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效果观察
2016-04-05李晓梦山东师范大学校医院济南250014
李晓梦(山东师范大学校医院,济南250014)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效果观察
李晓梦
(山东师范大学校医院,济南250014)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可使肺部出现炎症病变,还会导致其他系统病变[1]。目前其治疗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往往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43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4~16岁(8.5±4.2)岁,合并心肌损伤4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治疗,静注红霉素10 mg/(kg·d),1次/d,3 d为1个疗程;合并心肌损伤者另予果糖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观察组另予丙种球蛋白400 mg/(kg·d)静注,1次/d,3 d为1个疗程。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明显降低,肺部不存在湿罗音,且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为治疗后咳嗽症状有所改善,体温明显降低,肺部存在少许湿罗音,且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治疗后咳嗽、发热症状无明显变化,肺部湿罗音明显,血象明显升高,甚至病情加重[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3 d后,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4.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讨论: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率为50%~75%[3],不仅威胁患儿健康,还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损伤和直接毒性作用有关[5]。由于肺炎支原体与人体一些组织的抗原具有一定相似性,所以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容易生成一些抗体,使多系统出现免疫损害,加大了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难度,延长了患儿病程,导致病情恢复缓慢[6]。
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细菌、广谱抗病毒或者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其抗体具有独特型特征,可形成广泛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替代的双重作用[7]。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经静脉输注后,可使患儿血液中的IgG水平迅速升高,使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感染能力明显增强;与毒素和病原体相结合,使巨噬细胞对病原体进行吞噬,产生抗原体复合物,再将补体激活,彻底清除病原体,消退炎症,从而恢复肺功能[8]。丙种球蛋白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包括:①丙种球蛋白中的IgG亚类组成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基本一致,能够使血IgG水平明显提高;②抗体封闭受体补体;③反馈机制对抗体产生进行抑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此外,丙种球蛋白静注还具有利用率高、吸收好、局部反应小以及作用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学龄前患儿[9]。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因此,丙种球蛋白静注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兆慧,钱家麒,丁小强,等.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3):143-148.
[2]Donald SH,Silverberg DA,Miriam B,et al.Intravenous ir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dialysis anemia[J].Kidney Int,1999,55(69):79-84.
[3]祁丽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11(2):176-177.
[4]李颖.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2例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23(6):118-119.
[5]谷凤军.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9(3):3908.
[6]方贵英,郭泽丽.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8(9):93-94.
[7]杨小涛,王艳春,陈后余.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7(8):131-132.
[8]程进立.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4(4):49-50.
[9]郭新会,段继伟,郭爱红.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极低体重儿肺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08,8(6):81-82.
收稿日期:(2015-10-09)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6.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