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效果观察
2016-04-05陆国权周晓红陈红檀建平
陆国权,周晓红,陈红,檀建平
(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000)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效果观察
陆国权,周晓红,陈红,檀建平
(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000)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放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对照组应用顺铂化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年比较两组的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5例、稳定7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分别为7、20、5、2例和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骨髓抑制30例(44.12%)、重度消化道反应32例(47.06%),对照组重度骨髓抑制12例(35.29%)、重度消化道反应13例(38.24%),两组重度骨髓抑制、重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3年生存率85.29%,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较单独使用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更有效,远期疗效更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宫颈癌;多西他赛;顺铂;放射疗法
大多宫颈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口[1]。临床对此类患者常采用放疗治疗,但复发率和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欠佳[2,3]。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们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2例,年龄34~78(57.52±6.83)岁。患者入院时经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4]。肿瘤直径(3.45±1.30)cm,FIGO临床分期Ⅱb期19例、Ⅲa期26例、Ⅲb期45例、Ⅵa期12例,病理类型为腺癌28例、鳞癌61例、腺鳞癌13例。患者治疗前未采用其他放疗或化疗治疗,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伴严重心、脑、肝、肾及躯体疾病患者,早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伴远处转移患者,中途退出或失访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放疗,采取盆腔外照射联合盆腔内近距离照射。体外照射采用6 MV X线直线加速器实施全盆外照射,照射范围为上缘平L4/5椎间隙沿下照射到闭孔下方2 cm处,外侧照射位于骨盆宽径外2 cm处,剂量为200 cGy/次,5次/周;当照射总剂量达到2 500~3 000 cGy后,照射时中间用铅块阻挡,剂量为200 cGy/次,4次/周,宫旁总剂量为2 000 cGy。实施盆腔四野外周照射的同时,加以192Ir行腔内后装照射,剂量为600 Gy/次,1次/周。共治疗6~8次。在行盆腔内照射当天不做外照射放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顺铂40 mg/m2静滴,1次/周,6周为一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40 mg/m2静注、顺铂40 mg/m2静滴,1次/周,3周为一疗程。两组均接受4个疗程治疗。在治疗期间两组同时给予西咪替丁、地塞米松、盐酸托烷司琼预防呕吐和保护胃黏膜,并给予水化保护肾功能。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①疗效:所有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参照WHO肿瘤病灶效率分级标准[5]判断疗效。完全缓解:治疗后病灶均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出现,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范围,且维持在4周以上;部分缓解:治疗后肿瘤前后径和上下径乘积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并且4周内无增长;稳定:治疗后肿瘤前后径和上下径乘积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下或较治疗前增长25%以下;发展:治疗后肿瘤前后径和上下径乘积较治疗前增长25%及以上,或发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根据急性、亚急性不良反应分级标准[6]判断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为0~Ⅳ度。其中0~Ⅱ度为轻度不良反应,Ⅲ度及以上为重度不良反应。③预后:随访3年,记录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5例、稳定7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分别为7、20、5、2例和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骨髓抑制30例(44.12%)、重度消化道反应32例(47.06%),对照组重度骨髓抑制12例(35.29%)、重度消化道反应13例(38.24%),两组重度骨髓抑制、重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3年生存率85.29%(58/68),高于对照组的67.65%(23/34),P<0.05。
3 讨论
放疗是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有35%的患者在放疗后因肿瘤局部未达到控制或转移、复发导致治疗失败[7],可能与肿瘤本身大小、肿瘤组织对放疗药物敏感性不高以及照射野外的浸润性病灶等因素有关[8]。增强照射剂量后,虽然可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效果,但达到一定的控制率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提高治疗效果[9];且照射剂量过大还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损伤,导致合并症[10]。近年来,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放疗的同时,加以小剂量化疗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增强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11]。
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多西他赛和顺铂是治疗宫颈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多西他赛是一种紫杉醇类化合物,通过加强微管蛋白聚合和抑制微管解聚,进而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功能,达到抗癌效果[12]。其在细胞内的浓度是紫杉醇的3倍,且该药物在细胞内的停留时间比较长,对于足叶乙苷和顺铂等耐药的细胞株不会产生交叉耐药[13]。顺铂为重金属络合物,是肿瘤科常用的放疗增敏药物[14],可以使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产生亚致死性损伤,与放疗有协同作用[15]。本研究观察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患者总有效率达85.29%,高于对照组的67.65%,表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可以提高疗效。观察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配伍放疗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16,17]。观察组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可以通过不同机制进一步增强了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较单独使用顺铂化疗同步放疗更有效,具有近期疗效好、远期生存率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郝瑞凤,王培玉.宫颈癌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探讨[J].医学综述,2009,15(10):1495-1498.
[2] 胡云峰,雷侠,赵红,等.多西他赛与顺铂配伍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68例对比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5):605-607.
[3] 郭银谋.多西他赛、顺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4):503-504.
[4] 孔北华.规范诊断程序 明确诊断标准——《子宫颈癌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4(10):4-7.
[5] 杨娟,张克强.放疗同步多西他赛方案与TP方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J].西部医学,2013,25(5):687-689.
[6] 彭湘萍,谭亚林.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7):62-64.
[7] 周晓辉.多西他赛与顺铂配伍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88-1089.
[8] 林晓丹,周同冲,石兴源,等.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析及感染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876-3877.
[9] 毋子亭.多西他赛与顺铂化疗联合放疗在中晚期宫颈癌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579-580.
[10] 陈艳,廖妮红,黄雪芳,等.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6):699-701.
[11] 张荣繁,斯琴高娃,杨昊,等.中晚期宫颈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同步放疗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20):1641-1644.
[12] 华诏召,刘燕,熊员焕,等.奥沙利铂、顺铂分别联合多西他赛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12):908-911.
[13] 鲁晓燕,孟凡振.多西他赛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5(11):22-24.
[14] 李玲玲,岳青芬,石良艳,等.多西他赛静脉联合顺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1):57-59.
[15] 郑春霞.顺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6):96.
[16] 党运芝,吕博,李鑫,等.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同期放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急性毒性反应分析[J].四川医学,2015,22(6):791-794.
[17] 付忠连.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在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4):563-565.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8.030
R737.3
B
1002-266X(2016)38-0083-02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