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的导引功能

2016-04-04王玉香

关键词:思想

王玉香 鲁 鹏



论思想的导引功能

王玉香鲁鹏

摘要:导引功能作为思想的一个功能,是由思想形成的特点与所具有的超越性所决定的。导引功能的基础在于个体根据一定的合理性而有选择性地接受思想。个体思想的导引功能表现为:形成信仰与目标的导向、获取自我的存在感、指导个体的行为选择。社会思想的导引功能是对民众思想与行为的指导与引领,具体表现为:服从主导思想的合法性,认同主导思想的合理性,尊崇主导思想的道德性,接受主导思想的教化。

关键词:思想; 个体思想; 社会思想; 主导思想; 导引功能

“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已成为人们的习惯话语。相比物质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具有巨大潜质的能量,它可以通过精神唤醒、思想教化和人心凝聚等方式形成强大的精神动源,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物质力量,造成人们现实生活乃至历史进程的改变。思想的力量源出于思想的功能,当然是实践基础上的思想的功能。思想的功能是思想的作用与能力,包括对人本身和对外在事物两个向度上的作用与能力,通常表现在思想自身的内在调节上,表现在对现实处境情景的观察考量上,表现在思想对自我的对象性事物规律性的认知把握以及人的现实行动的选择上。导引功能是思想的基本功能之一。

一、导引功能的基础

导引的基本含义是指导与引领。人是“观念的总体”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是有思想的社会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思想观念导引之下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2页。。思想对“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导引,就是通过为人们提供行动目标,规划行动蓝图,确定行动的范围、边界和选择、判断的原则,来指导与引领人们的个体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是由思想的特点、思想的本性决定的。

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进而在头脑中对其加以建构的过程与结果。头脑建构的过程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在于,它充满矛盾,充满冲突,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思想因而有不同的样态。从主体角度,可以分为个体思想、群体思想和社会思想;从认知角度,可以分为复杂思想与简单思想、系统思想与单一思想;从地位角度,可以分为主导思想与一般思想、重要思想与次要思想;从性质角度,可以分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等等。不管思想怎样复杂多样,引发什么样的情绪波动、心理变化、观念冲突和内在矛盾,我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看到,最终总会有一种机制促使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主导性的思想,影响、制约、支配人们作出现实的选择与判断。我们把这个机制看作思想的导引功能的基础,它的核心是“合理性”和“价值性”。一般而言,一个人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接受自己认为是“合理性”的某种思想,会以这个“合理性”的理解为前提,去加工处理外界传递给自己的信息。一个社会会依据自

己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认识水平,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有选择性地建构或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会以这个“合理性”的观念体系为前提,去加工处理自己社会各类事物传递出来的复杂信息。或许人们所认识接受的“合理性”实际上并不合理,但人们却认为它是合理的,并发自内心地追求它。也就是说,不管实际上是否合理,“合理性”是思想运行的中心。而人们所以认为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接受赞同的思想是合理的,与他们的价值取向有直接联系,即与意义、好坏、苦乐、效用相联系。

思想的导引功能是思想存在的理由,是思想的本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本性。思想支配行为,具有指示与引领人们行为的主导性,具有根据现实而推测未来的预测性,具有对现实事物美好构想与筹划的超越性。正是主导性、预测性与超越性的特点,使思想能够为人们从事现实活动提供具体指导,能够为人们的未来发展创造种种可能,能够为人们确立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将理想目标变为现实的可供选择的实践模式、行动方案。人因此具有了超越现实的未来空间,思想因此成为个人和社会走向未来的先导性力量。

二、个体思想的导引功能

个体思想是个体头脑进行信息建构与生产的过程与产物,是社会思想在个体头脑中部分地、片断地生成。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主宰着人们的行动实践。思想是思想着的人的思想,而人则是“双重结构”的存在,一方面,人的肉体是具体、有限的,有着本能的欲望、冲动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则是抽象、无限性的,有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思想着的人在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时,需要思想为之进行相应的筹划;思想着的人在不能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解决现实的问题遇到挫折时,需要思想进行相应的调适以缓解焦虑释放的压力,或者更正原来的目标与计划,或者对现实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思想对未来的憧憬使得人们不会满足现实、安于现状,总是趋向美好与完满,总是会有种种面向未来无限敞开的想象与展望。因此,思想总会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目标,牵引着人们前进,使人具有方向感、未来的预期与希望。思想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性的目标,而是层次不同的目标体系或系统。其对人们的行为与实践会产生一定的牵引作用,将人们导向实现目标的实践。当然,如果缺失目标,则会在现实中缺失行动的思路方向,容易出现随意散漫甚至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思想的导引功能表现为,思想具有支配与引领个体行为的作用。杜威认为,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含有思想的作用,思想是应付环境的工具。这种工具性作用,是思想所具有的基本性功能。个体的思想观念总会指导个体现实的行为选择与人生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尖锐地指出:“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2页。正是因为贫穷的人思考的都是如何满足温饱的问题,所以尽管置身于美景之中也会熟视无睹;而贩卖矿物的商人只是想着如何赚取更多的金钱,使他只会关注矿物实现最大利润的商品价值,而不可能感受与欣赏矿物的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其在现实中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自我感受与审美自然不同,其追求与行为也明显差别。

1.形成信念与目标的导向

思想观念尤其是信仰会是牵引人们追求与超越现实的强大内驱力量。个体的思想观念及信仰一旦形成,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维定势,并将外界的一切纳入主观世界进行构建与解读。出现由这种思想导引下的自觉行为,尤其当这种思想变成个人的理想与信仰时,思想对行为的导引具有决定的作用与绝对支配的地位。库朗热强调说:“没有什么比信仰更能影响心灵的了,信仰是我们思想的产物,但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置它。它出自于人,而我们却以它为神。它是我们自身力量的反映,但它却比我们更有威力。人固然可以降服自然,但却总是他自己思想的奴隶。”*库朗热:《古代城邦》,谭立铸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人的行动总是受自我思想观念的指导与支配,人是“自己思想的奴隶”所表达的,正是人对思想观念尤其是信仰的高度遵从。因为理想信念是构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而信仰是信念的核心与最高形式,是人们高度遵从的人生理想,是思想的灵魂,所以它具有神圣的决定性地位和影响心灵的强大威力,是思想力量的重要源泉。

有不同的信仰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目标与观念、态度与追求,以及现实不同的处遇方式。坚定的信仰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会使人目标明确、意志坚强、选择坚决、行为笃定。泰戈尔指出:“为理想、为祖国、为人性的善而生活的人,生命具有广阔的意义。”*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人生的亲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5页。他认为这种人看待痛苦与享受的视角与常人明显不同,他们将自我置于更为广阔的视域之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避开享乐去企求痛苦代替,死亡本身由于赋予生命一种更高的价值而受到欢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人生的亲证》,第35页。。因为这种“善”的立场、崇高的理想与道义的追求,使得人们愿意作出常人无法做出和理解的现实选择,心甘情愿地知难而上甚至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那种安贫乐道、舍生取义的坚守,碧血丹心的慷慨,流血自我而始的豪迈,视自由的追求高于生命及爱情的决绝,都是理想与信念所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使然,能够让人们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保持应有的理性,作出从容坚定的选择,这是理想信仰所赋予的内在道德驱力的结果。同样,当人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一种破坏性目标时,也会因为“恶”的立场而不顾一切地选择破坏性的行为甚至是自我毁灭的惨烈结局。当然,不排除现实中有不是因为理想与信仰、而是一时冲动的行为选择,透过这样的现象仍可以追溯其思想深处的观念问题。

2.获取个体存在感

自我存在感是人们对自我存在的感觉与认知。思想直接决定个体存在感的获取,给出安身立命的理由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蓝德曼说:“人寻求的那些可以理解人自身存在的概念,对人自身存在的自我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关于自身的不同观念成了引导和形成人自己的理想。”*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0页。蓝德曼是对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停留在概念、观念本身。思想之能直接决定个体存在感的获取,以人对象性存在为前提,“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4页。。人对自我存在的认知与理解,是在人群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发现与了解的“镜中我”。马克思认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1页。正是因为人、人的思想本身这种对象性、现实可感性的存在方式,才使得个体思想具备了获取存在感的内在机制,即个体主动寻求那些关乎自我存在的思想观念,选取、吸收并强化它们,形成包含着他人观念投射的自我意识。因此,个体存在感不是自我孤独的感觉,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之中产生的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是个体思想中自我认知与外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自我存在感会使人们有意识、有选择地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同时会在现实中产生或强化相应的思想观念。同一种思想,具有不同自我存在感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接受不同的思想能量。自我存在感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自我存在感,往往会使个体对那些充满正向能量的思想产生内在的共鸣,形成积极看待问题的视角,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与思想观念,具有归属感与安全感;消极的自我存在感,会使个体关注那些具有负向能量的思想观念,且将现实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消极解读的思想范式之中,缺失归属感与安全感,产生挫败感与孤独感。当人具有积极的存在感与向上的思想观念,就会确立对自我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目标,思想外化为建设性的行为;相反,则产生非建设性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

3.思想指导的选择

思想对行为的支配与指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它通过不断设定与修正行为目标、分析判断现实情景、预期可能的结果等思想活动来指导与引领人的行为活动。

(1)思想对行为的指导

思想对行为的指导是思想通过指导行为来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可将这一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或环节:第一,明确行为的价值与意义,这种行为理由的寻求是思想指导行为的前提与基础;第二,解决如何行为的问题,即有关行为方式方法等方案的思想选择;第三,真实行动过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想与行为的调整;第四,行动结束后的反思,即对行动的过程、结果等进行回顾与思考,或者进一步强化原有思想与行为,或者产生新的思想与行为。当然,思想对行为的指导过程并不是完全严格按照这四个步骤展开,可能在第一个步骤之中因为对行动的意义论证得不充分或者认为不合理,就使行为搁浅,但只要有行动总会涵盖这样的规定与环节。思想指导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可能引发新的思想,或者人们对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走向的进一步思考,或者对行为甚至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思想与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但无论过程有多复杂,个体思想对行为的指导一直遵循价值目标为导向、追求最佳效果的原则。

因此,思想支配行为的过程,是思想的过程也是行为的过程,边思想、边行为往往是现实存在的常态,有时人们根本无法区分是思想支配行为,还是行为引发思想,因为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共生共存的生命活动。其中,思想总是会支配、指导与调整着行动,行动总是与思想的变化相伴随;思想总会产生一定的原则与标准,现实的行为即是据此选择的结果。思想的坚定会表现为行为的坚持与执着,思想的举棋不定也会造成行为的迟疑不决。不可否认的是,行为很难完全展现思想的全部内容与活动过程。思想往往呈现复杂化,而行为可能只是思想矛盾运动过程的偶然外显,或结果之后的现实选择,形成复杂性思想与简单性行为的结合。行为只是思想的表征,是思想活动过程的外在表现,甚至只是思想活动结果的载体。

(2)思想的建构

思想对行为的支配地位和作用离不开思想的建构,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又会直接影响思想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从实践需要出发进行信息选择的过程,是思想主体、思想对象与思想方式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主体在原有的思想知识积淀基础上按一定的思想方式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加工生产”是对过去经验的理性总结和提升。胡适认为:“经验是向前的,不是回想的;是推理的,不是完全堆积的;是主动的,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被动的;是创造的思想活动,不是细碎的记忆帐薄。”*胡适:《实验主义》,《胡适文存》一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40页。经验的理性提升是经验的条理化、逻辑化,人们将经历与记忆沉淀为个体思想中把握现实规律与态势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可以推测未来的思想基础。思想方式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逻辑与结构的主体思维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思想活动的规律与认知理解的内在必然联系,具有将外来零散的感性信息与所习得获取的知识、观念、信息有机融合构成有序化结构的能力。正因为思想方式具有逻辑与结构的建构功能,才能够“加工生产”形成新的思想,进而对现实行为起到积极指导、引领与调整的作用。主体的人总会根据自己固有的思想方式、内在偏好、现实的利害关系、需要等来对外在事物进行有选择的能动建构。

思想的选择建构以体现与确认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以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个体的观念、感觉与好恶为出发点来主动选择自己的思想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1页。思想的选择性建构也是以个体选择的能力与主体性需要所决定的。不同的选择建构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会伴随不同行为的发生,这是思想指导功能发挥的必然。

三、社会思想的导引功能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思想的导引功能主要指主导性社会思想对民众思想的指导与引领的作用。所谓的主导性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8页。,是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曾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角度将之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与经济基础关系密切,直接反映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层次;一是关系不太密切,但对人们影响较大的道德与艺术形式的中间层次;一是相去甚远的哲学与宗教的最外层次。政治与法律思想是主导思想的核心,是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思想表达形式,是其进行统治的思想武器,占据绝对的话语优势,其可以通过相应制度的设定、法律政策的制定、主流媒体的传播、思想工作体系的建构等多种形式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强化主导思想的世俗化与教化功能,从而使主导思想能够转化为个人的追求、信仰与现实行动,实现思想的统一与合力的最大化。

1.合法性优势的导引

与其他社会思想相比,主导性思想具有合法性的优势,对民众的思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主导性思想的合法性是政治与法律制度设定的结果,该设定使某种思想成为大众思想与行为的准绳,具有养成人们遵从意识与习惯的功能。中国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就是以主导性思想导引年轻学子的一种制度设定。科举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它使主导性思想为年轻学子牢记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可能。执着追求功名的年轻人就此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忍受生活的种种磨难而痴心不改。以考试为强化方式与手段,以功名加利禄为个人目标的设定,增强了这些年轻人考取功名的内在动力,规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追求,在其功成名就之时就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这实质上是具有激励机制的有效的思想引导,是保持君主官僚体制思想高度统一的有效方式,也是君主制度能够保持长久的原因之一。

主导思想的合法性地位,使其合理性更具有现实的认同基础,使其在推行中享有更加顺畅的渠道和强大载体的优势。那些与之符合的其他社会思想具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成为丰富的内容与有益的补充;与之不符的社会思想则不具有合法地位,甚至被意识形态部门和意识形态者排斥、声讨、打击乃至封杀。彰显、保护、丰富主导性思想,巩固其合法性地位,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形成旗帜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与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建构主次分别的社会思想体系,这是统治阶级用来笼络与统治人心的基本途径,也是主导性思想现实导引的优势所在。

2.合理性认同基础上的导引

统治阶级通过赋予主导性思想明显优于其他社会思想合理性的方式,即以代表民众普遍利益的方式、以一种真理的表现形式,使之在现实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增强其社会引领功能,形成民众的普遍性认同。当然,其他社会思想也会竭力以合理性的证明来对民众进行思想引导,争取获得主导性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分析过统治阶级将主导思想获得统治地位所经常运用的三种方式。第一,将主导思想与进行统治的个人分离,造成不是统治者而是由这些思想(其中许多在马恩看来是幻想)进行统治和自我规定的历史假象;第二,建立统治思想的内在秩序,将这些思想界定为“概念的自我规定”,是其自我形成的自洽、合理与正确的产物;第三,将这些特有的“概念”变成历史上被崇拜人物的自我意识,来增强权威性。这三种方式是统治阶级让民众认同思想合理性的惯常方法,我们将其概括为普遍性与抽象性的方式、建构思想秩序的方式和增强思想权威的方式。

(1)普遍性与抽象性的方式

将统治者与主导思想分割开来,使主导思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具有普遍性与抽象性的特征,使之具有指导、引领、统一民众思想,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功能。这是统治阶级还没有获得统治地位之时所采用的遮蔽其真实思想与阶级利益的惯常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通过突出核心概念的方式来形成符合时代与民众要求的普遍性特征,如“在贵族统治阶级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0页。。尽管两者表达的核心概念不同,但皆以抽象的普遍性方式、以一种公平正义的表现形式来树立为民而不为己的光辉形象;而一旦获得了统治地位,“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0页。。“另外的意识形态”就是主导性思想,其呈现的方式会围绕维护统治、稳固地位而展开,成为利益合法性的辩护工具与统一思想的手段。一方面是通过显在的灌输、宣传方式表达其与民众利益诉求的契合,来展现与强化其现实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采用隐性的、遮蔽委婉的方式来制造意识形态领域合理合法性的氤氲氛围,发挥主导性思想渗透与养成民众思想观念的功能,增强其现实影响的深刻性与广泛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统治阶级制造“虚假的观念”与“虚假的意识”的方式与实质,指出,统治阶级采取那些与物质经济基础相去甚远、甚高的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形式,使其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之间不是直接地勾连,而是让中间环节变得更为模糊与错综复杂,这种间接性越强其现实的辩护效果越好。统治阶级充分利用意识形态家只是从思维逻辑、思想材料与观念出发进行精神生产的方式特点,将其在不自知之中改造成为自己的“伙计”,改造成为自己摇旗呐喊的助威者和同直接利益无关的代言人,以此产生更好地遮蔽真实利益和彰显合理性的目的。独裁的统治者在获得统治地位后会只强化合法性而忽视合理性的证明,具有现代民主观念的统治者往往是强化合法性与重视合理性相结合。

(2)建构思想秩序的方式

统治阶级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来主动建构思想秩序,突显主导思想的独特地位,从而发挥其对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治思想秩序,就是确定主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地位,解决社会思想多样性与主导思想一元性的关系,形成以主导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思想体系。任何一个社会,特别是处在转型发展中的社会,都会有与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相对应的思想观念,都会有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倾向,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碰撞、竞争、渗透、融合,产生广泛的乃至非线性的影响。因此,思想秩序的建构是任何阶级与利益集团都会着力去做的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重大事情。这一方面是为了统治阶级内部思想的统一与目标的实现,代表着其利益集团整体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现实,进一步完善以主导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使之成为一种既具有明显边界又有一定包容性的主次分明的社会思想体系。思想秩序的建构能否发挥整合性功能,更好地指导、引领与影响民众思想,取决于它与现实的关系,取决于它能否满足现实需要,因此与时俱进是题中应有之义。

(3)增强思想权威的方式

主导性思想要具有被人们所认同与掌握的权威性,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主导性的思想与过去的历史进行勾连,形成主导思想不是毫无历史根基的简单思想与毫无根据的突发之想,而是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有代表性人物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让人信服的权威性与合理性。遵从传统,崇拜权威,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习惯与心理。历史回望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的现实,而是从现时代的视角去找寻那些可以利用的思想武器与合理性证明,更加彰显现实思想的深厚历史感,增强可信度、合理性与现实权威。

统治阶级往往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将主导思想变成合理的、符合历史传统与社会发展正义趋向的普遍性思想,竭力掩盖其功利性目的,增强主导性思想的说服力与公信力,使之成为人们从思想上高度认同与接受、行为上自觉遵守与践履的普遍性思想。如果这种合理性证明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就会发挥较好的导引功能,否则会引发人们的信任危机、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3.道德强化的引导

赋予主导性思想以道德内涵,倡导符合主导思想的社会道德风尚与观念,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引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要求,是统治阶级用社会思想导引民众思想的有效方式。

道德规范既具有传统的承继性,又体现统治阶级的道德理想与要求;既是对国家、社会与个体理想状态的期望,又是现实是非、善恶评定的标准。与法律规定不同,道德规范具有超越性的特点。法律规定是必须遵从的底线,道德规范则是社会发展所倡导的趋向高尚要求的思想与行为标准,它既涵盖了道德理想的超然性要求,又是调节人们现实思想与行为的准则,具有操作的现实性,会直接影响人们在现实中的思想与行为选择,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与追求。从社会层面来讲,道德规范的强化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发挥社会“道德法庭”的作用。从个体层面来讲,道德规范的强化能够形成个体的良心谴责、内心道德拷问等自我约束机制,来规约自我的言行,形成一定的道德自律意识与行为。我国传统社会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人伦关系处置标准的设立,忠恕、孝悌以及慎独境界的界定等等,强化道德规范的推行与道德操守的培养,形成了有效影响民众思想与行为的强大道德文化。

统治阶级通过将主导性思想变成社会道德的有机内容,从中提炼形成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要求,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关系的思想标准与行为准则,成为对自我思想与行为进行规约、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道德机制。这些道德准则与规范就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指南,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起到指导与规约的作用。道德机制与制度、法律规定等的有机结合生成了现实中刚柔并济的巨大力量,左右着人们现实的思想与行为。

4.教化式的引导

社会思想的引领功能,表现为具有导引社会行动的作用。与行为相比,思想具有领先的特性,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有思想,后有行为;先有思想的深思远虑,后有行动的执行与坚持。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造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之所以最蹩脚的建筑师要比蜜蜂高明,是因为蜜蜂只是靠着本能去构筑蜂房,而建筑师具有在思想上建构的能力。思想能够将未来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设计、筹划与预期,引领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与预期去行动与推进。但如果社会思想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民众所认同的思想,则无法形成民众自觉的行为,更不可能使之理解与参与社会行动,即使参与也只能是盲动。因此,组织或群体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注重思想领先与教化。

所谓思想领先,是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主导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促使主导思想的普遍化与“世俗化”,发挥其民众教化功能,使之接受、认同并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为转化成实际的社会行动奠定思想统一的基础。动员者一般会围绕着行动目标、意义、要求、预期、存在问题的处遇方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与民众利益有关的问题会进行反复讲解与强调,让人们能够从思想上了解即将展开的社会行动的意义与必要性,自己在行动中的角色与定位,自我成长与利益的关系等等。只有解决了思想的认知与认同问题,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社会动员,真正导引社会行动。如果民众不了解社会行动的目的、意义与自己的关系等,或者有关模糊的认识与理解不能得到及时的澄清,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回答与处理,就不会认同与参与相应的社会行动,甚至产生相反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之所以能够以“小米加步枪”的极度劣势取得最后的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思想领先,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群众思想的引导与统一,振奋革命精神,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思想工作被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具有“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成为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当然,思想的导引功能,并不是只要思想领先,就一定能够转化为民众的思想与行动。其功能的发挥要取决于思想的导引方式是否符合民众的思想基础、利益要求和接受方式,导引的内容与现实是否协调一致,导引者的能力、水平与人格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并被民众所接受。思想领先工作做得好,就会出现凝心聚力的现实效果;否则,会影响士气、涣散人心、缺失凝聚力。当然,不良思想的领先功能发挥得好,也会产生强大的现实破坏力。

四、结语

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思想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实践过程中一直起到导引的作用。个体所具有的信念与人生目标、现实存在感的形成与获取、现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展开,皆来自于人们思想的指引,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决定性导向作用。社会的发展与运行同样取决于社会思想尤其是主导性思想的导引,不同的利益群体尤其是统治阶级总是会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主导社会意识形态,使主导思想能够转化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思想,导引民众的个体思想与行为,建构应然的社会秩序,达致一定的社会目标与理想。思想引导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充分挖掘人们的内在潜能,引发强大的精神能量,产生明显的现实行动效果。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直接导致声势浩大的共产国际运动,形成了现实中强大的共产国际阵营,这是理论成功导引产生直接现实效果的最好证明。

早在1841年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表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体;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页。理论是思想的抽象性与系统性的形态,理论的彻底表现为其对现实规律的准确把握。理论的引导功能,在于能够说服与掌握群众,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形成现实中人们情感的相融与思想的统一,产生最大的社会合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提高现实的工作效率,达致预期目标。因此,理论只要掌握了群众,即群体只要能够认同、理解与掌握理论,就可能转化为他们现实的思想与行动,甚至会转化为现实强大的物质力量。否则,思想与理论的引导功能就会弱化、低效。

[责任编辑:勇君]

On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Thoughts

WANG Yu-xiangLU Pe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Abstract:Guidance function is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thoughts,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of thoughts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thoughts. The guidance function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individuals selectively accept thoughts according to a certain rationality. The guidance functions of the individual thoughts included the guidance of formation of belief and goal, the obtaining of existence of the self, and the guidance of the individual’s choice of behaviors.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the social thoughts is the guidance of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the masses, which included the obedience to the legitimacy of dominant thoughts, identifying the rationality of dominant thoughts, respecting the morality of the dominant thoughts, and accepting the civilization of dominant thoughts.

Keywords:Thoughts; Individual thoughts; Social thoughts; Dominant thought; Guidance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5—10—31

作者简介:王玉香,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济南 250103);鲁鹏,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
论杨时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