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知识体系 促进思维发展

2016-04-05黄伟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设疑启发式教学提问

黄伟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三长时间的复习往往使师生都很疲惫,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呢?习题讲解时怎样利用启发式教学呢?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提问 设疑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92

一、中考科学复习中的困惑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仍然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表现”。在科学教学中,通常仍然按照“讲知识——讲例题——做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完全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情感被忽视,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得到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了学生好奇心强、问题意识浓的心理特点。

中考复习很难在教师讲、学生做的简单而痛苦的模式中乘风破浪。启发式教学恰恰能为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提供双赢的“踏板”。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源起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欧洲,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

二者的相同点是:提倡的教育方式相同,都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反对灌输知识,直接把既定的答案告诉学生,都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自己推理出答案。不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还是孔子的启发式,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对话,启发学生。

三、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一)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十分注重情境的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怎样有效地利用这些习题情境,怎样自然地从情境过渡到知识点,怎样处理疑问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哪些知识的得到需要提问,哪些知识可以直接讲解,都需要教师去钻研,教师经过钻研,就能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设置思路清晰的启发问题,激发学生内心认知的不平衡状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思考,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扩展,并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发扬教学民主。

四、启发式教学在科学复习习题讲解中的实施

(一)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图形题

直角坐标系图像题能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描述某些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在这些题目的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思考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什么量?启发学生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意义,如,图像拐点、起点、终点、每一阶段所表示的意思。

【例1】 有一包白色粉末由Na2CO3和CaCl2组成。溶于水产生白色沉淀,现向此悬浊液中逐滴加入7.3%的盐酸,发现沉淀的质量(Y轴)与加入盐酸的质量(X轴)有如图1所示关系。求:(1)沉淀物质量M;(2)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

启发设疑:1.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量?

学生答:横坐标代表加入稀盐酸的质量,纵坐标代表沉淀的质量。

2.沉淀是什么物质?是怎样生成的?

学生答:沉淀是碳酸钙,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

3.刚开始加盐酸时,沉淀为何不消失呢?沉淀不消失,说明加进去的盐酸没有和沉淀的碳酸钙反应,那刚加进去的盐酸和什么物质反应了呢?

学生答:因为刚开始加盐酸时盐酸没有和碳酸钙反应,而是和多余的碳酸钠反应了。

4.与Na2CO3反应的盐酸是多少克?与CaCO3反应的盐酸是多少克?

学生答:与Na2CO3反应的盐酸是50克,与CaCO3反应的盐酸是100克。

5.沉淀物Ca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什么物质的质量来求?白色粉末中Na2CO3与哪些物质反应了?所以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哪些物质的质量来求解?

学生答:沉淀物Ca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与CaCO3反应的盐酸溶质的质量来求,白色粉末中Na2CO3与氯化钙和盐酸反应了,所以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可以根两个化学反应中碳酸钙的质量和与多余的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来求解。

【例2】 如图2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1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2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1)当用F=5.3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牛;当用F=5.8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向右运动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N。

(2)如图2丙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力为17N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见表格: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启发设疑:1.乙图告诉了我们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答:乙图告诉了我们拉力和时间的关系。

2.当拉力为多大时物体才开始运动?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为多少牛?此时摩擦力为多少牛?

学生答:当拉力为5.5N时物体才开始运动,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为5.1牛,摩擦力为5.1牛。

3.当拉力为5.3牛时,拉静止的该物体,该物体会运动吗?那么此时摩擦力为多大?

学生答:不会,因为拉静止的物体时,拉力要5.5牛才开始运动。所以此时是静摩擦,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为5.3牛。

4.当拉力为5.8牛时,拉静止的该物体,该物体会运动吗?做什么运动?那么此时摩擦力又为多大?

学生答:会的,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5.1牛,所以做加速运动,摩擦力为5.1牛。

学生要顺利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启发学生拆解和发现题目中的信息,从文字和图像中去找寻解题的关键点,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二)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文字信息题

文字信息题往往包含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信息,当学生看到复杂的实验过程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启发学生梳理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思考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前因后果关系是当务之急。

【例3】 一个物体沿一个高2.5m,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50N。若将该物体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匀速上拉至顶端,拉力所做的功为 J,物体的重力为 N。

启发设疑。

1.题目中说“一个物体沿一个高2.5m,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如果,斜面是光滑的,物体的速度会怎么变化?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匀速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那么重力势能哪里去了呢?物体的重力势能和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如果斜面是光滑的,物体会加速下滑,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现在物体匀速下滑,重力势能用来克服摩擦做功,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

2.本题用什么方法求重力合适?

学生答:因为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可用公式W=fL计算,其值为200J,所以G=W有/h=W/h,得到G=80N。

3.拉力所做的功为什么功?有几种求法?在本题中,用什么方法求合适?

学生答:拉力做的功为总功,W总=Fs或W总=W有+W额,本题中用W总=W有+W额来解可能会较好,因为W有可以求出,W额就是克服摩擦做的功。

从信息题的问题情境入手,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分层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置有效提问是关键。

(三)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统计表题型

图表及数据能很好地反映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物质的质量,但实验中几种物质有没有完全反应呢?什么物质有多余呢?多少克某物质和多少克另一种物质能恰好完全反应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启发学生通过数据及相关信息发现以上问题尤为重要。

【例4】 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相关数据见下表(实验误差忽略不计);

(1)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2)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启发设疑:1.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或第三次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要产生0.2克氢气,需要合金多少克?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需要合金12.5克。

2.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相比较,要产生0.2克氢气,需要稀硫酸多少克?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需要稀硫酸100克。

3.要产生0.2克氢气,需要多少克合金与稀硫酸恰好反应?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需要稀硫酸100克与12.5克合金恰好反应。

由此学生已经知道了硫酸和合金反应的质量关系,求铜的质量分数时,以12.5克来研究,根据0.2克氢气的质量可以求出12.5克合金中锌的质量,铜的质量分数就不言而喻了。

【例5】 某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其五次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

1.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

2.表中x的值是多少?

3.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启发设疑:1.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数据相比较,第一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什么物质反应完了?

学生答:第一次实验中氧化铜反应完了,硫酸有剩余。

2.第三次和第一次实验数据相比,第三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什么物质反应完了?并可得出2克氧化铜和几克硫酸溶液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克硫酸铜?

学生答:第三次实验中氧化铜有剩余,硫酸反应完了。根据计算,120g×4/9.6=50g,并可得出2克氧化铜和50克硫酸溶液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克硫酸铜。

3.第四次和第一次实验数据相比较,第四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什么物质反应完了?

学生答:第四次实验中硫酸反应完了,氧化铜有剩余。

通过层层设疑,启发学生注意审题的关键点,分解解题的难点,化整为零,最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关注启发设疑的细节

(一)启发设疑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启发时,问题有难有易,学生也有层次,因此,基础知识的提问可让后进生回答,灵活度较高的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学生来回答。

(二)设疑要有启发性

启发引导时,忌点拨不到位,让学生莫名其妙,但点透了,又没有思考价值。

(三)注重学生回答后的处理

学生回答后,要立足于问题本身,与学生共同探讨:你为什么这样想?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你看对不对?要给学生检验和反省自身回答的机会。

总之,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中考习题的教学,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设疑启发式教学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