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6-04-05杨秋玲郑婷婷
杨秋玲,郑婷婷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
杨秋玲,郑婷婷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100)
文章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综述了2005~2015年学术界各学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总结提炼,得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以便更好的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研究工作,其内容涵盖心理贫困的定义、心理贫困现状、表现形式、产生背景及成因等方面。
心理贫困;表现形式;产生背景及原因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领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贾魁,2015),这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甚至还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乃至社会的稳定(李春莉,2007)。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这些都只是经济上的资助与帮扶。在家庭经济贫困的背后,由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贫困”问题随之产生,且日益严重。
文章将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概括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界定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概念,并根据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形式,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观点分析探讨有关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1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现状
王立高(2015)从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视角下分析了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现状;王晓燕(2014)李斌(2009)等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PF和自卑感量表FIS对大学生心理贫困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黄卫国(2010)等认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紧张、恐惧、偏执、嫉妒等心理问题;季枫(2010)、李德福(2014)表示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会因家庭经济的困难引发自卑心理,并会引起其道德伦理或是行为的失范;董晓绒(2015)、王兵(2014)等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为自己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且不愿找人帮忙,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与帮助;晏晓波(2014)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极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不满生活现状,甚至存在抑郁倾向;肖大兴(2013)表示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引发极端行为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2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定义的研究现状
从需求层次角度辉进宇(2015)等分析了贫困生物质的需求、心理的需求(主要包括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学业需求、就业和发展需求等。同雪莉(2014)认为当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不能被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心理贫困。海路(2015)、徐瑞(2015)提出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社会现实和身边的消费环境或方式冲击了其主观意识与期望引发的心理矛盾、冲突与困惑;吴美娟(2015)等提出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紧张、孤僻、自卑、敏感、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王兵等(2014)提出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因现实生活与自我评价发生的偏差以及心理落差的过程和心理;郭西梁(2015)提出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源于其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3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形式
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分析及笔者调研结果发现,部分在校贫困大学生因长期生活在家庭经济困难的环境下,会造成个人性格在不同程度上的偏执和偏激、极度好强、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等;还有一部分在校贫困大学生则是强烈的自卑心与自尊心同时存在。当这些矛盾心理在内心交织、撕扯时,就会引起情绪上的焦虑与烦躁,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然而这个宣泄对象往往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这些行为都是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在不同层次上的呈现。因此,笔者认为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集中体现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偏激与偏执心理和抑郁心理四个方面,并对其进行分析。
(1)自卑心理。大多在校贫困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或自己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卑情结,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甚至轻视自己,致使其在面对压力时束手无策,情绪化的处理问题,办事无胆量,缺少主见,从而自我否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具体表现为:①不愿意向他人提及自身的家庭情况,刻意回避与贫困相关的话题。②自尊心过强,为了不被人轻视,即使家境贫困也不愿意申请贫困补助。③平时做人做事不能果断的做出决定,总是犹豫不决。④害怕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说话紧张。⑤不愿意正视问题,选择回避和逃避。
(2)焦虑心理。受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大部分在校贫困大学生都存在焦虑心理,自尊心较强,情绪复杂。主要表现为:①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重视,担心自己被忽略。②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怕被轻视,内心忧虑不安。③过分在意他人眼光,任何对其负面的评价都会被放大,导致其内心不安。④过度敏感,乃至多疑。⑤很容易情绪化。虽然有一部分在校贫困大学生在平时似乎很软弱,逆来顺受,但是当他人不小心刺激到其自尊心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被积聚的压抑、不安、忧虑等情绪就会爆发,产生过激的言语或行为。
(3)偏激和偏执心理。主要体现为:①思想或行为固执。喜欢以绝对、片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他人。坚持己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不愿意轻易相信他人。②容易产生嫉妒,对他人存在偏见。怀疑公正性甚至对他人进行言论攻击。③对他人要求苛刻。④容易情绪冲动,行事不顾后果,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与人发生冲突。并且不愿意听取他人善意的规劝与建议,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又或者是明知是自己的错也不愿意承认。
(4)抑郁心理。情感上存在的严重不安全感与源于家庭经济贫困的自卑感,使其对周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排斥等情绪。逐渐拒绝与身边的同学、室友进行过多的交流与沟通,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自我封闭,回避社交,给人以性格孤僻的感觉。再次,受自身各种矛盾心理和莫须有的猜疑心理影响,总是会产生沮丧、低落的情绪,很容易陷入低潮,致使自身睡眠受到影响,精神状态不佳。
4 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1)个人因素。大学时期是每个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认知社会的关键期与敏感期,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情感不够稳定,心理不够成熟,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够全面,对于事物的认知有限,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在自身对于“贫困学生”的认知上都存在偏差,主观的认为贫困学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推测较低,对自己能否进行和成功完成某一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表示怀疑,致使对自身的效能期望低,且自身经济与物质条件明显不如其他同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甚至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与深刻的,它会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性格习性。家庭因经济困难存在较大的家庭矛盾或是家庭结构不完整等因素都会给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带来较大的负担,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因缺乏家人的关爱与教育,产生较强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甚至内心阴暗扭曲。
(3)环境因素。①生活环境。从农村来到城市,大学校园相对高昂的物价、环境中截然不同的消费观,使得在贫困生对农村与城市巨大落差的感受明显,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不满,自我增添心理与生活压力,导致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日益加重。这些压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释放,导致产生焦虑、烦躁,甚至是有抑郁倾向或者抑郁状态。这足以表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负性心理。②教育环境。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且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与大城市相比较为落后(王金太等,2015)。农村教学的重点仅在于升学,而城市的教育教学着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智体美劳每个方面,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无形间拉开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到了大学之后两者在学习上、学生工作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体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下,不自信、不主动的现象让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之间的差距越发明显。③社会环境。此外,城市中的某些社会现象会极大的影响贫困学生对于金钱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贫困学生对于金钱、名利的看法发生偏颇,不良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贫困大学生对于社会与人际关系看法,将利益关系看重,自身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对自己的发展与前途感到机会渺茫,失去希望。④校园环境。高校心理支持工作的开展有限,或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一是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配置有限,不能做到每个寝室甚至每个班级的长期关注,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帮助心理有困难的学生,加之贫困生群体的“隐藏性”很强,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关注常常有滞后。二是高校的心理支持工作开展不够,心理教育机构不够健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大学生或是贫困大学生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是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是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施和运用。
5 结语
高校要解决在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正视和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目前的贫困资助体系,在缓解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帮助贫困学生心理脱贫。必须重点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心理状况,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精神支持与人文关怀;只有将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贫困问题。同时在高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贫困学生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持工作列为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时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避免诱发不良事件。营造和构建一个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技能,从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个人的自我价值认识与认同感,从而达到有效扼制贫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极端行为或其他恶性事件,并且有效地推动贫困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目的。
M ental Poverty Research and Cause Analysis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YAMG Qiu-ling,ZHENG Ting-ting
(Sichuan Tourism College,Chengdu,Sichuan 610100,China)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trieval,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d the recent 10 years research of poor undergraduates'mental poverty problems from various academic scholars,and concludes that the further research approach,which leads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poor undergraduates'mental poverty research work.The article covers the mental poverty's definition,current situation,manifestation,appearing background,and the causes.
mental poverty;current situation;appearing background;causes
G444
A
2095-980X(2016)09-0109-02
2016-08-14
杨秋玲(1983-),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