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安全视域下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6-04-04黄金辉

关键词:干部队伍建设西藏

黄金辉,鄢 鹏



执政安全视域下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黄金辉,鄢鹏

摘要:执政安全对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包括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创新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政策与援藏干部制度、构建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党组织建设、社会稳定与人力资源开发三方面展开,内容包括干部政策与制度、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及党员队伍、人才队伍与干部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在执政安全视域下深化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应以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为坐标,从基础理论研究、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制约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等三方面着力。

关键词:执政安全;西藏;干部队伍建设

政党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罗中枢、黄金辉:《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视角》,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页。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权的组织形态,决定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超大政治地理空间的国家而言,不同地理空间范围之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党的执政安全问题在不同地理空间区域内既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因此,对党的执政安全问题的研究,既应从整体角度研究其普遍性问题,也应重视不同区域特殊性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力图从执政安全角度,探讨西藏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侧重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总体回顾与反思。为了更好地审视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干部队伍建设现实需要的适应性问题,笔者围绕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并以此为参照,从学术史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审视其价值与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角度探讨深化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路径。

一、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党的执政安全,可以从消极安全与积极安全两个方面进行理解。所谓消极安全主要指党的执政地位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免于威胁、没有风险的状态。②赵中源、陈长明:《人才安全与党的执政安全》,《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积极安全则主要指开发新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从根本上促进党的执政安全。消极安全主要指化解各种威胁执政安全的因素而达成的安全状态,可视为一种被动安全。积极安全则是一种主动安全,体现的是政党在维护执政安全中的自觉性与行动力。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既需要有效化解各种执政危机,更需要执政党积极创造维护其执政安全所需的有利条件。

在影响党的执政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既有来自执政体系外部的安全风险,也有来自执政体系内部的安全风险。从推动事物变化发展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来自执政体系内部的安全风险是影响执政安全的根本原因。而在执政体系内部,影响执政安全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人的因素,特别是作为执政骨干力量的干部队伍。正所谓“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干部队伍是党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丁忠毅:《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提高干部选任民主质量的路径》,《党政研究》2015年第2期。各级党政干部既是党治国理政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政策实施者;既是党的意志的贯彻者,又是紧密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心声的战略性群体。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党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雷厚礼:《干部队伍建设与执政安全》,《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10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面临的执政风险和执政考验日益增多、日趋复杂。有效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必须牢牢把握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安全的主体基础。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中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受达赖分裂势力干扰破坏、国外敌对势力渗透、自然环境恶劣、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有效克服西藏治理在国家全局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与西藏发展的极端复杂性、艰巨性的内在冲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党治理西藏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提出“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西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长治久安与“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刘少华:《中央专项工作会,投射中国脚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29日,第1版。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西藏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西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被定位为“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在国家向西开放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丁忠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部边疆安全治理:机遇、挑战及应对》,《探索》2015年第6期。另一方面,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对西藏未来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西藏所享受的政策红利将逐渐释放。在新的历史时期,妥善应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有效把握西藏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进一步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西藏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可简要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建设,进一步坚定各级干部的理想信念。特别应坚定广大干部在反分裂斗争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中的政治立场,切实提高其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能力。二是创新干部人事制度,强化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力度,构建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西藏现有干部队伍,并不断加大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纳力度,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梯队、民族构成更加合理的干部队伍,推动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通过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优秀干部人才成长的摇篮,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是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六是重视援藏干部人才对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援藏干部制度,加强内地干部和西藏干部的双向交流,助推西藏干部队伍能力与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执政安全视域下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回顾

学术研究可分为消遣型(理论导向型)和应用型(政策导向型)两类。*W·菲利普斯·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新知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5页。对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显然属于后者,具有明显的应用性指向。干部队伍建设的学术研究成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撑。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促进西藏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但从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西藏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很大差距,难以适应新时期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需要。只有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反思,才能更好地审视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新时期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理论创新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客观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努力探索理论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才能使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总体而言,近年来研究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众多文献,从探讨问题的主题分类角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干部队伍建设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干部政策与制度,以及干部队伍与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下,笔者将分而析之。

(一)干部队伍建设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西藏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以及境内外分裂势力对西藏发展稳定局势的干扰、破坏行为,决定了干部队伍建设对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主要通过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进西藏人民的福祉、遏制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实现。西藏社会稳定具有持续、长期、全面稳定的复合性要求,其最终实现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作为主体保障。因此,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绩效评估的首要标准,必须是促进西藏的长治久安与跨越式发展。

关于西藏干部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朱研认为西藏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和选拔是维护西藏社会长期稳定、确保反分裂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朱研:《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关于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其承担的维护社会稳定重大责任的适应性问题,西藏社科院课题组从维护西藏长治久安的角度,指出西藏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孙勇:《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对策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30-432页。杜江认为村党组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反对分裂、抵制宗教消极影响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政法干部编制太少,不能满足维护稳定任务的需要。*杜江:《中国共产党西藏干部政策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2年。次仁曲宗提出基层干部处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较弱,无法妥善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以及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矛盾,难以有效保持和促进地区长期稳定。*次仁曲宗:《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西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西藏发展论坛》2009年第1期。平措、德吉尼玛指出基层党员干部不能积极主动地宣传、教育和组织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展反分裂斗争。*平措、德吉尼玛:《当前西藏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第6期。西藏自治区党校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农牧区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双重信仰”,即同时存在对党的信仰和对宗教的信仰,严重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在反分裂斗争中的堡垒作用。*区党校第十七期中青班第四课题组:《西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10年第1期。

关于如何发挥干部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西藏社科院课题组提出将思想政治标准作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之第一标准,把提高广大干部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统战工作能力等八种能力作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孙勇:《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对策研究》,第436-442页。罗布提出围绕西藏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应急处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罗布:《坚定不移抓党的建设是西藏发展稳定的根本保证》,《西藏发展论坛》2009年第4期。马洪伟从国家安全场域出发,提出应适当拓宽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的来源渠道,注重从农牧民、工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学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他十分认同西藏将退伍军人大量充实到乡镇干部中的做法。*马洪伟:《国家安全场域中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车辚建议为确保民族地区党的执政安全,除了在边疆民族地区继续坚持以少数民族干部为主体,并保持一定数量汉族干部的基本方针外,应在西藏、新疆等“三股势力”猖獗的地区,适当提高汉族干部的比例,必要时可以超过50%。*车辚:《边疆民族地区党的执政安全战略》,《探索》2009年第6期。次仁曲宗提议把在对达赖集团斗争、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表现,作为考核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也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建设实际成效的重要标准。*次仁曲宗:《新时期加强西藏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探讨》,《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6期。

(二)干部政策与制度

干部政策与制度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具有引导性、规范性功能。只有构建起符合西藏发展实际的有效干部制度体系,优化西藏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才能推动执政党治藏方略与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执政安全。干部政策与制度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成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重点。具体而言,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西藏民族干部政策与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历程。杜江对西藏干部政策与制度的主要内容、演进路径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进出藏政策、培养使用政策、引进与留人政策、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以及统战政策等方面总结了西藏干部政策的演进路径,将其划分为“试探(1949—1959年)、雏形(1959—1965年)、挫折与调整(1966—1989年)、成熟和完善(1989年至今)”四个阶段。*杜江:《中国共产党西藏干部政策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2年。

民族干部是西藏干部队伍的主体,民族干部政策在西藏干部政策与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庆拉泽认为:“西藏的干部政策大体包括少数民族干部优先发展政策和援藏干部政策两个体系。前者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少数民族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而制定,后者是中央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的决策。”*德庆拉泽:《对加强和改进西藏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05年第5期。朱研总结了西藏民族干部培养教育制度的几个转变:从甘青川滇藏区选调、内地代培到西藏自己培养的转变;从突击培训、现用现选到正规化培养教育的转变;从单一的“速成式”培训到综合立体式培养的转变。*朱研:《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王彦智认为西藏民族干部的培养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50—1965年)、艰难成长阶段(1966—1978年)、壮大发展阶段(1978—2005年)和法制化阶段(2005年以来)。*王彦智:《关于进一步完善西藏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党史文苑》2010年第12期。张祖文将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以来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5—1980年)干部数量大幅增加;第二阶段(1980—1994年)干部结构进一步改善、干部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第三阶段(1994—2005年)干部队伍全面发展。*张祖文:《西藏民族干部队伍建设40年》,《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宋月红将西藏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期间(1951—1965年)培养藏族干部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藏和平解放至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特点是慎重稳进地开展藏族干部的培养工作;第二阶段是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至西藏民主改革,培养藏族干部工作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第三阶段是西藏民主改革至自治区成立,藏族干部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就。*宋月红:《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干部援藏政策的变迁与完善途径。干部援藏政策是中央政府针对西藏干部队伍的特殊性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的统筹部署,该政策在拓宽西藏干部队伍来源、提升西藏干部队伍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与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靳薇将干部援藏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藏建藏(1951—1978年)、轮换进藏(1979—1993年)、定期轮换进藏(1994年至今)。*靳薇:《干部援藏的成就与局限》,《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邵雄也赞成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他认为第一阶段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持续援藏,以经济支援为主,基本上不存在干部援藏;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重点援藏,主要是人才培养;第三阶段是1990年以后的对口援藏,这一阶段突出了智力援藏的特点。*邵雄:《构建援藏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张涛认为干部援藏政策的调整是随着国家和西藏经济建设任务的变化而进行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以国家选派选调为主到以自愿进藏为主的转变;第二,从以汉族为主的干部援藏向多民族干部援藏的逐步转变;第三,干部援藏人数由起伏不定到逐步增加;第四,援藏干部居藏时间从固定向多样化发展;第五,援藏干部从主要集中在党政和专业技术方面向纵深发展。”*张涛:《国家干部援藏政策初探及实施若干问题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07年第3期。关于干部援藏政策的完善途径,靳薇认为中央政府和各省市的援助应着力帮助西藏生成自身的人力资本,逐步形成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邵雄认为干部援藏政策的选拔方式以个人意愿、组织意见、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为依据,没有结合援藏工作的要求和援藏干部选拔、配置、培训、考核等系统职能优化的需要,从人员选拔的技术角度看科学性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了构建援藏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建议。张涛建议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留人机制、用人机制以及退休养老机制,以强化国家干部援藏政策的落实执行。刘恒等认为干部援藏政策的成效体现为四个“力”:有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智力援藏,并建议加强援藏干部的日常管理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的建设,以完善干部援藏政策。*刘恒等:《干部援藏工作的历程与成效》,《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3期。李建新认为应加强干部援藏选拔培养机制建设,把选派定期轮换对口支援干部与有计划、成批次地选调进藏干部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援藏干部进藏前的培训办法,把几天的适应性培训逐步发展为短期、较系统的全面培训。*李建新:《浅谈援藏干部的选派与培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杜江提出“双向挂职锻炼”的干部援藏方式,即西藏和内地省市各自定向招录干部,并将其互派到对方单位挂职锻炼。期满后,西藏籍干部返回西藏工作,内地省市干部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或返回原籍所在地工作。*杜江:《中国共产党西藏干部政策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2年。

(三)干部队伍与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从广义上说,西藏干部队伍涵盖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这三支队伍。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改善西藏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有效应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诉求。西藏大多数党员分布在农牧区等基层一线,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具有政治整合、精英吸纳的重要功能,大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对促进执政安全意义重大。李俊伟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基层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素质不够。*李俊伟:《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创新思路——基于中央党校新疆、西藏班基层党组织建设问卷调查的分析》,《理论前沿》2008年第21期。西藏自治区党校课题组调研后发现“西藏农牧区党员队伍素质偏低,发展党员困难的状况没有根本性转变”,课题组提出发展党员工作要向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初高中毕业生倾斜,同时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区党校第十七期中青班第四课题组:《西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10年第1期。平措、德吉尼玛指出部分农牧区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削弱了党在农牧区的政治优势,建议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同时不断加强农牧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平措、德吉尼玛:《当前西藏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第6期。赤列卓玛提出必须增强农牧区基层党员的为民意识,建立农牧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以及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赤列卓玛:《浅谈基层党组织在西藏新农牧区建设中的作用》,《西藏发展论坛》2007年第1期。欧珠认为西藏农牧区发展年轻党员的力度不够,党员流动性较大、专职党务工作者缺乏,必须提升农牧区党员的综合素质,并强化作风建设。*欧珠:《浅析当前西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西藏发展论坛》2014年第4期。龚言、程越均认为应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党务干部队伍,作为推进机关党的建设的组织保证。*龚言:《西藏自治区区直机关党建工作的回顾与分析》,《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程越:《西藏区直机关党建工作的回顾与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第5期。

人才队伍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否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决定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目标能否实现;人才队伍也是干部来源的重要渠道,是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现阶段西藏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优、结构与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等突出问题。德庆拉泽提出西藏人才结构不合理,多数人才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生产单位人才奇缺。*德庆拉泽:《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重要性和开发现状》,《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关于加强西藏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朱生高等认为一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二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三应讲究人才的实用性,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朱生高等:《开发西藏人力资源的战略思考》,《西藏科技》2006年第10期。普布次仁指出要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充分利用援藏人才,发挥他们对当地干部的“传帮带”作用。*普布次仁:《西藏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发展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朱研建议加强科技人才干部的培养力度,作为有效调整民族干部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朱研:《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孙亚杰主张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批精英型领导干部,其次应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建议吸纳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级专家。*孙亚杰:《西藏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走符合西藏特点发展之路》,《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5期。

三、执政安全视域下深化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思考

对西藏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应站在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高度,以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为准绳,一方面以系统思维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进一步拓展理论深度,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亟需加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重大专题问题的研究,聚焦西藏干部队伍建设重难点问题的探讨,有的放矢,提出有效提高西藏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可行建议,为夯实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基础,实现稳藏、安藏和富藏的战略部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一)执政安全视域下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成果较丰富,为今后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基础性素材与方法论启示。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文献主要从党的建设、社会稳定与人力资源的视角切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西藏干部制度政策的主要内容、演进路径、干部队伍建设成效评估,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与优化的对策思路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整体性研究,如干部制度的顶层设计、干部队伍的发展历程;也有专题研究,如基层党建与干部队伍建设、援藏干部政策等。但从西藏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复杂环境,西藏干部队伍建设承载的促进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与西藏干部队伍能力相对不足的非对称性来看,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视野较狭窄,从执政安全、政治安全视角的研究文献极少。未能深入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这一新目标新要求的内在差距、深层原因,更不可能提出基于执政安全、政治安全视域下,推进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二是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深度不足。研究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文献,更多是较宽泛地探讨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表层原因,基本上系表层性经验研究或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未能从理论逻辑与历史发展、中国特色与西藏特点以及国家治理、国际环境与西藏实际等广泛的视野与理论高度,深入研究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演进路径与内在逻辑,从而影响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理论层次与实践成效。概言之,西藏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存在明显的理论探索严重滞后于现实、无法回应实践需要的问题,因而难以适应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有效实施的现实需要。

(二)执政安全视域下深化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努力方向

在现有基础上,下一步的研究应继续围绕执政安全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突破。一方面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部分,客观剖析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努力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另一方面,紧扣现实,整合多学科理论资源,以地缘政治理论、政治安全学说、政党政治学说、执政合法性理论、边疆治理理论与人力资源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为学理基础,对西藏的执政安全和干部队伍建设展开大视野、多维度的综合研究,着力构建边界清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逻辑周延的边疆执政安全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体系,既为执政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宏观战略思维,增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协同发展的自觉性;又为维护国家安全、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具体来说,针对当前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的突出问题,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强化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干部队伍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主要承担者,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筑牢党执政的主体基础,是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内在要求与第一要务。因此,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从干部队伍建设角度研究党的执政安全的文献非常薄弱。理论界对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执政安全的内在机理、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等基础理论问题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维护党在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对干部队伍建设所提出的特殊要求、面临的严峻挑战等问题,更是缺乏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理论思考。因此,必须站在推进边疆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从而更好推进西藏发展、维护党在西藏的执政安全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加强实证调查研究,找准西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真问题”,着力提高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西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干部队伍建设同样具有特殊性难题。要真正解决这些特殊性难题,首先需要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广泛收集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一手资料,努力找出“真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西藏的实际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学术研究资政服务的功能。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受西藏自然条件艰苦、语言文化障碍、政治社会环境复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不愿或不能进行深入的实证调研,导致相关研究资料与数据不完整,从而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相关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进一步深化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必须从多方面努力,突破实证研究的瓶颈,广泛收集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手可信资料。

三是必须主动回应中央治藏方略具体实施的理论需求,聚焦制约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维护党在西藏执政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2)西藏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绩效评估;(3)西藏干部制度政策演进的路径、内在逻辑与优化途径;(4)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5)西藏战略性干部群体培育问题研究,特别是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6)西藏干部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现状与对策;(7)干部驻村、驻寺政策的运行机制、演进路径、绩效评估与优化途径研究。

(责任编辑:曹玉华)

作者简介:黄金辉,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成都610064);鄢鹏,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610064)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边疆治理视域下西藏农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skqx201505)、国家民委重点课题“西部边境地区干部队伍结构近期对边疆安全的影响研究”(2014-GM-194)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6)04-0069-07

Reflecting on Researches on Training Cadres for Tibet:in the Horizon of CCP's Ruling Security

Huang Jinhui, Yan Peng

Abstract:According to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CCP's ruling security, training cadres for Tibet includes such aspects as upgrading of ranks' political quality, innovating the cadres personnel system, improving policies on cadres' education. It also involves the mechanis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d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 Party organizations. Previous research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 social stability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Their key components includes cadres' policy and system, the team's present situati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ranks on Party members, social talents and cadres. In the horizon of CCP's ruling security, to deepen researches on training cadres for Tibet, we must concentrate on basic theory research as well as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base. Special case study o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restricting the training of cadres for Tibet should be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CCP's ruling security, Tibet, training cadres

§西部边疆研究§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建设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一起去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陈云的干部思想对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初探
西藏:存在与虚无
浅谈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西藏非遗
对企业计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