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6-04-05侯正大李启蒙吴佳燕李煜陈嘉媛王雪鹏
侯正大李启蒙 吴佳燕 李煜 陈嘉媛 王雪鹏*
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侯正大李启蒙 吴佳燕 李煜 陈嘉媛 王雪鹏*
(山东省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 266200)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帆蚌属,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也是渔业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培育珍珠效果最理想的淡水育珠蚌。近年来,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扩大,各类病害也频繁发生,育珠蚌传染性瘟病仍然成为当前制约珍珠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蚌分泌大量粘液,此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闭壳肌收缩无力,斧足紧缩不伸展;进水孔和排水孔纤毛收缩,滤食和排粪减少,甚至完全停止。剖检观察可见消化腺由墨绿色变为黄褐色,呈糜烂状;胃肠道壁轻度肿胀,肠内无食物;性腺颜色变浅呈糜烂状。
2 流行情况
该病多发生在每年的6-7月份,往往引起三角帆蚌大批死亡,一般死亡率为40%~70%,严重者可达100%。主要危害二龄以上已植片三角帆蚌,在一龄蚌中也有发现。因该病是我国淡水贝类养殖和育珠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性蚌病,具有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所以生产上称为三角帆蚌瘟病。
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取患病三角帆蚌中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蚌的部分鳃丝、外套膜、斧足、闭壳肌、心脏、肾脏、消化腺、性腺、胃肠等组织块于离心管中,用无菌水冲洗组织块,无菌操作剪碎后接种于TSB固体培养基平板,28℃下恒温培养, 24h内观察菌落的颜色和特征并挑取单个优势菌落,纯化培养。纯化两次后,提取细菌基因组,克隆16SrDNA,经生物公司测序后与基因库比对,即可确诊病原。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杀灭寄生虫 三角帆蚌养殖一般与大宗淡水鱼类混养,鱼类寄生虫是鱼类细菌病暴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每年5月份做好杀虫工作,对于预防鱼类的常见寄生虫病(如车轮虫、指环虫、锚头蚤等)具有重要意义。消灭鱼类寄生虫病,可以避免寄生虫寄生导致的鱼体受伤,进一步预防鱼类继发感染细菌病。鱼类细菌病减少,养殖水体总的细菌减少,可以有效预防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的发生。
4.2 消毒 三角帆蚌瘟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7月份,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疾病。因此,每年5~6月份应做好消毒工作,杀灭水体中的大量细菌,保证养殖水域清洁,减少三角帆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4.3 调水改底 病害的发生,除了上述寄生虫、细菌等病原的侵袭外,水质和底质是养殖动物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日常工作做好水质和底质的管理,对于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养鱼先养水”,水养好了自然水产动物也就好养了。三角帆蚌是滤食性动物,需要水体中的生物作为食物,尤其是浮游和底质中的藻类,因此,三角帆蚌的食物主要是通过肥水来实现的。水肥不肥,决定食物够不够,食物不够,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因此,调好水的肥度和水色,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2)保持底质和三角帆蚌养殖笼的泥沙洁净。良好的底质对于保证良好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洁净的栖息环境,可以减少细菌的繁殖,减少水体中病原菌的数量。因此,经常使用改底的化学或生物底改产品,有利于防治底质和三角帆蚌养殖笼的细菌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4.4 重视日常管理 经常进行检查,测定水体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和Ph值,让养殖水体维持弱碱性,发现有毒有害物质偏高,根据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时处理。早晚巡塘,早发现问题,早采取措施。坚持“以防为主、以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2016–09–13)
S941.42
B
1007-1733(2016)09-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