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时代下的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以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为例
2016-04-04文/张焱
文/张 焱
大众时代下的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以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为例
文/张焱
【摘要】少数民族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活化石,它们的存在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民族群落保护、民族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长久以来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样态和资源。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众时代;桦树皮艺术;保护与传承;历史价值;鄂伦春族
一、大众时代下的少数民族艺术窘境
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日新月异的物质文化资源为人们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随之改变,尤其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诉求已经越发明显。与之相应的,我国文化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猛发展。其中,艺术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三重特征,它以标准化、商业化、规范化的经营模式组织和影响着大众对艺术品的观念。而与此相应的一些栖居在大众时代中的少数民族艺术,正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这种改变呢?
少数民族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活化石,它们的存在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民族群落保护、民族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深处大众时代中的少数民族艺术,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窘境。首先,传统固守的生产、生活模式已经被完全打破,过去以生产为目的的艺术活动已经被外出打工获取新的劳动收入所替代,因此,少数民族艺术生产真的变成了更为“少数”人的生产;其次,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被破坏,原有传统技艺所依赖的自然原料已经愈发枯竭,这也迫使许多依靠原始材料的传统技艺生产无奈终止;再次,由于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它们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学的形式,然而随着民族的杂居和融合,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遗忘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依靠口头文学传承的传统技艺已经濒临灭绝。最后,由于很多少数民族缺乏文字,因此其族人对本民族艺术形态、传统工艺的总结和记载就只能依靠口头语言传承,这种传承也多限于家族式的,故全面的传统图案和民族技艺无法得到系统地梳理和长久地保存。
二、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历史价值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长久以来它通过本民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样态和资源,而这些活态流变的文化艺术资源,不但是鄂伦春民族古老的记忆符号,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内涵。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珍贵的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鄂伦春桦树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鄂伦春族曾世代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而此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就是漫天遍野的白桦树。桦树在鄂伦春族人民的心中是纯净的、神圣的,桦树赋予了鄂伦春族人民独一无二的桦树皮制作技艺。这是大自然对鄂伦春族的特殊馈赠,勤劳智慧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这份偏爱,逐渐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中制作桦树皮工艺的佼佼者。通过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样态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他们的桦树皮工艺美观,用途相当广泛,在种类上也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特殊的北方狩猎民族,他们的生活起居与自然和生产密不可分,几乎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来源于桦树皮,小到器皿、刀把、配饰,大到船舶、建筑,随处都能看到鄂伦春民族对桦树皮的理解和应用。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桦树皮的韧性和自然的特性,以桦树皮作为生活和艺术的原料,在不阻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如今,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鄂伦春民族的桦树皮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十年,随着鄂伦春族的移民下山定居、大众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以及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桦树皮制作技艺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时代考验,和其他少数民族艺术所遭受的境遇类似,它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民族口头语言消失、传承人后备不足,以及濒临消失的制作工艺、寓意深刻的图案无人整理的窘境。因此,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远不仅仅是拯救个别民族文化艺术的问题,应该提升到拯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层面上来。
三、鄂伦春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已经从日常生活中走出,逐渐成为家庭中的陈列品,尽管有一少部分人能够生产出以艺术消费品的形式售卖的桦树皮制品,而由于原材料的短缺、规模的局限、生产效率的低下,出现品种单一化、样式商品化、形态规模衰弱化的现象,以桦树皮用具为代表的制作技艺正逐渐走向消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统筹,针对少数民族艺术普遍面临的状况做好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第一,应该继续加强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尤其是发动鄂伦春族人对本民族桦树皮艺术样式进行发掘、整理和记录。由于鄂伦春族的艺术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因此,在进行整理的工作中应重视鄂伦春民族艺术传承人的地位。由于鄂伦春族很多艺人已步入年老体衰的阶段,年轻一代因很少接触本民族的语言,已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鲜有接触,因此,一旦老一辈的桦树皮技艺传承人离世,很多绝技不可避免的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而长埋地下。因此,我们应通过政府行为来加强鄂伦春的民族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学习本民族的口头语言,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习本民族包括桦树皮技艺在内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自觉的文化艺术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多发掘和整理本民族的艺术样态,同时做好艺术传承人的评选和培养工作。
第二,从尊重民族习性出发,在特定区域内设立民族自由区,同时大力开发鄂伦春民族旅游资源,以艺术品消费促进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由于鄂伦春族人聚居的规模越来越小,其原始性的生存空间已经逐渐被现代农业文明所侵占,越来越多的鄂伦春族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与其他民族栖居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性。而留下的族人由于生存空间有限,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状态下也很难找到充足的桦树皮原料来进行传统工艺制作。即使仍有部分鄂伦春族桦树皮艺人出于文化传承和谋生的目的在进行桦树皮商品的加工,而桦树皮制品的原始味道早已因商品化的制约而变得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应该在特定区域内设立鄂伦春族人的自由活动区,鼓励他们保持原始生活生产方式,以展示少数民族艺术样态为产品,开发这一区域的体验式旅游资源,从而增加鄂伦春民族以展示原始艺术为主的经济收入,开启桦树皮艺术生产加工的经济内驱力,通过培养专业的桦树皮技艺传承人,加大桦树皮艺术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以此来促进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艺术的延续、传承与保护。
结语
随着大众时代的到来,以新技术为载体的多种艺术形态正以几何式的速度在增长着。相较于大众消费艺术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少数民族在当下发展的弱势极其明显。如果不能及时发掘新的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那么,它的一些先天优势,如地域性、历史性、封闭性必将成为束缚其生存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面对新形势的思考与研究是保障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注释:
参考文献:
[1]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文物出版社,1982.
[2]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焱.大众文化对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5(1).
【张焱,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YS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