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6-04-05杨鲜丽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分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探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根据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提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思路,以期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技术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15-03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以推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为目标,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独立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含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两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坚持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坚持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专门化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践,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知识体系加专业技能本位,培养以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口径宽,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就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具备某一职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本科人才为目标;培养过程注重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专业基础的职业性、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

(二)培养途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以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产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在人才培养,建立基于共同的价值认同、利益共赢的“校中厂、厂中校”有效运行机制保障。

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独立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的“三融合”为指导,以区域经济建设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三结合”,在全面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适度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促使专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在构建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根据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引导专业调整与建设,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凸显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充分反映高等技术教育的内涵特征、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满足市场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将产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元素,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合理形成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

2.能力核心原则。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比例,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3.差异培养原则。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要求,与母体学校、区域内其他高校人才培养错位发展,差异培养,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杜绝简单套用或沿用一、二本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避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同质化倾向。

4.个性发展原则。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的现状,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提倡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结合专业服务面向,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和教学条件等教学资源,设置技术技能培养课程选修模块,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和落脚点。课程建设是整个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转型发展的基点。应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课程的专业性与普适性关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课程的实施主体多元关系,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具有本科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遵循以下原则:

1.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满足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通过市场需求引导,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基础知识、职业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构建由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创业活动和职业角色模拟演练、讲座、志愿者活动等模块构成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原则。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应在35%以上,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能力培养。通过改革与创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优化实验课程设置,以及增设实训环节、校外企业行业顶岗实习,完善由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单独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和集中性实践环节所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3.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课程设置原则。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除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以及素质拓展教育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以提升学生的科技兴趣、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外,还可结合专业服务面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设置技术技能培养课程供选修,以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岗位就业能力。

4.课程体系对接原则。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设置,与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充分对接,突出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教育。按照行业、企业标准、校地(校企、校际)合作要求,优化课程内容,进一步减少理论学时,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改变课程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课程间的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体现先进性和应用性,将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信息和区域经济行业、企业最需要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行业、专业技能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主讲,实现课堂知识与企业技能的无缝对接。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教育部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的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深入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科学设计知识、技术和实践深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该意见,可以将新时代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理解为:建立行业对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将行业企业技术及职业标准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根据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主体”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学科导向转向社会行业需求导向,探索突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教育与产业一体化管理,学校与相关企业(或行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开展教学建设、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律、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共育、校企共赢”的良性局面。学校发挥理论教学研究优势、企业(行业)提供实践教学训练,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学校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高度契合。

为此,可聘请企业专家型的高管担任各二级学院的主要领导,探索产教一体化管理方式,各二级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二)两个“双元性”的教学模式。以两个“双元性”的主体为对象,即学生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教师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工程师,开展课程模式改革。在改革中充分尊重学生、教师的双重身份,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激发两者的本位身份,保障教与学的基本质量;另一方面激发两者的第二身份,促进教与学的实践性、能动性。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模块化教学,突出技术技能培养特色,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机制,进一步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

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使学生和教师参与到企业真实的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建立校内科技园区,引企入校,使学生和教师随时随地参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实训,学生和教师均应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双重身份,积极思考,主动实践,提高能力,做出贡献。

(三)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技能规格相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根据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以区域主要产业的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技能规格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造与创新精神的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单独开设的实验实训(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16页)课程和集中性实践环节“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以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相配合;认识实践、实验与工艺技能实践、专业综合技能实践、职业顶岗实践相衔接的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安排,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工艺技能、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设计与操作能力、应用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在此环节,掌握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技能规格是关键,应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查阅行业年鉴等开展文献调研,尽可能地获取准确的资料,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导向。

(四)实际项目进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强调专业课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因此,应着力于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进实际工程项目、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实际工程训练,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师生共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也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节约企业科研成本或生产成本,有助于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甚至待学校的科研水平、科研条件具备时,可将研究机构引入学校,组建研究机构工程师、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工程项目研究团队。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葛宏翔,刘越,庞宇.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3]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4]戴泉晨.独立学院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4(19)

[5]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6]宫新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人民论坛,2011(37)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DSBD14YB30);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研究项目“企业文化与独立学院文化的融合研究”(YB2014613)

【作者简介】杨鲜丽(1978— ),女,陕西华阴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发展规划与评估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Java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