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4-05龚昕
龚昕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7)
湖南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龚昕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7)
蚕桑是湖南的特色传统产业,由于生产手段落后、劳动力资源紧张、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等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湖南省蚕桑产业的生产现状进行调研,概述了湖南蚕桑现阶段的生产背景、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推进湖南蚕桑产业机械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蚕桑;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
湖南省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山海经》中就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唐宋时期,湖南省种桑养蚕已经盛行,洞庭湖区的蚕桑生产在西周时期就初具规模,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湖南的蚕桑产业一直相当发达。“九五”末期湖南省蚕桑产业由于市场的波动有所萎缩,近些年随着蚕桑产品多元化拓展,以及国内外市场对生丝产品的不断增大,又呈现出了恢复性发展的态势。据初步统计,目前湖南省桑园总面积已达8200hm2种量5万盒,年产蚕茧2000余t。
1 湖南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体规模不大,但特色及比较优势明显。目前,全省122个县市区中46个有桑园或进行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津市、沅陵、花垣、湘乡、双峰、澧县、祁东、株洲(县)、永兴、溆浦、洞口、会同、泸溪、君山区、大通湖等地,占全省的80%以上,并以相对集中连片的发展格局为主。虽然湖南省蚕桑产业总体规模相较其他经济作物规模很小,但是由于蚕桑产业的特点,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蚕桑新功能的拓展和新技术的使用,蚕桑产业日益展现出生态高效循环的特点,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蚕桑产业链条长,可开发产品多,每亩桑园仅养蚕正常收益可达4000元左右,如能进行其他综合利用,综合亩桑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同时,蚕桑产业是典型的生态循环产业,不仅在自身产业链条中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还因为桑树独特的生态治理功能,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改良,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1)具备优良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据中国蚕业区划评定,湖南省为全国最优蚕茧生产区之一,在种桑、养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属栽桑养蚕的最佳生态区,其自然条件为桑树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生产优质蚕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湘中、湘西、湘南大量的丘陵山坡地,湘北闲置的河滩、洲口、沟堤等都非常适合种植桑树,土地资源富足。近年来湖南省在镉超标区域实行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由于桑树具备修复治理镉污染土壤的特殊功能,蚕桑产业作为重点替代产业已经占到长株潭结构调整面积的40%以上,未来全省镉超标区域的修复调整治理中,蚕桑产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湖南省大多数地区农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和习惯,植桑养蚕的区域范围广,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2)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2014年世界桑蚕生丝产量为13.15万t,再创历史新高。蚕丝作为天然纤维中唯一的长丝纤维,其优良特性蕴含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近年来国内丝绸制品消费也保持旺势,2014年蚕丝被销量则突破7000万条。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领域的拓展,桑果饮料、蚕沙叶绿素、丝棉丝绒被服、桑枝食用菌、桑枝地板、蚕蛹蚕蛾功能食品、沙地桑和饲料桑业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开始实现产业化开发。蚕丝在医药(如人造皮肤)和美容(丝蛋白美容产品系列)方面的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开发的产品已经逐渐产业化和市场化。湖南发展蚕桑对于加快实现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3)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等特点,这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每公顷桑园除去种养成本,产茧年纯收入在6万元以上,比种植棉花、水稻高3万元左右。蚕桑产业综合链条长,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蚕粪、蚕丝、桑叶蛋白与丝蛋白等都可单独开发成独立产业,特别是目前正大力推广的桑叶饲料应用,能很好地缓解湖南省“人畜争粮”的矛盾,解决畜禽养殖业高品质饲料蛋白来源问题。发展蚕桑产业,不仅其全部产物均能有效利用,产生经济收益,还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治理功能,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2 湖南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问题
虽然湖南蚕桑产业的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产业规模偏小、产业模式传统,产品出路狭窄。至今湖南省蚕桑产业绝大多数仍延续栽桑只为养蚕、养蚕仅为缫丝织绸的传统模式,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突出;全省规模深加工企业空白,茧丝绸产品普遍为初级品,精品深加工匮乏,茧丝制品出口价格很低,甚至低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茧丝制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创新少,开发产品多、形成商品少,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产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较差。究其原因,除了市场、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因素外,最为关键的是蚕桑产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1)蚕桑产业整体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相较其它农业产业,我国蚕桑产业整体机械化水平较为低下。主要粮食作物中,综合机械化水平水稻达到了76.5%(2014年,以下同),玉米81.4%,小麦93.7%,大豆59.9%,马铃薯亦有37.8%;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虽然明显低于粮食作物,但油菜达到了43.1%,花生50%,棉花61.1%,甘蔗30%。考虑到桑树属于乔木类,家蚕养殖属于畜牧类,目前我国养殖业及林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虽然不高,但畜禽养殖的饲料种植收割及饲育环节机械化应用水平并不低,林果业的建园作业和植保环节亦基本实现机械化,两者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至少在15%以上。而据评估,我国蚕桑产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不超过5%。湖南的蚕桑产业机械化水平尤为低下,绝大多数蚕农仍延续着数千年以来的传统作业模式,桑树种植、桑叶采集和转运、养蚕、制种、削茧、煮茧等基本靠纯手工劳动。在缫丝作业环节,由于湖南省现无一家专门的缫丝企业,导致这一本应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环节仍然采取小作坊式的传统方式进行,缫丝质量大受影响。目前蚕桑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广东、四川、江西等,在小蚕工厂化饲育、工厂化缫丝、桑园机械化管理、机械化削茧鉴蛹等方面都比较成熟,总体机械化程度已远远高于湖南省。
(2)蚕桑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少,效果差。蚕桑生产主要是两个阶段,其中种植业阶段主要有:桑树的种植、培育、采摘,而养殖业阶段主要包括蚕的饲养、缫丝、以及织绸等。传统的蚕桑产业是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几个重点环节中如桑园管理、桑叶采摘转运、蚕的饲育以及烘茧缫丝都主要依靠大量熟练劳动力,同时家蚕制种比较复杂,对熟练蚕农的要求更高。现阶段我国传统蚕区普遍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加之养蚕辛苦愿意从事这个产业的人日益减少。因此在蚕桑生产的重点环节使用机械设备替代人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日本先进的养蚕技术,加上大量蚕桑工作者自主探索,引进、开发了一些桑园管理机具、养蚕机械设备、制种及蚕茧干燥设备,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蚕桑生产相关的机具均比较简单,仍属于比较低端化的农用机具,使用效果并不能满足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如在蚕桑生产使用劳动力最多的桑叶采摘环节,目前主要使用的有省力化桑剪和桑枝伐条机,都是比较初级简单的剪伐机具,虽然添加了助力设施,但并不能减少劳力需求。桑园管理机械方面虽然有桑园微耕机、喷灌机等,但设计比较简单,没有可推广应用的成熟产品。家蚕饲育方面目前应用较多的省力化蚕台,仅仅解决了多层蚕匾添加桑叶时搬动省力的问题,对减少饲育劳动并无太多明显作用。现阶段最先进的蚕桑生产相关机械设备应该是活蛹缫丝机,主要用于蚕种制种,全国目前只有不到10台,且基本上是科研部门在使用,并未真正用于制种生产。湖南省相较全国来说,几个蚕桑生产关键环节的机具使用程度更为偏低,由于湖南桑园大多在丘岗山区,且规模连片程度不高,生产比较分散,现阶段基本靠蚕农手工劳动为主,简单的桑园管理、剪伐,养蚕机具使用率都很低。
(3)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与机械化相辅相成,机械化程度高可以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反之规模化达不到一定程度,也会限制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全国蚕桑总规模并不大,桑园总面积不到93.3万hm2,且主要分布在江浙、两广、山东、四川等几个主要省份,相应的这些省份蚕桑机械化水平也相对较高。湖南仅8000hm2桑园,分布在46个县市区,蚕桑生产分布十分零散。现阶段连片超过千亩的桑园不到20处,最大连片面积仅200hm2。湖南蚕桑生产基本上属于分散种植、分散养殖,农户个体操作,低水平发展。全省注册从事蚕桑产业的企业仅有数十家,且规模均较小。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参与,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机械化水平也难以得到提升。
(4)蚕桑机械化科研基础薄弱。虽然在蚕桑科研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向仲怀院士率领的团队于2008年成功绘制了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被誉为21世纪蚕业科学的里程碑。但在蚕桑机械化方面的科研关注及投入一直很低。尽管蚕桑产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创汇产业并占据了全世界丝绸市场的80%以上,但行业内关注更多的是如何获得更高质量的蚕丝以及如何培育更好的桑、蚕品种,对载桑养蚕过程中如何提升机械化水平关注度很低。2008年,我国建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了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初步改变了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研究几乎无任何经费支持,研究队伍力量不足的维艰境地。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该研究室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专门从事蚕桑机械研究的技术人员仅有不到20人。虽然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专门的蚕桑科学研究所,但设立了蚕桑机械研究部门的仅有4个。由于缺乏既懂机械又懂蚕桑的专业人员参与,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水平一直比较低下,相应的在科研投入方面也十分薄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蚕桑科研的资金项目中几无专门针对蚕桑机械化的专项。湖南省仅有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一家专门的蚕桑科研机构,长期以来基本没有开展蚕桑机械方面的研究。科研基础的薄弱,客观上导致蚕桑机具的研发十分滞后,严重制约了蚕桑机械化的发展。
(5)蚕桑机械化关注度低,政策支持缺乏。由于产业规模小,劳动力需求高,传统作业思维影响严重,各个层面对发展蚕桑机械化的认识程度偏低,关注程度自然不够。特别是在政策支持层面,由于蚕桑产业的特殊性,种桑属于种植业,养蚕属于养殖业,归农业部门管理;而终端产品蚕丝以及丝绸加工出口又归商务部门管理,客观上导致在宏观管理层面没有统一,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不成系统,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比如虽然商务部门设立了茧丝绸发展基金,但总量偏小,且重点投向茧丝绸加工出口企业,对产业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基本没有投入。而农业部门由于蚕桑产业规模太小也基本没有较大的、连续的政策项目支持。现阶段对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最重要的一个扶持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国家补贴目录中蚕桑机械没有列入,几个蚕桑规模较大的省份如四川江苏等在省级补贴中列入了部分机具,而湖南省蚕桑机具从未享受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是产业发展最好的引导,缺乏政策关注和支持,蚕桑机械化水平自然难以提升。
3 推进蚕桑生产机械化的主要途径
对整个蚕桑产业来说,提高机械化水平,解决劳动力对蚕桑生产关键环节的制约,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来推动产业规模化升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一个具备生态功能和高综合收益的特色产业,蚕桑在湖南正日益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桑叶饲料应用和镉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及产业调整已经得到了省政府层面的认可,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长株潭地区镉超标耕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规划中,均将蚕桑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内容。在此背景下,亟需深入关注湖南省蚕桑发展的关键制约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蚕桑机械化进程,提升蚕桑机械应用水平,以推动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和促进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作用。
(1)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湖南蚕桑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为蚕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蚕桑良种良法、蚕桑机械等各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整合商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向蚕桑基础研究、蚕桑产业发展、桑树生态应用及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倾斜。尽快争取将部分相对成熟的蚕桑生产机具纳入国家或省级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发挥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利用优惠贷款、减免税费等政策,鼓励规模企业参与蚕桑产业建设,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蚕桑产业发展。
(2)加快研发引进推广适应湖南蚕桑生产需要的机具设施。组织蚕桑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蚕桑养殖链关键环节机械的研制与开发,重点解决桑园管护、桑条种植、采收、立体养蚕设施的研发,降低劳动成本,提高蚕桑生产效益。加大成熟机具的引进和推广,在湖南省重点蚕区建立完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蚕农提升应用蚕桑机械的能力。
(3)加快促进蚕桑产业农机农艺融合。当前蚕桑机械化程度不高,机具应用不广的一个直接因素在于桑树种植与机具适用性不相适应,家蚕饲育过程亦有一些不适用于机械化的地方。为此,必须同步改良蚕桑养殖农艺与作业装备开发。引进和培育适宜的品种、规范种植基地是解决机械化生产的关键。在蚕桑生产中,桑枝叶的收获是一项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作业。据调查,在整个蚕桑生产中,生产桑叶劳动力的费用约占60%,而桑枝叶收获作业时间约占整个养蚕作业劳动时间的27%,实现机械化收获是当前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蚕桑的农艺也应密切配合桑枝叶收获机械作业,因此在研发、引进桑枝收获机械的同时需要对原有规格的桑园进行改造。家蚕饲育环节亦需针对全程自动化操作的目的进行养殖工艺改良。
(4)加快提升蚕桑产业规模化水平。在政府引导与协调支持背景下,鼓励桑蚕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扶持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逐步打造技术辐射面广、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集群效应大的蚕桑特色产业集群。以桑蚕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要积极兴建高质量连片上规模的现代化桑园,通过规模化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蚕桑机械化的应用。
[1]张会玲,张涛依.小型桑树伐条剪枝机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选择[J].农机化研究,2006,(7):110-112.
[2]王万余.日本的蚕桑机械化及对我国蚕桑机械化的思考[J].北方蚕业,2002,23(3):12-14.
[3]李健,韦灵南,邓敏和.桑叶采摘机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4,(1):191-192.
[4]李健,靳龙.桑叶采摘机手动操作机构的优化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72-74
[5]周金珠,储方雄,王云根.吴江市蚕桑生产机械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09,35(2):15-16.
[6]胡祚忠,吴建梅,张剑飞,等.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J].蚕桑科学,2010,36(6):998-1003.
[7]叶建民.蚕桑生产机械化技术引进应用及前景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0,(5):98-100.
[8]林方华,徐永仙,费洪标,等.实施示范工程 发展蚕桑产业[J].中国蚕业,2003,(2):53-54.
[9]栾炳群,王承元,沈雨志,等.泰兴市蚕桑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06,(4):13,15.
[10]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1]孟繁利,谈顺友.湖南省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蚕业,2010,(1):47-49.
[12]艾均文,龚昕,肖建中,等.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湖南打造生态高效蚕业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5,(2):62-66.
Status Quo of M echanized Production of Silkworm in Hunan and Countermeasures
GONG Xin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7,China)
Silkworm is featured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Hunan,whose further developmentisrestricted by old production means,insufficient labor forceand smallmechanization scal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roduction status quo of silkworm in Hunan province,summarizes the production background and mechanized production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s well as explores how to promote mechanization of silkworm in Hunan province.
silkworm;production mechaniza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S233.75
A
2095-980X(2016)09-0001-03
2016-08-07
龚昕(1974-),湖南永州人,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