年在青海的传统“花儿会”,有些地方为了配合政府举办的商贸、文化旅游活动,竟然将传统“花儿会”举行时间都进行了更改,甚至将一些有影响的传统“花儿”会办成政府部门主办“花儿会”的分会场,有的地方的“花儿会”直接就办成了职业、半职业“花儿”歌手的演唱会。这样就破坏了传统“花儿会”传播的密码记忆,误导了人们对特定时间产生的传统“花儿会”文化内涵的正确解读。这种做法,必须要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广大群众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同时我们要对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的这种扭曲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其次,广大群众是传统“花儿会”演唱的主体这个不能变,过去各地自发形成的传统“花儿会”,它的演唱主体都是当地和周围附近的广大群众,由于地缘和人情的关系使不同地区的传统“花儿会”都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花儿会”。就以青海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个传统“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为例。大通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举行,大通是回族土族自治县,所以在过去交通闭塞的年代,参加“花儿会”的都是大通县城附近群众和互助比邻大通的群众,这一地区的“花儿”高亢、嘹亮,演唱的群众以汉、回、土为主,在老爷山“花儿”演唱比较带有地方特色的“花儿”曲令是《大通令》《东峡令》还有互助比邻大通的土族的《绿绿山令》《拔草令》……老爷山上的老爷庙,嫑修了,越修哈越悬(呀)妙了;衣裳披上送哥哥,嫑送了,越送哈越难(呀)过了。在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则是具有互助浓郁土族特色的“花儿会”,丹麻镇在互助较偏远的脑山里,过去参加“花儿会”基本都是丹麻附近的群众,在丹麻土族“花儿会”上带有标志性土族“花儿”曲令是《好花儿令》《尕连手令》《梁梁上浪来令》等……在唱土族“花儿”令的同时,像土族民歌《祁家延西》《拉仁布与吉门索》等都是丹麻土族“花儿会”上土族歌手们常唱的曲目:羊肉下了面片了,青油哈我呛了蒜了;去年哈盼到今年了,丹麻的“花儿会”上到了。在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上大都是瞿昙乡附近的汉、藏群众,演唱“花儿”曲令主要乐都特色的是《依呀依令》《碾伯令》等……另外瞿昙镇一直是藏族乡,所以瞿昙“花儿会”上,藏族情歌《啦咿》自然不绝于会场,这是瞿昙“花儿会”的一大亮点:下去乐都高庙子,庙门朝着的碾伯;少年的把式是人尖子,都是阳世上的姊妹。而在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上,这里有著名的药水泉,这里常年有各地群众在这里饮药水治病,而到农历六月六各地浪山和喝药水的人蜂拥而至,唱“花儿”自然成为当地和外地来的群众一种特殊的文化享受,由于七里寺地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会场上自然回族群众来的较多,除唱《直令》《尕马令》等令外,在民和最有名群众最爱唱的就是《马营令》:马营三川的古鄯驿,巴州的街道里过了;药水泉的会场把你寻坏了,见了时亲热着坏了。类似这种“花儿会”他们的演唱主体应该尽最大努力去保持它的原貌,不能办成政府主办,邀请职业或半职业的“花儿”歌手进行的“花儿”演唱会,群众、特别是传统“花儿”会所在地的附近群众,自发的、自然的演唱应该是传统“花儿会”追求的永恒的主题,不能让传统“花儿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失真,不能把非遗保护全面推向市场化,要把保护有影响的传统“花儿会”与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最后,是在青海河湟“花儿”流行地区的农历六月期间,各地不要一窝蜂地都举办“花儿会”。传统“花儿会”的形成是有一定时代背景和文化要素的,是有故事和剧情的,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民俗特点,它的传承是有代表性的。现如今青海很多地区,包括政府部门为了赶时髦,或者为了发展旅游文化都争先恐后地举办各种名目的“花儿会”,使青海的“花儿会”呈泛滥成灾之势,这样做虽然对一时吸引游客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无形中冲淡人们对传统“花儿会”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向往和企盼,干扰对传统“花儿会”品牌的有效保护。所以在传统农耕文明被彻底颠覆的当代,我们要与时俱进、探讨对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保护途径,从根本上保护好祖辈遗留下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能破坏性地开采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马俊,东乡族,青海音协副主席,青海花儿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土族农耕农历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农耕感怀
闰的故事
农耕园里收获多
吃土族
过 年
神秘的土族人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农历新年精选“淘”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