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人

2016-04-05李松蔚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整件事亲戚朋友辞职信

最近的新闻,某大学大四学生涉嫌弑母,警方悬赏通缉。

让我注意到的是一个细节:事件发生在去年夏天,而受害者的尸体直到今年2月才被发现,不是找不到,而是根本就没人想找!不仅如此,整整大半年,犯罪嫌疑人也踪影全无。如此说来,两个大活人失踪了半年多,却没有一个身边人对此有所反应。在我心里,这已足够引人深思。

整件事解释起来也不稀奇。犯罪嫌疑人伪造了一封受害者的辞职信,先辞掉了工作,又用手机短信和QQ通知亲戚朋友,说自己已出国,甚至还借来一大笔钱。犯罪嫌疑人心思缜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无人生疑。

至于犯罪嫌疑人自己呢?作为一个大四毕业生,半年不在学校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已经没课了,全部时间都是自己的,爱怎么用怎么用,实习啊,创业啊,旅游啊,在外租房啊。我在微博上提出这个问题,甚至有网友耐心向我解释:“大四了天天待在学校才不正常呢,都是整天不见人影的。”

其实,我就在大学里工作,不用他们说我也知道:这太正常了。惟其正常,才映衬出整件事的荒谬绝伦——所有人都在正常的框架内行事,居然发现不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已经实打实地从自己身边消失了。

过年的时候,我收到几百条微信,都在祝福新年快乐。有一些消息的上一条是生日祝福,或者中秋快乐,中间再没有任何对话。甚至上一条就翻到去年除夕的新年快乐,我想,假设今年有一天我出事了,他们会注意到吗?不会,只有等到明年过年,说不定一些人才会发现:李松蔚没回我的拜年信息。这些人当中,又恐怕无一例外会想:算了,他肯定太忙了。碰完这么一个软钉子,还会有人打电话过来,确认我的安全吗?我谨慎地表示悲观。

但我仍旧不太担心,哪怕我的家人都没有理会我的消失,起码我还有一份工作。周一上班的时候,领导和同事会发现我迟到(不多久,他们把“迟到”改成了“缺勤”)。他们可能先通过微信问问我的情况,如果一直没收到回音,估计最晚不超过上午10点,就会有电话打来了。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从我的家人到朋友,任何跟我有联系的人都会被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紧张。最后,我相信,当天的太阳还没落山,他们就会报案。

为了避免引起这些人警觉,只好伪造我的辞职信。不见得可行。这虽然能解释我为什么不再上班,但我的领导不应该看过就算。且不说有多么震惊了,哪怕只为了基本的礼貌,她也会亲自给我打一个电话吧。更不用说同事们,难道就不想再跟我见上一面,告个别,问问我为什么说走就走?

除非他们觉得,辞职这事,QQ上聊一聊也就足够了。

好吧,就算如此,我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亲戚朋友。犯罪嫌疑人冒充了我的名字,在网上告诉他们:我出国了。可我相信总会有几个好朋友怒气冲冲地打电话来:“喂!你小子什么意思,出国也不提前说一声?吃顿饭啊!我还要让你帮我捎点东西呢!”——“抱歉,打不了电话,还没办好国外的电话卡。”那他们也会不依不饶:“去哪个州?租的房子怎么样?安顿下来发几张照片看看?”或者干脆要跟我视频。总之,光凭着QQ搪塞,恐怕连一个月也瞒不了。

在这个案子里,显然整整半年都没打过电话,没收到过照片,也不可能视频——谁也没觉得不对劲。而且大家熟到不见面就能借钱的程度。

这件事之前,我很难想象一对有着稳定社会关系的母子,可以不留痕迹地全身而退。就算是大四学生,没人关心他找工作或者毕业论文的情况吗?就算整天忙着实习,朋友们晚上不会抽空一聚吗?就算在外租房,室友们不去他的新家做客吗?……但事实俱在,我只能接受。整整半年,一个家庭消失了,假如不是出事,他们甚至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说不定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景观。

一位网友给我的留言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如果别人不想让我们介入到他的个人生活,就应该尊重他。”他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猜你喜欢

整件事亲戚朋友辞职信
深夜沏茶
骄傲的蚊子
鼠年聊聊鼠文化
幽默辞职信
桌布的辞职信
参照群体对中国奢侈品从众购买行为影响的研究
喜欢插嘴可能缘于焦虑
最具情怀辞职信
心照不宣的回报
Learn and 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