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气学说的科学性探讨*

2016-04-05邢玉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干支纪年学说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咸阳 712046)

运气学说的科学性探讨*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咸阳 712046)

本文在讨论了运气学说学术争鸣基本共识的基础上,从干支纪年的天文学依据、天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平气推算的依据与一致性、运气预测的必备要素、极端气候事件与运气学说的关系、气候变化与人类疫病流行关系等6个方面讨论了运气学说的科学内涵,指出运气学说认为天文、气象、物候与人体生命活动相关的思想的正确性,但运气学说以干支符号推演的方法还需商榷。现代研究运气学说应在肯定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抛弃干支符号推演工具,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创造新知识。

运气学说 学术争鸣 科学性 评价

运气学说因其理论之玄奥,验证之困难,涉及学科之庞杂,加之对运气学说概念理解之混乱,已成为中医学中争议最大的理论。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建构运气学说之时起,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的肯定、怀疑、否定的争议即持续不断,时至今日,似乎尚难有定论。反观运气学说近60年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研究中最为混乱、结论变异性最大的领域。特别是2003年SARS暴发流行后,出于应对疫病防治的需要,运气学说的研究又受到了中医界的重视,从各种课题的立项、期刊及博硕士论文,乃至将运气学说设立为中医院校的一门课程等,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对运气学说持肯定态度,但对运气学说的建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反思的情况甚少,反而掩盖了运气学说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波塞尔[1]在《科学:什么是科学》一书中曾指出:“引导科学发展的是提出问题,保证科学找出正确结果的是科学批判”。因此,系统梳理运气学说本身乃至当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理性的学术争鸣,无疑是开展运气学说科学研究,促进其正确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争鸣的共同基础

基于以往有关运气学说争鸣的一些混乱状况,有必要首先理清开展运气学说学术争鸣的一些基本共识,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

1.1 运气学说的概念共识

什么是运气学说?中医学界的认识与界定并不统一,甚或有所谓广义运气学说与狭义运气学说之说。笔者对此曾做过系统梳理,发现有7种之多,并分别探讨了7种概念各自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将运气学说与医学气象学或时间医学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提出运气学说可定义为:古人研究天象、气象、物候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关系及其规律,寻求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的一种学说。同时必须明确运气学说不同于现代医学气象学或时间医学,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干支符号作为演绎的工具,来推论天象、气象、物候及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以探索自然现象与生命现象的共有周期规律,从而寻求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方法[2]。

1.2 科学理论评价标准共识

科学理论的评价,本质上是科学共同体接受和选择科学理论的过程。尽管不同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观点各异,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科学理论的评价存在其客观依据和基本的评价标准:总结各家观点,可归纳为以下4个主要方面:①经验检验标准。即从科学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结论应该与实验检验的结果相符合,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是评价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②逻辑一致性标准: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其内部必须在逻辑上自洽,而不能自相矛盾,同时应与公认的有关的科学理论具有一致性;③简单性标准:即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应该尽可能少,尽可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符号、方程来解释尽可能广泛的经验事实;④预见性标准:即科学理论应当能预言那些未知的或在科学理论创立时未被解释的实验事实和现象,能超越其得以产生的经验事实基础并预言大量新的未知的经验事实。

2 运气学说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代要开展运气学说的科学研究,首先有必要对运气学说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系统梳理,以获得对运气学说的理性认识。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6个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

2.1 干支纪年的天文学依据

众所周知,运气学说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的工具符号,不仅要借用纪年干支来推算岁运、客运、客气,而且也要依赖于值年天干的阴阳属性以确定大运、主运的太过与不及,那么干支纪年有没有天文学的依据?

从干支纪年来看,首先一般认为干支纪年与岁星纪年有关,但岁星公转周期实际是11.86年,而不是12年整,岁星在天空的运行经过约82.60年后,就要超1次,因此后世行用的干支纪年已经与岁星无关,而源于岁星纪年的太岁纪年是将周天人为划分为12等分,因此以纪年干支为工具推算气候变化,很明显已经丧失了天文学的依据。其次,据对干支纪年起点的考证,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丁丑为基点推论至今而无间断的干支纪年法,也难以反映天文历法的实际[3]。干支纪月、干支纪日等,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2.2 天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假设干支纪年有天文依据,但气候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巨系统,地球气候系统由五大圈层组成,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气候变化是五大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天体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即太阳常数的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太阳活动的变化,二是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黑子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涉及如下不同的周期:①5-6年周期;②22-23年周期;③80-90年周期;④蒙德尔极小期。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有3种有规律的变化:①地球轨道的偏心率有9.6万年的周期变化; ②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8°-24.4°间变化,周期为4.2万年; ③日地距离的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1万年。

由此可见,用干支符号推演气候变化,存在着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干支符号推演气候的变化,并未考虑也不可能考虑到地球气候系统构成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恰恰是气候变化的内在因子;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仅仅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外在强迫因子之一,干支符号推演气候的变化,不仅不能准确反映太阳活动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也不涉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近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近50年来的增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4];三是反映天体运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太阳活动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其对气候变化影响有着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短者仅5-6年,长者达万年以上,与运气学说干支推演的60年周期并不相符。如果再加上气候系统内部与外部其他因子的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将更难以把握,更不可能呈现出运气学说所描述的60年周期循环以及所包含的5年、6年、10年、30年节律变化。四是气候系统构成要素具有空间地域的差异性,由此形成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如中国气候变化地域跨寒、温、热各种气候带,同时由于高山深谷、丘陵盆地,往往使得在不大的水平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地带。以中国近500年的旱涝分布为例,即呈现出以长江为主的全国涝、长江涝而华北及华南旱、江南涝而江北旱、长江旱而华北及华南涝、江南旱而江北涝、全国旱6种类型[5],也反映了气候的地域差异。反观运气干支符号推演,很明显不能反映此地域差异。

2.3 平气推算的依据与一致性

运气学说中平气的推演,是借助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干支,根据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克关系来确定。首先,利用标记时间的年、月、日、时干支符号及其关系来推算气候之正常与否,必须明确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有无天文学依据的问题,而上述讨论已告知我们,干支纪时大多缺乏天文学依据。其次,平气推算根据岁运与司天之气、岁运与年支的五行方位、岁运与交运的月干、日干或时干两两之间的关系来推论,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内在的逻辑矛盾。如运气六气起始日的问题,宋代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提出运气起始从大寒日计,古代几无异议。现代高思华[6]、程彦杰等[7]提出应以立春为初气的起点,并对此进行了气象资料的验证。张喆[8]利用51年10地区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对大寒日与立春日两种起始点经过计算后比较两者的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运气推演方式与实际天气情况的符合程度的差别不大,认为每年六气的起始点定在立春可能更为合理。高春廷等[9]研究认为六气以大寒为起始的划分更能反映客观气候变化规律,也更合理。诸如此类问题不少,如五行同行相互资助可以转化为平气,那么五行之间母子相生能否转为平气?如果岁运不及得司天之气相助、岁运太过得司天之气相克为平气,那么岁运不及得在泉之气相助、岁运太过得在泉之气相克能否转为平气?平气推算只考虑了岁运与司天之气、岁运与年支的五行方位、岁运与交运的月干、日干或时干的两两之间的关系,如果将岁运与司天之气、年支五行方位,乃至在泉之气四者结合推算,其结果又当如何评判?故即使如博学之张介宾,也只好感叹说:“若太乙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则其符会,虽皆曰平气,然而纯驳固自不同,逆顺亦有轻重。且司天既有临遇?在泉岂无临遇?天地既有临遇,六步岂无临遇?[10]”

2.4 运气预测的必备要素

运气学说常被一些学者誉为预测之学[11]。所谓预测,是根据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性,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事物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到达的水平所作的一种科学推测,目的在于寻找控制事物未来发展的方法或途径。科学预测一般应当具备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及其程度等3个基本要素,而且三者缺一不可。例如地震预报,就必须具有时间、地点、震级三个要素。否则,如仅用两个要素,缺失其中任意一个要素,所做出预报的准确率都可高达80%以上。但据已有的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里氏7级以上地震14次,6.5级以上地震50多次,3-4级的小地震数百万次。假定依据二要素预测方法做出预报:“明天西安将发生地震”,而不报出震级,或者预报“未来2个月内将发生6级地震”,而并不报出地点,这种预测的命中率尽管很高,但与简单的统计资料相比,并没有提供更多信息。

作为预测学的运气学说,不管是对较长时段气候变化的预测,还是对该气候环境下所发生疾病的预测,自然也必须具备时间、地点、气候或疾病类型3个要素。但古今中医运气预测,大多只采用时间、气候或疾病类型2个要素预测,没有涉及地点要素,尽管表面上看准确率很高,实际上并不能达到预测的目的。

2.5 极端气候事件与运气学说的关系

极端天气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区,在其统计参考分布之内的罕见事件,其出现概率一般要等于或少于10%。极端气候事件是某一特定时期内许多天气事件的平均,而平均本身是极端的(如某个季节的降水)。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12]。如果说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之学,那么可以从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来验证或评价。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特点有:①周期性:一般认为,气象灾变的频率分布在小尺度上常表现为无序的、非稳定性的,其集合态在大尺度上则有显著的韵律性、准周期性,且冷暖、旱涝周期不尽一致;②连续性:指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持续若干年或成群出现的特点;③地域性:不同地域气候变化差异明显;④时变性:指气候的周期长度和波动的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并在某些时段出现较大的波动,显示了气候长期变化的复杂性[13]。

将运气学说所推演的结果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实际发生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矛盾:①实际的历史气候变化只有一个相对的准周期,而且气温、旱涝等不同的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周期,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循环周期,与运气学说所论的5年、6年、10年、30年、60年固定周期不符;②历史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往往呈现出连旱或连涝等连续性的特点,而根据运气学说预测的气候变化绝无连旱、连涝的情况;③如上所述,运气学说推演并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往对运气学说的地域适宜性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而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气候差异巨大,历史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结果与运气学说不符;④运气60年周期循环往复,各周期之间的气候变化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历史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都具有时变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准周期以及气候特点。

2.6 气候变化与人类疫病流行关系

运气学说从天象、气象与人体相关联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生命活动问题,其实质乃在于寻求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人类的医学史也是一部人类探索各种疾病病因的发展史,因此,人们对病因的认识也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深入,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唯心主义病因观、朴素唯物主义病因观、生物学的单一病因观、生态学的多病因观。随着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疾病的产生并不单纯依赖特异的病原微生物,还与外界环境和人的自身免疫状况有关。提出了生态学病因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等。

运气学说对于疾病发生原因的探索,很明显是单一因果关系与直接、间接病因连接方式的组合。即天象变化X→气候类型的变化X→疾病Y。如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述,岁星光明逆守→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很明显,运气学说对病因的探索,一是将天文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干支推算进行简单地模式化处理;二是将气候变化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线性对应与模式化处理,认为一定类型的气候总是对应于一定的病候。古人限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不可能认识到天象、气候与病候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环节和深层联系,更不可能认识到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因此,也就不可能建构起网络状的病因模型。

另外,从运气学说当代研究来看,尚存在者运气学说概念不统一,混淆运气学说与气象医学、时间医学或运气学说与《素问》七篇大论的区别;复杂性问题认识简单化,将天文-气候-人体之间复杂的关系简单地线性处理;科研方案设计欠合理,如缺少对照组或对照组设置不合理、相关判断标准不统一、样本量不足而简单枚举;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研究结论不合逻辑,如结论根据不充分、概念不清错下结论、从典型案例妄下结论;模式推演的低水平重复;科学精神欠缺而过高评价等诸多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应引起当代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3 小结

运气学说依靠演绎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或一种医书载有多种新的推演方法的现象,说明其理论的创立是借助某些既成的概念、命题和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式,将医学之外的知识引入到医学中,与医学经验或某些原有的医学概念相结合,而建立起相应的医学概念、命题和理论。运气学说认为天文、气象、物候与人体生命活动相关的思想是正确的,但运气学说以干支符号推演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与运气学说的关系,犹如《易经》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一样,虽然主体是讲运气学说的,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哲学以及理论等内容,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继承发扬运气学说,绝不仅仅是复制过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发前人所未发,创造出过去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现代对运气学说的研究,应在肯定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抛弃干支符号推演工具,吸取现代多学科知识,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创造新的知识。

1 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李文潮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40.

2 邢玉瑞.关于运气学说概念的界定.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0(6): 1-5.

3 邢玉瑞,乔文彪.从干支纪年看运气学说的科学性.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5):701-703.

4 丁一汇.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2.

5 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地理学报, 1979, 34(4): 329-341.

6 高思华.论运气学说及具体运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1987.

7 程彦杰.古代医学气候学理论考析及其在中国中风带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8 张喆.五运六气的源流、推演及51年10地区气象资料的统计验证.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 高春廷,柯资能,王昌忠.从北京1951-2010年气象资料之变异系数看六气主气时段划分的客观合理性.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6):670-671.

10 张介宾.类经图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1.

11 孟庆云.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5,11(2):81-83,85.

12 丁一汇.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87.

13 邢玉瑞,刘力,呼兴华,等.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评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62-373.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Yunqi Doctrine

Xing Yurui
(Shaan 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Yunqi doctrine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six parts based on its academic argument consensus, which involved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Lunar calendar rested on astronom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astronomy, the criterion of normal Qi deduction and the necessary factor of Yunqi predi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d Yunqi doctrin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epidemics disease. At last, the point of view that astronomy,meteorology, phenology and human life activities interacted each other in Yunqi doctrine was right. While, it was debatable that the symbol deduction of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was applied in Yunqi doctrine. Modern Yunqi doctrine would have a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bandon the symbol deduction of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deduction method and acquire the moder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imely to create new knowledge, based on its reasonable core and with an open mind.

Yunqi doctrine, academic argument, science, evaluation

10.11842/wst.2016.09.003

R22

A

(责任编辑:朱黎婷,责任译审:朱黎婷)

2016-09-16

修回日期:2016-09-1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532002):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负责人:潘桂娟。

** 通讯作者:邢玉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猜你喜欢

干支纪年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干支梅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中国风
北大漢簡《節》篇“冬夏至干支速算表”解讀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