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庙会功能的演变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变的关系研究
——以江苏省的三个城市为例

2016-04-04亢宁梅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兴仁庙会文化

亢宁梅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庙会功能的演变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变的关系研究
——以江苏省的三个城市为例

亢宁梅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处于守势。在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的行为对庙会的生存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的三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庙会生存的现状,认为以政府为代表的实践理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保持合理的“度”,现代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同领域的文化才能合理有序地发展。

庙会;政府;传统文化;现代性

一、皂河安澜龙王庙会考察

皂河镇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湖滨新城,北临骆马湖,南濒古黄河,是一座具有近4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水乡古镇。全镇总面积2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就占了219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水镇。皂河发源于山东郯城墨河,南入京杭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故名皂河。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泛滥,从兰封县铜瓦乡流向东南经徐州、宿迁,因为皂河镇地势低洼,在此汇入运河,从此皂河地区洪灾频发,百姓常年遭受侵扰。为了祈求神灵护佑,消除水患,当地百姓在皂河镇南首建了一座“大王老爷庙”。从那以后,每逢正月初九这个“阳”到极致的日子,人们都到大王庙敬香祭神,以此来压住水的“阴”,祈求风调雨顺。康熙十九年(1681),总督靳辅在旧皂河开建皂河码头,皂河镇从此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要道,商贾行船不绝,逐渐发展成宿迁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

清朝初期,康熙六次南巡,途经皂河,发现水患依然严重。为了保地方安澜、造福百姓,康熙帝宣旨,在皂河镇南首敕建安澜龙王庙,代替了原来民间的“大王老爷庙”。乾隆年间,乾隆南巡途经皂河,五次把龙王庙作为行宫,并且亲自祭祀,焚香敬佛,祭拜龙王神,以此告诫百姓,只有诚心敬奉龙王,才能保佑地方安居乐业,永远平安。由于这种官方背景,祭祀活动的民间色彩和官方色彩逐渐合一,影响力扩大。原先单纯的祭祀活动逐渐加入了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最终形成了庙会这一具有节庆和祭祀功能的民俗活动。并且由皂河向周围扩展,流传于宿迁市及紧邻的安徽、山东、河南三省毗邻县市。如今的皂河镇保留有大量文物古迹、遗址、遗存、传说,如安澜龙王庙乾隆行宫、陈家大院、合善堂、奶奶庙等明清建筑,还有庙会、柳琴戏等活态文化遗存。1983年,安澜龙王庙暨乾隆行宫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河古镇安澜龙王庙会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的皂河安澜龙王庙会从正月初八开始,延续三天。以仪式“乾隆銮驾巡游”打头,庙会正式开场。“乾隆銮驾巡游”还原了当时皂河安澜龙王庙执仗人员恭迎皇帝以及巡游、祭祀时的盛况,涉及很多风俗、礼节,演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以往表演主体是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有近百人参加。最近几年情况略有变化,主要由民间组织“皂河古庙会夕阳红民间艺术团”表演。艺术团目前有20多人,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主要是喜爱民间艺术的老人。表演仪式需要近百人,其余都是热爱这一民俗活动的市民自发加入的。他们还表演舞狮、舞龙、旱船、大头娃娃、吉祥物等传统民俗节目。百姓到龙王庙观看仪式,同时进香祈福。龙王庙行宫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气势磅礴,双重围墙,保存完好,有着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群分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 “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庙会期间,古戏楼通常上演的剧目是:柳琴戏《小姑贤》《马古驴换妻》,分别演绎家庭和睦、换妻成家大团圆的故事,有着节庆戏团圆、喜庆、轻喜剧的特点。柳琴戏属于秧歌小戏系统中的拉魂腔,流布于山东、安徽等邻近地区,以当地方言表演,高亢,粗犷,悲而不伤,通常缀着“光明”的结尾,体现了民间善恶相应的价值观。

出了龙王庙行宫,还有两处必去的地方。一是合善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前后两进院落,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正堂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后堂供奉释迦牟尼,是慈悲的象征。二是财神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虽然不大,但香火很旺,因为有一只能“吸金”的“神龟”。“神龟”为石质,位于院中的水池里,传说只要用钱币砸中龟,就有财运,因此新年伊始,人们都要试试手气,同时上香、敬奉财神、祀求降福、赐财。

以上这些活动贯穿着百姓对幸福、团圆、财富的向往,还有对礼、义、天、地的信仰,属于民间价值系统,是庙会活动的核心。庙会作为民俗行为,除了精神信仰活动,实际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游、玩、吃、看,娱乐、热闹,还有情感交流和商品买卖。从前,年轻男女爱趁赶庙会的时候见面,庙会也是走亲戚、联络感情的好时候。今天,在拥挤热闹的人流中欣赏地方传统民间手工艺,有草编、米粒刻字、根雕、糖人等,地方传统美食有银鱼、青虾、红心鸭蛋、乾隆贡酥等,还有现在的各种生活用品、服装、玩具、花木、小宠物、药材、煎饼等。邻近的山东、河南、安徽的民间艺人展示了精彩的技艺:“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花棒”。 庙会上传统经典的小吃有蒸米糕、麦芽糖、冰糖葫芦、臭豆腐、梅花糕等,时兴的有韩国炒年糕,西藏青稞饼,清蒸梭子蟹,卤肉卷,现熬椰奶、内蒙古烤肉、台湾一口蟹、印度飞饼、韩国酱汁铁板豆腐、大连铁板鱿鱼,这些也是与时俱进、全球一体化的表现吧。

延续三天的皂河安澜龙王庙会,正月初九是“正日子”,这几年据地方相关部门统计,每年参与人数都在60万人左右。接下来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庙会,情况也差不多。到这个时候,热闹的春节才算是依依不舍地结束了。

二、南京、南通的庙会被政府部门取消

“正月过年,二月赶会,三月种田。”民间自发形成的庙会民俗,通常是春节的延续,也是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取向,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之情在民间的生动表现,所以庙会才被称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小年”过后的二月,正是庙会最集中的时段。民间认为整个正月都是春节,虽然时令到了二月,春意融融,但是农忙还没有开始,人们还想把春节的欢乐延续下去,各地的庙会络绎不绝,比如著名的温州 “拦街福”,北京怀柔的“敛巧饭”。

然而据2015年3月18日《新华日报》报道,南京市栖霞区相关部门发布通告,取消龙潭、栖霞、西岗三街镇的八场庙会。与此同时,玄武、江宁、浦口三个区也取消庙会,也就是说加上江宁的南京七个区,除了著名的夫子庙灯会,庙会几乎绝迹了。

细细追踪起来,这些庙会的起源不外乎是祭祀祈福。位于栖霞区燕子矶的关帝庙,位于龙潭区的娘娘观,位于浦口的兜率寺,都在长江边,都与祭祀龙王有关。在年节祭祀的同时祈福,也游玩热闹,这正符合庙会的特征。在交通不便、生活闭塞的时代,各个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富于特征的民俗活动,如栖霞山的摄山观龙灯、龙王山的元宵祭拜,最早可以溯源到明代,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传统。

对于庙会被取消,政府管理部门解释为:庙会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与城市化进程不相匹配。农民拆迁后住进了小区,不再有传统的庙会场地,如果转到集贸市场和主干道,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从前的庙会活动,大宗农资、生产资料交易是重头戏,如今农民的身份变了,这些就不再需要了。并且庙会上的小商品和食品以假冒伪劣产品为主,处于工商管理的盲区。来自安徽、河南、山东的流动庙会行会组织,根据各地的黄历赶庙会,造成大量交管、卫生、城管、治安问题。草台班子也不再表演民俗,而是表演山寨、色情节目。一旦造成后果,政府部门难辞其咎,干脆就把庙会禁止了。

无独有偶, 据2015年5月13日人民网报道,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五,按多年的习俗,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庙会应该在这一天热热闹闹开幕。但是5月初,兴仁镇人民政府宣布“永久性取消” 兴仁镇庙会,原因是“受条件限制,人多拥挤存在交通和安全隐患”。

查询相关资料,兴仁镇始建于唐朝,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兴仁庙会起源于清朝。兴仁镇北有一座东岳庙,庙碑记载,东岳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成于嘉庆三年(1798)。庙中供奉一尊“元帅”塑像,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地方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出会。如此看来,庙会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东岳庙会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元帅”出巡,有庞大的队伍为前导:头牌锣、龙凤彩旗队、锣鼓队、高跷队、跳判队、马叉队、蚌壳精、花篮队、肉香队、大锣大鼓队、伞盖队、如意香队、丝竹乐队、龙灯队等等。然后是神船队和轿队。神船里是“元帅”和“太太”的小行身,在旗牌和大锣的引导下,“元帅”的八人绿呢大轿隆重登场。一路上有地方士绅乡董跪献祭菜,最多的时候达到十八张宴桌。庙会既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又是热闹的集市,还有各个杂耍戏班的表演。这个仪式既有对天地、神灵崇敬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又充满了世俗的气氛,可谓是地方民间文化小传统的一部分。三月庙会正值南方四夏大忙即将来临之际,是农民紧张忙碌前的放松,难得的闲暇。六月二十九日的兴仁城隍庙会是巫公盛会,又称“孝神盛会”,起源于纪念一位巫姓孝子。巫子经历了逆子变孝子的过程,成为民间道德训诫的范例,类似于《除三害》里的周处。清乾隆二年(1737),兴仁城隍庙扩建,在新大殿上设了巫公祠,从此兴仁城隍庙会流传不绝。兴仁城隍庙会仪式具有强烈的内省和道德教化功能,能够引发民众自省,叩问天地良心。这正是它作为传统文化遗产最可宝贵的“本真性”,也是它作为仪式的高峰体验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演变,庙会的形式、内涵也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庙会逐步去除了迷信色彩(去除了仪式的同时,也去除了神圣性,也去除了祈福禳灾、敬畏自然、道德训诫等等最重要的功能。)主要变为农副产品交易,并且一度更名为物资交流会,政府在工具理性主导下完全以实际功利性取代了神性。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便利,两个庙会的影响地域也逐渐扩大,是目前南通市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府也没有明文禁止庙会。随着意识形态的松弛,民间社会逐步扩大,近年来的庙会集祭神、娱乐、商品交易于一体,每次大约有10多万群众参加。庙会聚集地段主要在洋兴公路和兴中路,绵延约4公里。

兴仁镇政府宣布取消兴仁庙会,造成了民间的强烈反应,网上舆论发酵,甚至有严厉的措辞指责政府“懒政怠政”。兴仁镇相关负责人接受了人民网采访,认为站在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取消庙会是吸取上海新年踩踏事件的教训,出于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考虑,应当得到理解拥护。具体到兴仁庙会的情况,主要原因大体上还是假冒伪劣商品多、交通管理困难、扰乱了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有安全隐患,卫生、治安压力大,绿化破坏严重,表演低俗等等。并且以兴仁镇两届人大委员已经做了充分调研为依据,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看戏祭神的庙会演变成了赶大集,只具有商品交易的功能。在商品买卖非常方便的今天,庙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镇政府在4月份组织了人大代表、教师、公务员和“部分群众”召开座谈会,最终做出取消庙会的决定。同时也通过张贴公告、分发通知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告知。政府部门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做足了功课,有理有据,是为群众的安全考虑。但是群众不认可政府的决定,感情上对庙会不能割舍,认为自己“被代表”了,庙会具有强烈的南通地域认同性,是南通人的共同回忆。一纸通告过于草率,完全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伤害了民众的感情。认为政府“无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砸了传统手艺人的饭碗”。

作为民俗重要表现形式的庙会,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生存现状迥然有别。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科学昌盛的现代社会,庙会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政府应当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三、庙会的现代演变和政府的作用

从上述三个城市的庙会现状看,宿迁的皂河庙会是保护发展比较好的,政府的定位和采取的措施也相对比较合理。

首先,皂河庙会所在地的宿迁市宿城区区长作为最高行政领导直接负责庙会的相关各项工作,这在中国的行政运行管理体制中是有效的。虽然目前正在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过度,但是政府的组织、管理还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一是把皂河庙会定位为群众自发性庙会活动,政府的功能是组织、引导、管理。把庙会功能定位为:展示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打造宿城文化名片,提高宿城知名度和美誉度。“更祥和、更繁荣、更平安、更文明”是总要求。二是把握关键,详细制定各项工作预案,提前安排统筹庙会聚集点,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庙会活动安全有序进行,适应城市发展新变化,“保障人民群众庙会安全”。这里撇开行政套话口号,对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明确的要求,也符合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总方向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追求政绩的行政诉求。

其次,围绕皂河庙会的生存和发展,地方政府也做足了功课,不过这个功课与前述的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政府正好相反。为了保证庙会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区政府精心规划,做好宣传造势工作。相关信息在中国江苏网、宿迁网、《宿迁日报》等媒体上反复传播。各个相关部门做了充分预案,如道路布点、安全保卫、车辆分流等,对相关路段进行交通管制,提前反复通告,临时抽调上千警力全程监控,保证安全。切合现代城市商业发展形势,把庙会会址设在原来就很热闹的马陵路商圈,增加了人气,同时对临时商业区域进行规范划分,各种商品分类汇聚,既方便了游客,也便于管理。

最关键的是,政府部门根据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调整思路,借着皂河古镇安澜龙王庙会晋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把这个民间自发形成的民俗活动悄悄地向由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有序的特色旅游活动转变。这个转变又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从2013年开始,皂河龙王庙会就“扩容”成了文化旅游周,提前到初五,延续六天。原来的“銮驾巡游”仪式只有初八到初十共三次,现在则调整为初一到十五每天都举行一次。现代理性去除了仪式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大众社会又把它变成了一项纯粹的娱乐活动。在“紫气东来降祥瑞,金羊报喜迎春来”的氛围里,柳琴戏表演、祭财神、“乾隆出行”(由“銮驾巡游”演变而来)、花灯展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性的民俗活动成为庙会的看点。同时根据历史记载新建了“下江南大观园”和安澜桥。新“发现”、“挖掘”、修缮了“古迹”陈家大院,这个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宿迁目前最大的古民居。陈家大院占地6亩,北方回廊式建筑结构,共有房屋66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着从清朝到民国到新中国的复杂演变史,还有民众最乐于想象的豪门恩怨。“整旧如旧”了通圣街。这条街贯穿南北,一直是皂河的商业中心,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砖瓦结构的平房,最高的建筑是三层的影剧院。街上的店铺大都有20年以上历史,很多店主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老旧的“镜店”、“大众浴池”、“大众电器修理”等招牌,老人们慢悠悠地做着生意,也展示着手艺。在似乎静止的时光里,保留了“活态”的旧生活空间,满足了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怀旧心理。这些地方文化遗产一旦变成旅游资源,就具有了经济价值和展示意义。

以上的转变还仅仅是近期目标,旨在提升庙会的文化内涵、品味、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全新的皂河镇旅游文化品牌。应该说这个目标正在实现中。长远目标在政府的规划下正在进行。2013年5月14日,由携程集团和古镇网在上海联合举办的“文化古镇、智慧论坛”上,皂河镇荣获“2012年最纯净生态古镇”称号。有了这块招牌,镇政府制定了“借势文化优势,规避自身不足,把握历史机遇,转化外部挑战”的发展策略,以大运河文化遗产长廊构建和苏北旅游新三角的崛起为契机,迎合古镇旅游和湖泊旅游的开发热潮,通过差异性、创新性旅游大项目的开发,转换外部挑战,力争把皂河古镇构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品牌。镇政府把古镇开发旅游项目向全国招标,北京的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拔了头筹,做了《宿迁皂河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在这个科学规划里,以乾隆行宫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皂河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骆马湖、古黄河、古今大运河历史人文为代表的水文化,被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为骆马湖文化制高点。核心理念是:立足于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古镇与两河一湖,由“皂河古镇”转变为“龙运皂河、皇家水镇”,实现皂河古镇旅游开发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的双赢,力争将皂河龙王庙会逐步打造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大的民俗节庆活动。

这里我们发现,传统的民俗文化悄悄地变成了当代旅游节庆文化,政府是这个转变的推手。传统民俗作为符号,内涵被置换了,现代理性对仪式的神圣性进行了祛魅,包装成了一个娱乐形式,也去除了民俗的本真性。现代旅游热、节庆热、古镇文化热等等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绩诉求共同促成了这一转变,类似的例子在全国还有很多。传统民间文化变成了现代娱乐文化,也许在政府主导的、快速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民间文化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存在。[1](249-259)

反观南京的一系列庙会和南通的兴仁庙会被取消,无论从经济效应还是文化效应上看政府的举措都是不合适的。南京的相关区政府把庙会定位为“色情、低俗、低档”, 兴仁镇政府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敢于扬弃,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从性质和功能上把民间文化与“先进”的时代主流文化对立起来。其实,庙会作为民间文化传统,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可以说就是草野的、荤味的、狂放的,是众声喧哗的释放和热闹。按照张法先生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划分,传统审美形态分为四类:朝廷、士人、民间、市民。中国最广大的是乡村,但民间美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它为朝廷、士人、市民美学提供基础,同时又依附于这三者,并且通过它们表现出来。[2](292)民间文化作为母体,与处于高位的朝廷文化、士人文化不但不是矛盾对立的,恰恰是相互补充、循环良性发展的。刘锡诚先生认为民俗文化“其实并非一个很小的传统,反倒是一个很大的传统”,西方文化人类学者认为的精英文化是大传统的观点不一定适合于研究中国文化。民俗文化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与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家族社会和人伦社会结构相适应,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融汇和附会了许多文化涵义,带上了农耕生产方式和家族人伦制度的特点。所以中国的民俗文化精神是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天人合一。[3]可以说民俗文化的世俗性、神秘性、神圣性与主流文化是完全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在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民俗文化具有对传统认同的重要功能,这也是民俗文化的最大价值,与今天的和谐社会理论也是一致的。西方文化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托尼·班尼特在《文化 历史 习性》一文中认为习俗有强大的治理功能,对西方近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我们的政府部门却把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认识不到它重要的娱乐和教化功能,这是很可惜的。民俗作为强大的传统,有传承性和心理暗示性,公序良俗起着强大的道德伦理“软”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世俗社会里。民众的文化记忆是长久的,珍贵的,需要好好加以保护,才能使文化传统延续下去。网友们的吐槽:“兴仁庙会是我童年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取消了,太伤我对故乡的情怀了。”“这么多年的活动就这么没了,心里也觉得空荡荡的。”都表达了这样的心理。

其实如果仔细考量政府部门的理由和举措,就会发现民众对政府“懒政怠政”“无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指责有相当的合理性。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复杂,政府不愿意承担组织管理、安全责任,干脆一禁了之。至于镇政府以两届人大委员的调研为依据,组织人大代表、教师、公务员和“部分群众”举行座谈会,可以说更是一个无视民意的行为。这些“群众”是体制内的成员,他们所在的“单位”本身就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庙会参与者主体的广大民众是草野的,民间的,没有“单位”的,只有他们才能决定庙会的举办取舍。再说仅仅二十余人的座谈会能代表十万民众吗?

政府部门从主流文化的立场,批评庙会上的山寨、色情表演。无非是以大众文化的末流代替了民间文化中“荤”的部分,其实功能是相同的,因为没有了民歌、民间小戏表演,大众文化就占据了民间文化的空间。传统的民间文化领域,“荤”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大众文化的欲望表达殊途同归。而民间从来就是一个众声喧哗的领域,无需过分地净化,更不用把这些现象看作洪水猛兽。无论是交通安全,还是民俗表演,都可以通过规范、引导加以管理,当然需要政府踏踏实实的调研和巨大的投入。

四、余论

与此同时,同样是在南京,著名的“慢城”高淳,从正月开始,举办了多场庙会,各种民间艺术如古戏台、黄梅戏、大马灯、跳五猖等上演了三百多场。当地政府部门认为,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空间,应当用好这个空间,才能避免沦为行商和草台班子的领地。他们也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了“去粗存精”式的整理,予以去“荤”化、精致化、雅化,但是相对还是保存了大部分的“原汁原味”。虽然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也是功利性的,但在实践中对民间文化显然采取了包容的心态,对民众的心理、民间立场有比较好的理解,使民众感觉到这个舞台还是他们的舞台。

2015年6月16日,针对兴仁镇庙会被“永久性取消”事件,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批评镇政府“因噎废食”、行政不作为。随后,镇政府进行了反思,表示:可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兴仁镇庙会活动。

其实,兴仁镇周边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如香光寺景区、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等等。如果结合兴仁镇庙会活动进行认真策划,应当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我们认为,文化从来不能分为精华与糟粕,对文化进行功利主义的理解是现代性的失误,导致现代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实践理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保持合理的“度”,现代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同领域的文化才能合理有序地发展。

[1]周星.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A].乡土生活的逻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刘锡诚.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DB/OL].中国艺术人类学网.

【责任编辑徐英】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Temple fair's Function and the Modern Chan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Taking Three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Kang Ningmei
(College of LiberalArts,HuaiyinNormalUniversity,Huaian,Jiangsu,223001)

Temple fair a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n the defensive in the impact of modernity. In China's curr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th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survival of the temple fai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mple fair survival status in charge of three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t argues that the government on behalf of the practical reas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maintain a reasonable "degree", while the modern tourism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keep a certain tension ,thus culture in different areas can be in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

Temple fair, Govern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ty

G122

A

1672-9838(2016)01-034-06

2015-11-01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亢宁梅(1969-),女,江苏省南京市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兴仁庙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兴仁市建好新时代“老干之家”让“余热升温”
贵州省兴仁市耕地土壤富锗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元宵节,逛庙会
谁远谁近?
阴阳指
兴仁“撤县设市”记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