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刺血治疗偏头痛60例
2016-04-05熊灿东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针灸科云南昆明650000
熊灿东(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针灸科,云南 昆明 650000)
针刺配合刺血治疗偏头痛60例
熊灿东
(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针灸科,云南 昆明 650000)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间歇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笔者于2012年至2014年用针刺八脉交会穴配合放血治疗偏头痛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门诊患者。女38例,男22例;年龄14~66岁;风寒阻络型30例,肝阳上亢型10例,痰浊上扰型8例,气血亏虚型6例,肝肾阴虚型6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HIS)制定的偏头痛分类法(ICHD-Ⅱ)中无先兆偏头痛与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CT及MRI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1个月内头痛发作2次以上,每次疼痛发作时间不超过24h,发作时未达到卧床的程度。排除脑血管病高血压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头痛。未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排除妊娠妇女。治疗前半个月内未服用过血管活性药物及治疗偏头痛药物。
2 治疗方法
针刺:风寒阻络型取后溪﹑申脉配风池﹑合谷,肝阳上亢型取外关,足临泣配太冲,痰浊上扰型取内关﹑公孙配丰隆﹑中脘,气血亏虚型取内关﹑公孙配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型取列缺﹑照海配三阴交﹑太溪,头痛急性期发作期各型均配丝竹空透率谷﹑太阳穴,头顶痛加百会,前额痛加印堂﹑上星,枕部痛加脑户﹑申脉。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一次性毫针刺入穴位,根据虚实行补泻法,留针30min。
刺络放血:痛点处取曲张的小静脉或痛处皮肤,耳背静脉。常规消毒后,痛点皮肤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5~10滴。痛处小静脉和耳背静脉取怒张明显者,稍搓揉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出血量以血液由瘀黑转变为鲜红为度,约0.5~5mL。
先针刺后放血。急性期每天针刺1次,放血疗法隔天1次。疼痛缓解后只用针刺疗法。1日1次,5次为一疗程。放血疗法隔日1次,疼痛缓解后停止。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参照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基本可以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少部分消失,劳累过度休息不好仍需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痊愈32例,占53.3%。显效18例,占30%。好转9例,占15%。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3%。
5 典型病例
陆某,女,38岁,2014年3月10日初诊。左侧偏头痛3年,颞部呈搏动性疼痛,每遇情志不舒头痛加剧。口苦,心烦,胸胁胀满。查面色发青,舌边红苔薄微黄,脉弦有力。证属肝阳上型。治宜平肝潜阳,通络止痛。先针刺外关,足临泣配太冲,局部加刺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配合痛处小静脉和耳背静脉放血,出血量2mL左右。治疗1次头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6 体 会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所传,所以又叫窦氏八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明代《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可见八穴的重要作用。四组穴既可调节五脏,又能疏通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其次,根据“经脉所过,主病所及”的原理,八脉交会穴均直接或间接的对头面五官疾患有治疗作用,并且再配合丝竹空透率谷﹑太阳以提高疗效。同时在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期,头痛部位均有着明显的瘀血阻滞,故点刺痛点及痛区怒张之小静脉和耳背静脉放血,以调节局部血运﹑宣通瘀滞,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李舜伟,李焰生,刘若卓,等.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中图分类号]R245.31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5-0484-02
[收稿日期]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