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音乐角色的音乐文化与传播影响
——以“初音未来”为例
2016-04-04魏丹深圳大学深圳518060
■魏丹(深圳大学,深圳,518060)
虚拟音乐角色的音乐文化与传播影响
——以“初音未来”为例
■魏丹
(深圳大学,深圳,518060)
魏丹,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传媒音乐研究与编创。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角色”这个词也正以又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虚拟角色。①参见孙薇《二次元的音乐语言文化——以初音为例浅析虚拟歌手的音乐文化》,载《北方音乐》2015年第5期。大体上说,虚拟角色呈现的渠道包括动漫书刊、包装、海报,以及动画片、影视剧、网络剧等,还可以分为平面虚拟角色和立体(3D)虚拟角色。
而论及音乐方面的虚拟角色,最具代表意义的或许就是“初音未来”了。这个来自日本、有着一头葱绿色发丝的少女型虚拟角色②创作和开发者还为其设定了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由Crypton Future Media公司以雅马哈的Vocaloid系列语音合成程序为基础开发,其声音采样于日本配音演员藤田咲配制的一个同名动漫角色,于2007年8月正式“出道”。这个虚拟的歌手以一支被戏称为“甩葱歌”③这首歌是根据1930年由Eino Kettunen取材自东欧地区写成的一首波尔卡舞曲改写的,1995年,芬兰民间乐队Loituma将其翻唱,重新引起了这首歌的传播热潮。2007年,初音未来语音合成软件将其翻唱,一举走红。原歌与“甩葱”的意象无关,得此谑称是因为初音未来在演唱此歌的舞蹈MV中手里一直拿着一根大葱作为搞笑元素。也有网民据此给初音未来起了一个谑名“甩葱娘”。的歌曲,在很短时间内就风靡亚洲并影响了全球青少年,成为一名虚拟明星。后来走红的曲目还有“圆周率之歌”①这首歌充分利用了虚拟歌手的一个强项,即毫不费力地演唱极其冗长琐碎的歌词。初音未来以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把圆周率小数点后一万多位数字一口气唱完的录音,是网民之间广泛流传的又一首“洗脑神曲”。等。而为这个虚拟角色采集声音用的软件,也以推广网络虚拟歌手为方式,实现了很好的销售业绩,乃至令有些评论者认为有可能改变大家对电子音乐制作界的认识进而改变行业格局。
通过投影3D技术,本来是平面形象的初音未来,又拥有了3D舞蹈版的MV,其歌曲也得到了更为全方位的展示。②参见朱钊《浅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与赛博空间》,载《现代交际》2010年第9期。人们观看MV时,会觉得这个虚拟角色像真正的歌手一样,可以举行自己的演唱会。事实上,初音未来确实可以举办长达2小时的个人演唱会,且至今至少举办了8场。演唱会的上千张现场票往往是在网上甫一放出即被迅速抢光。演唱会举办时,更有数万名“死忠粉”通过付费直播的方式去收看。在会场上,初音未来“登台”的瞬间,全场观众沸腾,其热情程度完全不亚于追捧一位真实的歌手。
这个充满青春活力、能够绘声绘色地在人群面前唱歌的虚拟角色带来的震撼力和魅力,离不开多种数字传媒的合理运用。由此,也值得对其相关文化的传播进行探因,并思考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影响及其传播特点。
(一)虚拟音乐角色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探因
以初音未来为代表的虚拟音乐角色文化,与“同人文化”不无关系,这一点从“同人文化”的概念即可略知端倪。虽然没有学理上的严格定义,但若说“同人文化”大体上指相关爱好者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文化,基本无人否认。③参见TB、思苇《虚拟歌姬唱响未来之音》,载《疯狂英语(中学版)》2010年第8期。
虚拟的角色,本身没有故事,它只是一个载体,其故事是由使用者自由决定的,或者说,是在其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的产物。以虚拟偶像的“IP”(知识产权)为中心,衍生的故事、歌曲、服装等,充满了许多人的日常文化生活。这些现实存在,无疑是虚拟偶像“存在”于人们身边的重要形式。虚拟偶像的“生命”通过衍生内容,获得了新的诠释,成了大家最喜欢的样子。
同时,虚拟音乐角色对音乐创作和制作活动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初音未来的出现,就让不少新生代网民开始接触电子音乐,使其技术更加普及。而这种钻研电子音乐制作的热潮,又带动了与音乐创作相关的绘画和动画创作。④参见康康《网络音乐传播的特点及创作观念》,载《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8期。此外,初音未来虽然并不是第一个模仿人类歌唱的软件,⑤日本在1995年就研发出了第一代3D虚拟偶像歌星,起名伊达杏子,并推出过其单曲《爱之交流》(LoveCommunication)。但是“仿真度”却比其他软件高很多,所以不仅引发了业余音乐制作的潮流,还在文化交流与研究的层面上激起了许多话语。而初音未来的影片网站也间接推动了同类网站的发展,Zoome⑥Zoome是日本一家高清视频分享网站,已于2011年停止运营。和Crypton合作的网上节目《藤田咲和下田麻美的TDKI》也因此取得了一定成绩。不止如此,初音未来还提高了技术界对语音合成的重视程度,更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将人工合成声音变得更加自然。
而从影视角度上看,初音未来也不单纯是一个虚拟偶像,而是一种革命性的虚拟演播室技术的代表。初音未来的多次演唱会均是运用全息背投技术,将初音未来的形象投射到一块透明面板上。
总结起来,初音未来迅速传播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角色设定的成功“虚拟歌姬”初音未来的许多歌曲都是其“粉丝”完成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多位“粉丝”共同完成。⑦参见丁波《网络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7期。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最开始只有简单的、由“制作人”(producer)创作出来的歌曲,然后便会有歌迷为其制作出“MAD”(指多媒体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多个版本。这些创作和再创作通常是没有酬劳的,其动力统统来自“粉丝”对偶像的喜爱,可以说是社会音乐创作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现实中的偶像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比如样貌变老、结婚生子等,但是虚拟偶像则只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越发强大、完美。初音未来自然也是利用这些特性,吸引了更多的不愿看到偶像青春时光逝去的“粉丝”。
同人文化的推动初音未来在2007年的发售,正值日本的同人文化处于又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而相关的虚拟歌手软件又正好为热衷二次创作的音乐、动漫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营销方式的创新初音未来的营销方式中,包括将虚拟人物印刷在产品包装上,这样的做法或许包含一种隐喻,即销售的并不只是软件(甚或根本就不是软件,包装里的软件也只是又一个层面的载体罢了),而是虚拟歌手本身。这种做法的市场效果是非常好的,也让我们对音乐软件营销的认知有了改变。
(二)虚拟角色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和传播特点
虚拟音乐角色在音乐创作上可能有三方面影响。
平民化虚拟角色的音乐主要兴盛于网络,属于一种全新的平民娱乐形式。很多虚拟角色的音乐由具备热情和技术能力的网民创作,能够真实地反映平民的审美观。这类音乐的很多创作者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创作训练,但也正因如此而不可能抱有太多的功利目的。网络提供的自由的虚拟创作环境,为他们展开了巨大的自助空间。①参见白晨《网络音乐传播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影响》,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音乐制作方法,虚拟角色的音乐制作更加方便快捷,所需的技术水准、方法和资金都低于前者。②参见张红丽《音乐传播方式之——网络音乐传播的思考》,载《大众文艺》2010年第11期。而且,借力于互联网的发达,这些音乐的全部制作过程都可以在线进行,网上录音等创作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
通俗化虚拟角色的音乐能够迅速俘获受众,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制作水平,而是其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性质。③参见宋世琼《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载《山花》2014年第16期。由于较少受到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条理约束,更加容易让听众感到耳目一新,同时,虚拟歌手在声音和声调方面也有微妙的不同于人声的新鲜感。
而在音乐传播方面,虚拟音乐角色至少有三个特点。
虚拟性虚拟偶像通过人声和形象等因素制造的各种合成效果,既有对现实偶像的模仿,又有对其的超越。这与受众的想象力结合之后,更能让受众感觉到虚拟形象的一种“超真实”的存在,或者说,比真实更有趣的一种“真实”。
开放性网络不像广播、电视等媒体具有时间的限制,而其内容的限制又不严于(某些方面实际上宽松于)传统媒体,更少有身份限制。虚拟音乐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更有利于和“粉丝”进行互动,并接受“粉丝”们的改造。
成本低廉虚拟音乐角色借助软件平台和网络音乐传播的特点,更充分地体现了其制作成本和宣传成本的优势。很多来自虚拟角色的歌舞作品通过相关网站、自媒体的推介和即时通信软件上的“口碑”,不但几乎以“零成本”的状态迅速走红,而且进一步巩固了虚拟偶像的地位,提升了其商业附加值。另外,虚拟歌手的演唱并不是由真实歌手直接完成的,所以通常也不用担心发生额外的嗓音授权费用。
总之,初音未来在文化和市场上的出众表现,也许能够预示电子音乐的一种最新发展趋势,它强调奇思妙想,强调广泛参与,对普及音乐创作和制作技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还蕴含多种商机。这些无疑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思考。
(谨此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谷勇教授对这篇文章的悉心指导。)
(栏目责任编辑:魏晓凡)