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①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度教改课题《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编号:2015JYY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

2016-04-04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210013韩淑英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舞台舞蹈

叶 笛(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韩淑英(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论高校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①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度教改课题《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编号:2015JYY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

叶 笛(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韩淑英(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实践教学对于高校舞蹈专业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它丰富了理论教学的维度,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型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五大结合”,即课堂与舞台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训练与比赛结合、自选与项目结合、教学与自学结合。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培养计划、教学平台、配套机制三方面着力突显和全程贯穿实践导向,从而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舞蹈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流水线。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着力推动教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在舞蹈实践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性成果。

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明显提升。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1]对于特定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的价值甚至犹在理论教学之上。为此,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强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将实践的能力作为与其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同等重要的三大能力之一。该政策出台的初衷无疑是将实践教学视为打破理论与实践隔阂、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此后,全国高校掀起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热潮,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舞蹈是利用身体动作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是一门实践艺术。对于舞蹈专业②本文中“舞蹈专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载明的一级学科“艺术学”项下二级学科“舞蹈”中包含的舞蹈理论、舞蹈编导与舞蹈表演等专业。而言,实践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它是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舞蹈实践教学改革仍然以一种零星的“小修小补”方式推进,在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亟需理念更新、理论梳理与制度构建。

一、构建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舞蹈文化的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对高素质舞蹈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也应该及时回应社会需求,着力培养集舞蹈表演、技法教学、作品创作、理论讲授为一体的综合人才,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鉴赏力、创作力与传授力。

优秀的舞蹈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众所周知“舞蹈是人体的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2]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就必须通过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从而掌握各项舞蹈技能。其次,优秀的舞蹈人才还必须具备对舞蹈作品的鉴赏力。这就需要通过反复观摩优秀作品,透过成功作品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来理解作品背后深层内涵。再次,必要的舞蹈创作力也是优秀舞蹈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这是借助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特定主体的思考与感悟的能力。最后,优秀的舞蹈人才同样需要具备舞蹈作品的传授力。这是将舞蹈作品的肢体语言、背景音乐、舞具等融会贯通之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他人的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创作力和传授力需要舞蹈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亲自感受、反复训练、理解升华。实践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因此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包含实践导向。

舞蹈专业学生的表现力、鉴赏力、创作力与传授力的系统培养要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借助校内与校外两个实践培养平台,运用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舞蹈作品的塑造与表演,让舞蹈专业学生学习的校内基本知识与技能得到“学以致用”。

与此同时,带动学生观摩优秀舞蹈作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以提升鉴赏能力;以表现力与鉴赏力为切入点,挖掘学生舞蹈创作舞蹈作品与传授舞蹈知识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仍然贯穿始终。从学科规律与社会要求来看,实践教学是整个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重要功能不言而喻:它既丰富了理论教学的维度,又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型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3]

然而,长期以来,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没有独立的目标、体系和规划。[4]国内部分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推出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优化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整体而言,这些改革未能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制度保障等环节共同推进,成效无法最大化。其直接结果是舞蹈专业的教学往往课堂与舞台脱节、校园与社会分离,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的基本需要,适应性不强。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5]要提升舞蹈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推动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二、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

“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堂、舞台、社会三个维度为基本切入点,一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技法,从而提升舞台表演技能;另一方面重点塑造学生对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批判意识,从而最大化地培养舞蹈作品创作能力。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校内外实践场所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制度化的路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提供保障。因此,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做好“五大结合”。当然,舞蹈实践教学的活动空间较为复杂,目的更为多样,涉及课堂、课外、校外多个场景,涉及知识拓展、技能提高与伦理提升多个目的,这就决定了舞蹈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多样性,而且不同场景及类型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6]

(一)课堂训练与舞台表演结合

强调课堂训练与舞台表演的结合,也就是强调舞蹈专业课堂训练与舞台表演实践相结合。“ 校内的舞台、校外的舞台都是学生展示自我、展示专业水平的好场所”[7],是检验舞蹈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平台。在舞台实践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表演转变,舞台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创造力与表现力得以彰显与强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舞台表演教学实践还能为舞蹈专业师生提供展示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平台,客观上也激发了师生的舞蹈创作热情,进而使得舞蹈创作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故而,在舞蹈实践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堂与舞台的结合最终将全面提升学生舞蹈创作能力,推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各类校园师生舞蹈活动;后者则包括舞蹈民俗采风、暑期文化三下乡活动、慰问演出、参加各类形式的文化艺术展演、交流及比赛的实践活动等。校内舞蹈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课堂训练,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基于兴趣爱好设计、推动与实施的校园活动。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既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自身的魅力,又检验了自己所学舞蹈专业知识。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在范围与空间上的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支撑起了实践教学体系。在推动校外舞蹈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一方面亲身体验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舞蹈民俗文化;同时还得以获知社会公众对舞蹈人才的具体需求。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体验,学生可以有效反思自身的不足,并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在舞蹈实践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堂与社会的结合最终将全面提升学生舞蹈专业素养,推动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普及。

(三)专业训练与舞蹈比赛相结合

组织学生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之上参加各种级别专业比赛是提升舞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国家级与省级的专业舞蹈比赛周期较长,学生可以在较长的时段内持续不断地反复练习、观摩、表演,其舞蹈表现力与舞台实践经验都会得到飞速的提升。[7]因此,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做到专业训练与舞蹈比赛相结合。一方面,“以赛促训”,将专业比赛作为验收日常专业训练的媒介,以比赛促进学生对专业训练的投入;另一方面,“以训促赛”,通过日常专业训练保障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自选领域与依托项目相结合

舞蹈专业学生还可以通过在参与各种层次的社会实践项目中不断加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提升对舞蹈的鉴赏力与传授力。因此在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要做到自选领域与依托项目相结合,即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舞蹈专业的特定领域多观察、多思考,也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申报各层次社会实践项目。借助实践项目的实施,让舞蹈专业学生在采风的过程中对舞蹈实践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优化舞蹈专业学生实践知识的结构,强化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教师教学更大程度上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而学生舞蹈表现能力、舞蹈鉴赏能力、舞蹈创作能力与舞蹈传授能力离不开借助长时间、高频率的反复训练,因此课外自主学习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还要做到教师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以制度型塑学生良好的课外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利用练功房、多媒体室加强练习,从而充分巩固课堂知识。

三、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对于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我国7大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中,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已推出了诸多举措,并已取得不同程度的实效。其间经验也将成为后续改革推进的重要参考。然而,现阶段相当部分的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性仍显不足,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系统规划;在实践教学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方面也未能充分结合舞蹈专业的特性与规律。上述不足也成为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转型的重要障碍。

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着力推动舞蹈专业,即舞蹈学(师范)、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平台搭建、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根据舞蹈专业的学科特点,将舞蹈实训、舞台表演、演出观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舞蹈创作、舞蹈比赛等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舞蹈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为我国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示范性成果。

(一)制定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舞蹈教学的指南,要实现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就必须修订原有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实践导向。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全面更新了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

其一,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实施由公共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与艺术实践三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公共实践教学包括公共课程实践、军事理论与训练;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毕业汇报(论文);社会与艺术实践包括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其中,舞蹈表演专业的实践课程共91学分,1568学时,占总学分53.5%。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共37学分,596学时,占总学分23.1%。舞蹈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课程共83学分,1424学时,占总学分48.8%。舞蹈编导专业的实践课程共85学分,1460学时,占总学分50%。

其二,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在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新的教学计划对专业基训课程提出了改革要求,明确强调专业基训课程需要遵循常规训练、即兴训练、剧目训练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学生训练成果转化为作品提供校内外展示空间。除了舞蹈各专业的基础与核心实践课程之外,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了贴合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如舞蹈学(师范)在专业必选课程类增加了《教育实习》课程4学分72课时;舞蹈学专业在专业必选课类增加了《田野调查》课程,4学分72课时;舞蹈编导与舞蹈表演专业在专业任选课类增加了《艺术采风》课程,4学分72课时,丰富了我院舞蹈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学院课程体系调整的整体思路是强调三大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活动教学的模式、情境陶冶的教学模式以及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

其三,将课外实践纳入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专门制定了《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生课外艺术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在正常教学计划之外增设实践导向的辅助培养计划,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表演、社团活动与公共服务等模块中系统提升实践能力。在总学分中安排10个实践学分,奖励参加校内外演出、各层级舞蹈大赛获奖、对外交流演出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在评定奖学金和保研等方面给予课外实践项目予以加分。具体而言,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的舞蹈专业学生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对积极参加各类展演的舞蹈专业学生给予4个学分的奖励;对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实践项目的学生给予2-4个学分的奖励。此外,在新生入学之初,由班主任与授课老师言传身教,做到“两个鼓励”:(1)鼓励舞蹈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到现场观看不低于10场的舞蹈演出。(2)鼓励舞蹈专业学生在课外主动到舞蹈训练室训练。每月公布训练室的使用情况,对于积极完成课外舞蹈实践训练的学生给予表彰。

(二)着力搭建校内与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实践教学改革的重心,不同的国家会有其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宽口径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德国更重视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强调学生毕业后对口径的直接输送。[8]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结合两国模式特点,取长补短,以提升舞蹈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为重心,以培养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系统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应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的搭建,力推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第一,加强校内舞蹈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结合区域和学科特殊的品牌,搭建舞蹈教学创作实验室、舞蹈实践教育基地,着力为学生校内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为此,舞蹈学院在2015年设立了中国现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中心聚集了一批舞蹈学院的优秀教师团队,更凝聚了来自国家大剧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们,使中心成为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的舞剧事业提供高端的学术指导和充足的人才储备,更形成了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品牌。

第二,打造精品校外舞蹈实践教学平台;充分与相关文艺单位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4]在演出中提升学生舞蹈实践能力,也检验舞蹈实践教学的成果。在建构校外实践基地时,舞蹈学院还改变松散的随机合作模式,推动固定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吸收和聘请实践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参与实践课程环节的管理与指导,提升实践导向;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践中师生要以贯彻专业导向,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实践基地解决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从而不断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如,舞蹈学院与南京小银星艺术培训中心建立了共同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该中心下辖18个分中心,是江苏省规模最大,信誉最好的培训中心。其实践性强、岗位丰富、稳定、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三)构建“实训—舞台—比赛”的实践能力培养流水线

杜威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和必要的联系,经验的连续性与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生长。[10]因此,确保经验的连续性是提升舞蹈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形成固定的由课堂实训到舞台表演再到舞蹈比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的连续性提升实践效果的实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实训利用舞蹈专场演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与评定,从中发现优秀学生。选拔这些优秀的学生参加舞蹈团、表演艺术团,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大型综合文艺晚会的舞台表演。通过这种演出活动,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及舞台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优秀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7]由于在校学生平时以接受舞蹈课堂教学为主,缺乏舞台实践锻炼。为给学生提供全面的舞台实践、锻炼机会,舞蹈学院以舞台作为教学实践课堂,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舞台演出经验,努力培养复合型舞蹈艺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舞蹈专业学生不仅获得了全面的舞台实践、锻炼机会,其舞台演出经验也得以不断累积。2016年,为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利用南京艺术学院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平台,发挥舞蹈各专业的优势互补,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渗透,整合了较强的编创、表演及音乐剪辑制作团队,历时三个月精心编排和创作了富有深刻内涵思想与艺术观赏性的舞蹈诗剧《青春之歌》。整场舞蹈诗剧的编排、音乐剪辑制作、舞美设计等均由舞蹈学院师生独立完成,参演学生多达150余人。其次,在丰富舞台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组织参加不同的舞蹈比赛。理顺舞蹈比赛的操作流程与体制,由专人负责各项赛事工作的统筹安排,年初制定参赛的计划表,分时间节点进行动员、选拔、培优工作,在师生参赛时需由专人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工作。

(四)构建“课堂—项目—实践”的实践能力培养流水线

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对舞蹈文化的兴趣,结合推出以实践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与教师合作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基于充分的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地方采风,增加学生对舞蹈实践的认识和对舞蹈文化的领悟,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为舞蹈创作提供充分素材。同时,形成“课堂—项目—实践”的良性循环,也为学生的升学需求搭建可持续性的、不可或缺的链接平台,在项目、科研中拓宽学生的舞蹈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锻造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将升学课程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共建长江流域高等舞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平台在学生多元交流、以“师生互派”与“特色课程互换”开展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项目研究,以科研项目带动舞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实现三校“课堂—项目—实践”资源的互补互助、发展共赢。

(五)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配套机制建设

在相关制度中,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因其对师生的导向作用而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教学的条件、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构建详细的、体系化运作的评价指标,从而引导和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宏观调控。[11]为此,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将着手制定《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激励机制实施办法》、《舞蹈专业本科生第二课堂课时认定办法》、《舞蹈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等文件,贯彻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基本理念,以制度推动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 语

“十三五规划”强调文艺作品创作的实质“要狠抓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研发,破除我国目前在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12]这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理论教育主导模式都不利于舞蹈专业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为了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舞蹈实践人才,需建立高校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与校外两类实践平台的搭建,从校园、舞台、社会三个维度切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科研项目的热情,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高等学校舞蹈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变成一句空话,必须具体落实在舞蹈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之中,对于实践课程应在学时、学分中有所保证,通过各种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编创等能力;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本科——社会;本科——研究生的有机衔接,帮助学生缩短校本课程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更多舞蹈复合型创新人才。

[1]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毛荣.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音乐生活,2009(3).

[3]刘进锁,马旺华.高师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研究,2010(1).

[4]杨莉莉,路漫漫,寇小洁.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个性培养——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艺术百家,2009(7).

[5]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6]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7]段友芳.“四个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音乐创新人才培养——以黄冈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

[8]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9]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10]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7-258.

[1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8).

[12]金元浦.创新理念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导航灯[J].中原文化研究,2016(1).

(责任编辑:李小戈)

J70-05;J705

A

1008-9667(2016)03-0125-05

2016-04-01

叶 笛(1985-),女,四川成都人,文艺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理论。韩淑英(1959-),女,内蒙古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舞台舞蹈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果展示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