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扩张皮瓣修复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观察
2016-04-05卫东
卫 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整形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邻近扩张皮瓣修复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观察
卫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整形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临近扩张皮瓣修复; 瘢痕挛缩畸形; 烫伤
手部是身体暴露部位,较易引起烫伤、烧伤等外部创伤,并且极容易导致伤后发生瘢痕挛缩畸形的情况,而烧烫伤后的皮肤也是很好的细菌繁殖场所,极容易导致局部和全身感染[1-2],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发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手部灵活性。烧伤后对早期瘢痕进行的修复治疗,可以防止瘢痕挛缩的再度发展[3]。邻近扩张皮瓣修复术相较于单纯的皮瓣修复术具有操作简单,且修复后可以达到和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近的程度[4-5],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邻近扩张皮瓣修复术对烫伤后的手部瘢痕进行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5例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本院烧伤科接受治疗的手部烫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畸形情况出现,按照随机数字表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8),患者年龄7~48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男43例,女3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0±5.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2±5.6)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临近扩张皮瓣修复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邻近皮瓣修复术,除不进行扩张器的置入之外,其余手术流程及护理方法均同观察组。
观察组的具体手术方法如下。① 扩张器的置入:按照手部瘢痕面积的大小计算修复创面1 cm2所需注水(3~5 mL)的容量,参照完好的手部同时考虑手部瘢痕挛缩松解后创面可能发生扩大的情况以及瘢痕的形状和手术后皮瓣转移的方式、供区的选择问题、手术切口的设计等方面,选择合适形状及大小的扩张器,并检查扩张器是否漏水。并在要埋扩张器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扩张器置入需扩张的部位,使扩张器长轴尽量平行于瘢痕最长轴。在置入之前,可先用稀释好的碘伏对腔隙进行冲洗,尽量避免感染的发生。扩张腔内最深处放置负压引流管,注水壶外置或者内置,在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后,于扩张器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使扩张器平铺于腔隙内,缝合皮肤。② 注水扩张:于扩张器置入手术后5 d左右进行注水,2周左右进行拆线,每周注水2~3次,注水量在额定容量的10%~15%左右,使皮肤处于一种稍微紧张肿痛的状态,注水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无菌,扩张周期为2个月,扩张结束后静置1~2周。③ 瘢痕挛缩畸形修复:测量好瘢痕切除面积,沿着买入扩张器时的皮肤切口线切开皮肤,取出扩张器,并将周围增厚的包膜一并切除,缝合线尽量位于较为隐蔽的部位,尽量减少切口,修整转移的皮瓣,并将负压引流管放置皮下并固定,保持适当张力分层缝合皮肤,术后2~3 d拔出引流管,对合皮肤,减少手部的切口及瘢痕。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皮瓣存活率。术后患者手术部位瘙痒及疼痛感改善情况。患者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定,共20个问题,包括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确保能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从中评定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差4个等级[6]。手术后手部活动度:由医护人员进行测定,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7]。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皮瓣存活率>90%,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手术后手部活动度可评优,不良反应发生率<10%;有效:皮瓣存活率70%~90%,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一般,手部活动度评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0%~35%;无效:其余均归为无效。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患者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征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的皮瓣存活率均良好,达到9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手术部位瘙痒感及疼痛感较手术前显著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瘙痒感改善率及疼痛感改善率为93%、92%,对照组分别为80%、81%,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部活动度评价(ROM)中,优占80%,良为12%,中为8%,无差评,总好评率为92%;对照组优为68%,良为11%,中为19%,差为2%,总好评率为79%,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
2.2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6例(70.27%),有效11例(29.73%),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20例(52.63%),有效11例(28.95%),无效7例(18.42%)。观察者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P<0.05)。
观察组非常满意25例( 67.57%),满意10例(27.03%),一般2例(5.40%),差0例,总体满意度94.6%;对照组分别为 8例(21.05%)、11例(28.95%)、 13例(34.21%)、6例(15.79%),总体满意度50.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3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为4例(10.81%),其中感染1例(2.70%),皮瓣下积血2例(5.41%),皮肤破溃1例(2.70%);对照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为5例(13.16%),其中感染2例(5.26%),皮瓣下出血1例(2.63%),皮肤破溃2例(5.26%)。
3 讨 论
造成手部外观及功能的损伤,较为普遍的便为烫伤。虽然在临床探索治疗的过程中找寻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冷冻、切除等方法[8],但均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手部是暴露部位,损伤后手部的瘢痕挛缩畸形等不仅影响功能的正常发挥还对手部的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手部功能进行恢复的同时,对其外观进行修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9-10]。皮瓣是通过近距离或者远距离转移的方式对组织缺损部位进行修复的,对烧伤后的皮肤应用血供丰富的邻近皮瓣进行修复具有极好的效果,手术后1周即可进行烧伤部位的功能恢复锻炼[11-12],避免进一步瘢痕挛缩等状况的发展,但是皮瓣在移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走脂肪、筋膜等组织[13],对外观要求达不到标准,而将邻近皮瓣和皮肤扩张术结合在一起则可以较好的避免这种缺陷,皮肤扩张术可以产生额外皮肤用于移植[14],其携带的包膜组织不仅可以为皮瓣的灵活转移提供血供保障,也改善了皮瓣的支撑力,增加了组织厚度[15],较好的避免了邻近皮瓣的直接移植造成的皮肤臃肿现象[16],不仅改善了功能,也较好的达到了美观的效果。
本研究中选取了75例手部烫伤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采用邻近皮瓣扩张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邻近皮瓣术进行治疗,发现邻近皮瓣扩张术不仅可以较好的减少患者的疼痛、瘙痒感,提高移植皮瓣的存活率,恢复患者手部功能,还可以在多种方面达到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的邻近皮瓣方法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郝永红. 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手部瘢痕挛缩畸形[J]. 中国美容医学, 2015, 24(8): 14-15.
[2]眭怀清, 梁拥军, 郭新, 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治疗[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36): 5097-5098.
[3]虞宏纲, 李韧. 阴茎烧伤后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及患者性功能康复分析[J]. 中国性科学, 2016, 25(4): 26-28.
[4]徐庆连. 局部邻近皮瓣手深度烧伤创面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 安徽医学, 2008, 7(3): 225-227.
[5]张继. 扩张的超薄皮瓣分区修复颜面部烧伤瘢痕[J]. 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1): 47-51.
[6]蔡海军, 谭静雷. 扩张后随意型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5): 777-779.
[7]冯登超, 武斌, 杨喜明.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J]. 西部医学, 2016, 28(4): 487-489.
[8]谷明娟. 手部烧伤患者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方法及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疗美容, 2016, 15(3): 44-45.
[9]苏忠林, 周凤英, 包元祥, 等.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0例分析[J]. 贵州医药, 2014, 38(2): 127-128.
[10]蔡知菊.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患者的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2): 70-73.
[11]任媛. 延续性护理在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皮瓣移植治疗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5, 29(5): 620-622.
[12]陈静. 应用邻近扩张皮瓣修复局部晚期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J].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1, 3(2): 69-72.
[13]王国庆. 邻近扩张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5): 147-149.
[14]房林, 王佳琦. 扩张皮瓣在修复眼睑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11): 1598-1600.
[15]樊荣. 应用邻近扩张皮瓣修复颜面部烧烫伤后瘢痕80例[J]. 皮肤病与性病, 2015, 37(6): 311-314.
[16]张会生. 皮片和皮瓣移植在面部颈部手部其他功能部位烧伤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25): 4985-4987.
2016-06-08
R 644
A
1672-2353(2016)19-108-03DOI: 10.7619/jcmp.20161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