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义困境与克服
——基于政治文化视角的分析

2016-04-04郑亚男

关键词:中国梦工业化

郑亚男 葛 荃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义困境与克服
——基于政治文化视角的分析

郑亚男葛荃

摘要:现代工业生产是作为维护传统道义原则的工具而被洋务派引入中国的,可是历史嘲弄了企图用现代工业文明守住传统统治秩序的人们。传统道义原则在与现代工商业旷日持久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而现代工商业同样无法彻底改变中国特有的文化类型。走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义困境,只能在双方的碰撞中创造中国式的工业文明。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从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条件出发,正在引领中国人逐步克服工业化进程中的道义困境。

关键词:工业化; 道义困境; 现代工商业; 传统农业; “中国梦”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约110年的近代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为寻求救亡图强之路的坚韧与智慧;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近代中国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足迹。本文所关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义困境问题。

一、道义困境解题

简言之,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中被迫展开的。事实上,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颇为崎岖。传统道义原则受到日益严重的冲击和破坏,近代工业在道德规范混乱和严重缺失的困境中步履蹒跚。因而,克服道义困境遂成为我国工业化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道义困境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讲的“道义”一词涵指“传统政治文化的‘道’”,“指的是思想家们从具体的制度、规范和伦理规定中抽象出来的,体现着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般政治原则”。由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将政治与道德互化为一体的,仁义礼乐既是政治原则,也是理想的道德原则,因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说的‘道’兼具政治、道德双重属性,故而称之为‘道义’”①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具体言之,“道义”原则包括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道德原则,内含着儒家思想所特有的认知方式,政治道德一体化思维定式。传统中国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以此覆盖全社会,形成普遍和强劲的道德约束力,以此维系和支撑等级秩序,同时也为君主政治及其运行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这样,在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基层的宗法家族都通过一体化的政治道德紧密联系起来。任何一点变化都无法逃过“道义”的检审。如果想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变革,要么保证变革严格遵循道义原则,要么摧毁传统道义原则。当然,还可以选择曲解或改变道义原则内涵的方法,不过这同样也会形成对传统道义原则的破坏,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总之,如果变革现实的价

值取向与传统道义原则产生冲突,而变革又势在必行,那么传统道义原则的瓦解只是时间的问题。

近代中国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兴办洋务,引进工业实是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可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会加速小农经济解体,使传统手工业走向没落,而且会对传统道义原则产生冲击和破坏。由此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中陷入两难。这就是本文所指的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义困境”。这就是说,当人们突破传统道义原则的束缚,认可并重视现代工业发展时,又会因传统道义原则的没落,而无法对日益普遍且多元化的求利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包括工商业在内的整个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于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陷入进退两难的道义困境之中。

2.保守派对现代工商业的道义谴责

现代工业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看,它与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明显的异质性,现代工业进入中国,必然会引起经济、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动摇传统道义原则的权威性。

洋务派作为较早了解西方文明的有识之士,率先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试图把现代工业作为巩固晚清王朝的利器,力主重视并支持工商业发展。左宗棠即认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炼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7,传忠书局,光绪十六年刻本,第24页。。李鸿章也强调“自强之道在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耳”*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王韬认为西方国家“恃商为国本”,“以兵力佐其行贾”,“商富即国富”,遂主张“广贸易以重货财”,“诚能通商于泰西各国,自握其利权……而中国日见其富矣”*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1页。。

到清末民初,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实业*近代中国所讲实业,主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救国”思潮。孙中山曾指出:“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最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5页。。“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官僚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实业发展。“他们不仅成为民国初年经济团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投资创办工商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8页。。这即表明,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举步维艰,却也渐渐获得了政府支持与社会的认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与西方内生型工业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工商业发展的最初动力不是民间求财、谋利,而是源于当权者增强国力、维护主权的需要。于是,在思想理论层面厘清工商业发展与救国、治国的关系,成为解决近代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思想前提。

二、近代国人对现代工商业的道义合理性论证及其理论缺陷

近代中国工商业以求利为目的的运营方式,显然是有悖于传统道义原则的。如何认识二者间的关系,成为近代工商业发展绕不开的理论问题。

(一)求利行为合理性论证及其理论缺陷

洋务运动时期,有关求利行为的合理性论证主要停留在求富自强、解决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层面上。李鸿章认为,国家“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63页。。及至戊戌维新时期,人们主要从人性、经济原理及个人与社会关系视角探讨求利行为的合理性。其中以严复的“开明自营”理论和梁启超的“乐利主义”理论最为突出。

这些认知突破了传统道义原则的限制,坦然肯定了追求私利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甚而把求利视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动力,从而为工商业发展的合理性奠定了认识基础。

但是,求利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像讴歌者们所期望的那样。相反却出现了反对功利主义的章太炎所说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热衷功名利禄,崇尚奢华生活,企图通过介入政治分享利益。而在社会建设方面,出现了“光复以来,号称平等,而得志者,惟在巨豪、无赖。人民无告,转甚于前,茹痛含辛,若在囹圄”*章太炎:《统一党暂行总理张炳麟宣言书》,《时报》1912年6月15日。的状况。

理论与现实的反差过大,往往在于人们认知短浅,理论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严复、梁启超有关求利行为合理性的论证实际内含着一个判断,即求利行为并不违背传统道义,结果事实并非如此。

传统政治文化通过“重义轻利”来化解利益间的冲突,通过倡导义、贬损利,将人们的谋利行为限制在“义”的范围之内,以达成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诚如现代资本主义运用法律和道德,对人的逐利行为予以规范。就像托克维尔所言:“法律虽然允许美国人自行决定一切,但宗教却阻止他们想入非非,并禁止他们恣意妄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39页。。

章太炎反对西方的功利主义,认为追逐私利促使人们贪恋金钱与权力,工商业的发展加剧了这种状况。为此他为近代中国开出了一副传统的“药方”:“今世宿德,愤于功利之谈,欲易之以净土,以此化诱贪夫”*《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2页。。他显然是求助于传统的“重义轻利”原则,“正其义不谋其利”,以道义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

从章太炎的认知看,近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合理性依旧是由道德给出的。他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规划为,用传统道义原则把现代工商业的发展限定在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的轨道上。但事实却是现代工商业的运行已经突破了传统道义原则的规范,而其存在与发展所需的现代道德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

(二)现代工商业合理性论证的理论缺陷

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们,不论是否赞同功利主义,对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基本都持支持的态度。严复、梁启超等认为追求私利符合道德而肯定私利;章太炎认为追求私利违背道德,因而否定之。但他们都把现代工商业发展视为救国、强国的法宝。按照这一理路,工商业的求利行为不仅拥有了合法性、正当性,而且还内含着爱国、救国的正义性。

不过,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传统道义理念毕竟受到了严重冲击,现代道德体系却还没有建构起来,人各称义、追逐私利的混乱局面在近代中国获得了充分演绎。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当政治纽带松弛而道德纽带并未加强时,社会怎么能免于崩溃呢?”*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341页。现代工商业合理性论证的理论缺陷正是在于,没能解决近代中国所出现的“政治纽带松弛”和“道德纽带尚未加强”的问题。一方面,在思想理论上,把解决近代中国亡国灭种的危机寄托在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上,是无法实现的。工业化是现代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经过程,但是工业化的全面展开、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业化初期往往还需要国家的财力支持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与保护。而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常年战乱,工业化无法正常展开,又怎能实现“实业救国”呢?另一方面,把现代工商业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归因于道德或解决近代中国危机的需要,都会在论证过程中出现道德向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过度弥散,延续传统道德政治一体化的思维定式。通过道德纽带把属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问题与属于政治领域的救国问题联系起来,结成因果,形成含混不清的经济政治关系,以及人各称义的道德内容。表面上,人人讲道德,而实际上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之下,传统道义原则已经走向没落。新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建构”只能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传统生产传统”*冯平、汪行福等:《“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于是,社会出现了“道德纽带尚未加强”的问题。

三、传统道义原则与近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

传统道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工商业与传统农业的长期并存提供了文化土壤。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没有为工业化提供基本的必备条件,但是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下,无条件地给予工商业以爱国救国的崇高道德光环。这就使得近代政权的把握者——无论其本身是否具有现代意识——倾向于通过支持、参与或是直接创办工商业来获得政治合法性。这样就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继续把握政权,并通过政治权力阻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提供了文化契机。

(一)现代工商业的畸形发展及其社会认同的获得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始于清朝末期。而历代王朝的末期都会出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民不聊生的问题,清朝末期也不例外。工业化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的负担加重,无地少地农民数量增多,土地兼并加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改良农业的政策一直在缓慢行进,直到民国初年,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开拓耕地、改良品种和兴办农校三个方面”,“对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毫无触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第503页。。

国民政府时期,“尽管有相当多相关的提案、决议、讨论和法律,尽管土地方案逐步完备,却始终是一纸空文”*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第736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民国初年土地问题不够严峻?当然不是!我们且看民国前后章太炎关于土地问题的观点变化,就不难寻出其中的答案。1902年章太炎在日本与孙中山结识,二人讨论中国土地政策。此时章太炎赞同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在其制订的《均田法》中规定:“凡土:民有者无得旷。凡露田:不亲耕者使鬻之”*《章太炎全集》,《訄书重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79页。。可见,辛亥革命前土地问题已经凸显,革命党人也意识到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主张进行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联合会”上的演说中则称:“土地国有,夺富者之田,以与贫民,则大悖乎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第84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6页。。很明显,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并不会单纯的因为政权的更迭而发生变化。所发生的变化仅仅在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军阀、官僚也开始热心并积极参与到振兴实业的活动中。“从1912年到1914年初军阀官僚所参与和发起的经济团体有10余个”,“除了参与和联合社会各界发起组织经济团体之外,军阀官僚单独发起组织经济团体的现象也多有所见”*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第388、389页。。这样,作为大土地所有者的军阀和官僚在振兴实业的活动中,开始以一种“为国为民”的形象出现,为其赢得民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投身实业建设的过程中,军阀和官僚巩固并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其把握政权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当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实业发展的作用,可谓是一举数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业被当作解救国家危亡的救命稻草时,经营工商业的求利目的被有意无意地被掩盖和忽视,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被无限放大。以至于羸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已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政治权力联手绑架,却并没有在短期内招致社会的不满,反而赢得了统治资源。

(二)类现代城市与衰落农村的并存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近代中国的大土地所有者往往又是实业的投资和经营者。1913年前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创办人或主要投资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官僚地主*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有些企业主已经是工业资本家了;但大部分企业主则是一方面拿出一部分财富投资于新式工业,另方面仍握有大量土地,经营着钱庄、典当、商号,并且同时还是在职或候补的官僚”*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序》,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48页。。恰恰是这些绅商、官商,才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获利者。他们或者直接把握政权,或者受到权力的庇佑,坐享传统体制带来的丰厚利益;同时又参与工商业的经营,既可获利,又可得到“实业救国”的美名。这种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极致的唯利是图行为,致使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腐蚀并束缚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延续,不仅阻滞了企业主向资本家的转变;而且造成更多日渐走向赤贫的农民、日趋衰落的农业和异常落后破败的农村。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据22个省的统计,战后佃农占农户总数的33%,半自耕农占25%,较战前增长了4个百分点*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76页。。从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战前还是战后,社会上都存在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绝大部分地主仍采用封建租佃的经营方式,“使得资本主义性的经营地主难以大量涌现,也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有较大的提高”*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第504页。。农业的衰落虽然引起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注意。但是,解决农业衰落问题的土地改革制度却一直没有得到实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衍生出一种集政治权力、传统经济、现代经济于一身的经济运行模式。这种经济运行模式残酷的剥夺农民,把发展实业的机会局限在官僚、地主和豪强范围内。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类现代的城市与传统且破落的农村并存,致使工业化在畸形发展中渐失动力。而其形成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便是在传统道义原则关照下,对传统与现代认识的含混不清。

四、工业化道义困境的逐步克服

克服我国工业发展的道义困境,不仅是工业化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且成为解决近代中国危机,推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完善的毛泽东思想,初步实现了对近代中国工业化道义困境的克服。而在改革开放背景之下形成并逐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要完成对工业化道义困境的进一步克服。

(一)毛泽东思想对工业化道义困境的初步克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革命的目的定位在清除中国发展障碍,为中国工业化及其他各方面发展创造条件方面。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从而在政治理念的高度厘清了维护国家利益、解决近代中国危机与工业化的关系。在理论上、实践中把国家的独立、新政权的建立,作为工业化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无论是废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还是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资本,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的。也就是说,现代工商业的合理性不再来源于道德,而是来源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此从理论上解决了现代工商业发展与道德的关系,走出用道德为现代工商业发展提供合理性论证的认识误区。

但是,现代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依旧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对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建构起了道德体系。我们把这种道德体系称为革命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的关键之处是推动了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变。即由忠于皇权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体系,转变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为核心的现代道德体系。它延续了传统道德感召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拥有了建构现代国家、理想世界的现代价值追求。

革命道德体系赋予人们以宏大的价值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在革命年代、民族危亡时期,革命道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自觉遵守。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恶劣的国情条件也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自我淘选的机制,使其成为践行革命道德的楷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组织形式是将个体人从家族—村族体制中解放出来,融入革命集体中进行革命化教育。这种集体化的组织形式与革命道德体系完美结合,共同推进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就像邓小平所描述的那样,“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风尚是非常好的。在艰难的时候,人们都很守纪律,照顾大局,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当中,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自觉地同国家一道来渡过困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3页。。

革命道德体系赋予人们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存在的归属感,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个体价值和个性化价值追求。因此,当国家进入平稳的建设时期,革命道德体系内涵的强制性便会逐渐放大,道德规范从初始的自觉遵守,渐渐转变为强制践行,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道德与法的边界变得模糊了。

对革命道德的践行的确较有效地控制了求利行为无限扩大所带来的社会破坏作用,把个体与国家、社会、执政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也束缚了鲜活的个性化发展,人们渐渐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积极性,工业化进程渐渐失去活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工业化道义困境的进一步克服

邓小平通过“解放思想”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2页。的经济政策,释放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法”取代了“文革”时期的“道德”成为带有强制性的准则、规范,而道德则逐渐回归私人领域,并且开始介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由此,“道德”与“法”的边界被厘清,微观经济主体的“求利”行为得以走出道德的“牢笼”,开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地创造财富。一时间,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但是,随着个体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其与国家的疏离感渐渐加大。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体感、责任感缺失;精神价值追求迷失,而物质追求极为狂热的状态。“道德的沙漠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显露端倪,并开始侵蚀个体的发展,乃至整个工业化的进程。

彻底走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义困境,需要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将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准则转化为人的自觉的行为选择”,“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真诚的信念”*葛荃:《论“以德治国”的操作合理性》,《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建构起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现代道德体系。因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除了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还离不开对其求利行为形成有效的规范。在这个层面上,道德的规范作用依旧是无法替代的。

[责任编辑:李春明]

The Moral Dilemma of Modern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Solution——An Analysis from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ZHENG Ya-nanGE Qu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P.R.China;Marx Schoo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P.R.China;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Abstract: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which was treated as a tool for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 However, history has mocked the people who attempted to hold the traditional ruling order with th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 failed in the game which was between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 and modern industry.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also can not completely change the type of Chinese culture. If people want to go out of the moral dilemma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in modern times, the only way is to create Chinese styl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It is the Communist sect1y of China who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 gradually overcom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oral dilemma based on China’s reality.

Keywords:Industrialization; Moral dilemma; Modern industry;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hinese dream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式民主发展与传统文化走势研究”(2015040334);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实现路径的顶层设计研究”(2015030325)。

作者简介:郑亚男,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300401);葛荃,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猜你喜欢

中国梦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