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盲人无障碍电影的选择与出路
2016-04-05刘扬熊闫寅子黄天书
刘扬++熊闫寅子++黄天书
【摘 要】近年来,盲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盲人无障碍电影就是关注之下的产物。笔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阐述对于盲人无障碍电影的选择尺度,以及盲人无障碍电影可以向哪些方向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无障碍电影;期待视野;心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J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33-02
近年来,无障碍电影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的无障碍电影,是指为方便残障人士观看的经过加工过的电影节目。笔者在完成课题《无障碍影视作品解说的教学与实践意义》的过程中,举办了《“缤纷山野·诗意云南”云南民族题材文学影视作品专题咏诵会》和《光音的故事》主题晚会。这两台晚会,是专门针对盲人群体所举办的,而对于如何选择盲人无障碍电影,笔者略有总结。
一、什么样的电影类型适合盲人“观众”
笔者觉得要谈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盲人的心理诉求
马斯洛在人本哲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讲到,人的需求层次大致分为五个层次,他们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很显然,电影艺术,作用于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之上,并不能照顾到人本身的生理需求。因此,他的作用范围,应当是需求层次论中的后四点,也就是盲人在心理上的诉求。所以,我们选择电影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盲人的心理诉求的问题。
说到盲人的心理诉求,也就必须要了解盲人的情感特征。盲人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独、敏感、猜疑、富有同情心。
孤独感:这是盲人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情感体验。盲人由于行动受限制,又不能看到自身行为的结果,因而总是显得很被动,加上不能通过视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模仿,不能用体态语言与人沟通,这就影响了盲人与普通人的交往。
自卑感:盲人由于生理缺陷,几乎都经历过自卑的痛苦。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普通人多得多,有时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正确的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或遗弃。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人对盲人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盲人发挥自身的才智和潜能,使之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可能使盲人产生自卑感。
盲人正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才形成了敏感,猜疑的情感:盲人也正是由于社交群小,并且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才形成了自卑、孤独的性格。
所以,盲人的心理诉求总是围绕着“被关心,被尊重,被接受,被平等对待”等。因此,我们在选择电影时,被选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就应当反应着盲人心理诉求。
(二)对于不同类型的盲人应当选择不同的电影
“盲人”这个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篇论文所讨论的“盲人”是狭义上的盲人,也就是“看不见的人”。狭义范围内的盲人种类,主要包括“先天盲”和“后天盲”。先天性的盲人是指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视力的人;后天性的盲人则是指原本存在的视力由于病变或外力损害而导致视力的丧失。
先天性的盲人,由于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任何对颜色的体验,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也不存在“看到”,因为他也没有任何看的体验。对于后天性的盲人,那由于他有过对颜色的体验,当然有颜色的概念。尽管他不能“看到”(指从通常的视觉途径得到视觉信息),但只要他脑里视觉部分还正常,那某种刺激下他会有颜色的感觉。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对两个盲人——一个是先天性盲人,一个是曾经见过颜色的后天性盲人——说:“天空是蓝色的。”先天性的盲人由于没有看见过天空,更没有见过蓝色,所以这句话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句在画面描述上毫无意义的话。但是对于后天性盲人来说,由于他见过见过天空,也见过蓝色,那么即使他现在失明了,他无法真正的看到这一画面,但是在他脑里的完好的视觉部分,依然可让他感受到这一画面。总的来说就是,先天性盲人对这一句话的画面描述没有认知,而后天性盲人对于这一句话的画面描述有比较清晰地认知。
因此,笔者以为,对于不同类型的盲人,在“观看”电影的种类上,可以有所区别。
一些叙事性强的电影,比较适合先天性盲人,比如说:《五朵金花》、《孔雀公主》、《山间铃响马帮来》等;一些画面感较强的影片,就可以让后天性盲人来“观看”。
(三)符合盲人期待视野的影片
每一个人,对于他所能接触到的事物,都有所期待,盲人也一样。
期待视野的基本定义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套用在电影中,笔者以为,这三个层次应该是类型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笔者现在主要想论述的重点是形象期待。
盲人群体,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对于形象的期待会有特殊的要求。首先,他们最直观的期待就是希冀主人公是盲人或主人公在某一时间段内是盲人。其次,他们希望看到的电影是反映盲人生活的。第三,他们希望看到影片中有盲人出现,并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人公是盲人的电影,对于盲人来讲,是最吸引人的。盲人群体能够在主人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首先,这就满足了他们最根本的期待。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如果有一部影片以一名篮球运动员为主角,那么你就会想要去看它。这是一种身份标签的代入感,而盲人的身份标签无疑是他们的目盲。
反映盲人生活的影片,近年来最著名的可能要数娄烨导演的《推拿》了。电影从各个角度全面的再现了盲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这一生活状态的再现,使我们这些身体正常的人在观看之后,身心都仿佛被洗涤了一般,更何况那些生活状态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盲人群体呢?
笔者所论述的第三种影片,它的主人公可以不是盲人,它的剧情也可以不反映盲人生活,但剧中只要是出现了盲人这一角色,多少会和盲人群体产生一些共鸣。当然,较之于前两种,盲人对于最后一种电影的期待视野肯定要弱一些。
二、无障碍电影制作人才培养进校园
结合无障碍电影解说的技能和技巧的具体要求展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这类有声语言专业学习的学生们,显得尤其紧密,无障碍电影中的场面、情境、人物、事件、地点、都会通过有声语言传播的方式传递给残障人士。
播音实践教学与无障碍电影的建设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学生们在给无障碍电影解说的技能和技巧的学习中,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锻炼语音发声,态度情感、对人物的把握拿捏、对象感的训练和对稿件、影片的体会和感悟能力等。
我们在播音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相关的课程和训练。学生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和推动了无障碍电影解说的发展,从而也残障人士建设更美好完善的生活尽量自己的一份力。把所学所得最大化和最实效最充分的回馈社会,从一个单纯学习的层面上升到为社会尽一份力的现实存在意义的层面。
三、小结
在启动课题的伊始,我们建立了“音为爱”这样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用来推广无障碍电影。我们将此微信号与蜻蜓FM、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多平台互动,时至今日,平台点击量已经过万。我们也设想将无障碍电影从慈善事业往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试想一下,如果晨练的人能够一边跑步,一边“看”电影,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那么无障碍电影就不仅是一种慈善事业,而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